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
【摘要】以“6A Part E課題”為例,文章針對現行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中存在的模式固化的問題進行了探討,同時就如何改變現在提出了4點看法。
【關鍵詞】模式固化文本操作趣味延伸
一、 問題的提出
自2008年開始全國推進小學英語語篇教學以來,在不斷的教學研討和多位名師示范課的引領下,各級各類的評優(yōu)課和常規(guī)課所采用的教學手段也越來越豐富,彰顯了各自的教學特色和風格,但部分課堂總給人感覺陷入了單一的模仿和模式固化的怪圈,其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其中又以“導入模式固化”和“情感目標的體現模式固化”為甚。文章通過課堂實例加以說明。
案例1縱觀許多教學比賽中,由于是借班上課,很多老師在上課開始都以self introduction入手,讓學生問一些關于老師的問題,然后由老師向學生了解一些關于他們的信息,以達到拉近師生距離,課前熱身的作用。
思考:導入的方式有很多,有直觀導入、以舊引新、創(chuàng)設情境、游戲導入、歌曲導入、談話導入、圖畫故事導入、新聞故事導入等等,其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參與課堂的熱情以及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搭建好“腳手架”。案例1中模式化的導入,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否學生都對借班上課的老師存在迫切需要了解的需求”。而這一忽視,實際上也正揭示了教師尚未完全意識到或認可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當然也無法喚醒學生的求知欲望、調動學生內部的智力活動。
案例2大多數老師在學生熟悉課文對話后,都會要求學生復述對話,轉述對話或做一些練習如fill in the blanket,最后結尾引用一句諺語或名人名言,進行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
思考:這一做法,有三個問題我們無法回避:① 是否我們的對話學習達到能復述就是真正學會,弄懂;② 學生對于對話理解,進而提升的感悟是否就一定符合老師提出的情感態(tài)度目標預設;③ 為了情感目標而進行的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僅僅曇花一現,是否足矣。學生是活動的個體,沒有注入自身的情感和經歷的思維過程,只依靠“復述”等模式化的教學行為,必將虛化情感目標,使其成了英語課堂上的一個華麗的裝飾品,對于提升文本價值毫無價值。所以,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而不能一味的牽著一根線,似遙控的木偶。我們可以給予學生引導,卻絕非強迫,有時候換一個角度思考問題,會發(fā)現原來學生有那么多的想法是我們老師不會料想到的。
二、 讓語篇教學從模式走向靈動
最近在參加一次無錫市六校聯合的同課異構教學研討活動中,任教的六位老師上的都是6A Part E部分語篇教學。同樣的教學內容,卻上出了六種不同的風格,跳出了模式的怪圈,賦予了靈動。
那么,靈動的語篇教學應該是怎樣的?我想,既然要賦予它靈動的特性,那它必定是教無定法,和而不同,靈活操作,彰顯個性。我們要根據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年級、不同的文本、不同的課堂生成,進行及時、合理的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和教學活動方式的調整,使我們的語篇教學具有個性化,趨于有效性和交際性。
(一) 拓展文本的空間,使靈動的課堂有可能性
在進行6A Part E部分對話引入后,老師給學生提供預測,讓學生脫離文本的限制,根據提供的四幅課文插圖,進行image:What happened in every picture? 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 又如:在5A At a camping trip的Part A語篇教學時,我們的文本似乎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中提到的幾樣物品是否就足夠滿足野營的需要?他們將怎么開展野營活動?在文中都未有提示,所以,老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討論:What else do we need? How do we have a camp? 這一方式既不拘泥于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了有意識的重構,又讓學生有意識的鍛煉用英語思維的能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使我們的課堂具有靈動性。
(二) 豐富教學的手段,使靈動的課堂有操作性
在教學6A Unit 3 Part A部分時,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在free talk時,通過問答學生的愛好引出Heres a new friend——Mr Rabbit, he likes running, too,and he can run fast. But he didnt win last time. Lets have a running race with rabbit, First,look at the rules.(了解比賽規(guī)則)比賽小貼士:
(1) 本場比賽共分三個階段,分別是起跑、加速、和沖刺。
(2) 如果你踴躍發(fā)言,善于傾聽,表現出色,就能向前跑一步。
在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環(huán)節(jié),分設:
Start of a race(起跑):Memory Game(記住物品擺放的地方);
Speeded-up(加速):Lets talk,Lets watch, listen and choose,Lets read;
Sprint(沖刺):Story time(復述),Finish Su Hais diary,Make up a new dialogue.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個比賽跑步的主線,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同時又擺脫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三) 充實活動的方式,使靈動的課堂有趣味性
不管設計如何的活動,目的在于抓住學生的心。我們要從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開展活動,如在本次活動中,我們看到一位老師在讓學生讀出看到的單詞,如看到馬的圖案就學“江南style”的騎馬動作,所有的學生都非常投入,積極性一下子提高起來。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老師領讀,學生跟讀單詞已變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化的訓練,毫無新奇感。模式化地跟讀效果如何,可想而知。為此,教師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和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提高認讀單詞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四) 點亮思維的火花,使靈動的課堂有延伸性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Unit 2 Cartoon Time時,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① Watch and tick: Who are in the story? ② Read and find out: Why Bobby is unhappy?③ Read and try to act。通過Cartoon Time文本的呈現、感知,學生閱讀并了解了整個故事。緊接著,老師針對這個故事,提出: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little mouse?然后讓學生來想辦法,幫助Bobby的小表弟改正缺點:進門時應該說“ May I come in?”;別人請你吃東西,應禮貌地回答“No, thanks./Yes, please.”;做錯事情應該說“Im sorry”等等。進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How to be a polite student?讓學生討論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禮貌受歡迎的人。在整個教學設計中,處處都跳動著思維的火花,讓學生著立于課本內容,又超脫于文本,延伸于生活。
語篇教學模式不是為了教材而設,而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好英語,掌握語言技能。不同的語篇有著同一個目的,那就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如何緊緊抓住學生的心。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能盲從專家,同時也要把每個學生當做一個獨立的、有著自己思想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