文 / 花如雪
?
一碗麻食的溫度
文 / 花如雪
寒冷的冬天里,人們喜歡吃一些溫熱的食物來溫暖自己的身體,除了火鍋和羊肉,還有一種面食可以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這就是麻食。
老百姓把麻食又叫“麻什”、“麻什子”、“麻食子”,這是口語化的叫法,顯得隨意。據(jù)說麻食這種面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是蒙古軍隊的一種食物。史書里將一種叫作“禿禿麻食”的制法、煮法以及食用方法表述得甚為詳細,大約我們現(xiàn)在吃的麻食是從這里來的。原來我以為只有陜西人吃麻食,但有一次我問一個甘肅人知不知道麻食,當時我認為她一定是不知道的,沒想到她竟然知道,還會做。我一看,跟陜西人的做法有一點不同,但都大同小異。
總的說來,麻食是陜西關(guān)中一帶老百姓常吃的一種面食,似乎陜北、陜南人不吃,可陜北人吃蕎面耳朵套,和麻食又不太一樣。耳朵套是用大拇指和食指相互配合捏出來的,做的比麻食大些,用蕎面做成,但都有花紋,這一點又較為相像。
我有一個姨,會捏這種耳朵套,記得小時候吃過我姨做的耳朵套,那時沒有蔬菜,炒點蔥花拌上,再調(diào)點鹽、辣椒、醋,很好吃,讓我記憶深刻。現(xiàn)在我姨也不做了,但我在山上的農(nóng)家樂還吃過,用油潑面的做法,也很好吃。就是蕎面不好消化,不能多吃。我還曾向師傅學捏耳朵套,心想學會了好回家自己做??粗鴦e人捏得挺簡單自如的,可面到了自己指頭上怎么也捏不出那種好看的花紋,最后也沒學會。
言歸正傳,再說麻食,現(xiàn)在就來說說麻食的做法:
一、將面和好,軟硬適中,醒好;
二、將面搟成半厘米厚的面片,切成指甲蓋大小的丁;
三、找一個帶花紋的篦子,紋路越細越好,過去的人用草帽,把面丁放在篦子上,用大拇指將面丁向自己反方向用勁一搓,面就卷了起來。
你會看到卷起來的面背面有花紋,是那種麻麻的花,花花的麻,似乎你的手指也開了一點花的感覺,真不愧叫做麻食了。
怎么做麻食更好吃呢?我認為,冬天最好做葷的,先將排骨湯或骨頭湯燉好,羊肉湯也行啊,再將土豆、胡蘿卜、老豆腐切丁,大白菜、木耳、蘑菇等切碎,依蔬菜成熟的先后順序下鍋炒,再添加肉湯,肉丁,和菜一起燉熟。這時最好將菜先盛出來,鍋里另外加水燒開,下入麻食,要將麻食煮得鍋里的面湯稍有些粘,說明麻食就煮好了,再重新倒入炒好的菜,充分混合,這樣一鍋香濃美味的燴麻食就做好了。
夏天最好做成素麻食,因為夏天蔬菜品種很多,以番茄為主打菜,可根據(jù)自己喜好配豆角、茄子等時令蔬菜,做一鍋美味可口、紅黃白綠相間、鮮艷奪目的麻食,豈不讓人食欲大開,美不勝收。
麻食這種面食可以根據(jù)個人喜好隨意添加時令蔬菜,做好后,有面有菜,有主有副,有干有稀,有色有味,營養(yǎng)豐富。吃下去,暖心暖胃,所以是老百姓很喜歡的一種大眾美食?,F(xiàn)在街上也有賣現(xiàn)成的機器壓制的麻食,可以買回去煮,省時省力,但口感還是差了很多,沒有自己動手搓出來的好吃。
做麻食要有心去做,因為搓麻食很費事,常常會搓得指頭疼,如果寄托了一份感情,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以前我常在家里做麻食,因為兒子愛吃,一次能吃兩碗。自從兒子上了大學,我就做的少了。但每次寒暑假,我還是會做給兒子吃的,因為兒子在外地上學,總是惦記著家里飯的味道。
現(xiàn)在兒子又外出求學,隔著萬水千山,大約我也不會常做麻食了。在兒子走之前,我特意和兒子一起做了一頓麻食,有意教會兒子麻食的做法。心想兒子出門在外,特別想吃的時候,可以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不也很好嗎!
麻食這種食物很奇怪,一鍋滾燙的麻食,盛到碗里,吃下去的時候,溫度卻總是適中的,讓人感覺總是那么舒服,先暖了身,再暖了心,這就是一碗麻食的溫度。對親人,一碗麻食的溫度,不冷不熱,剛剛好。我和兒子的距離,也許就是一碗麻食的距離。
在這個冬天,你是不是也可以做一碗麻食,溫暖自己,也溫暖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