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生
家風真是奇妙的東西,它可以很小,小到女兒撿起飯粒的一個小動作;它也可以很大,大到貫穿幾代人。
好家風,好作風。家庭是一個社會基本的組成部分,家風正則國寧。
我的勤儉小助手
我的女兒今年十歲了,在實驗小學讀三年級。從小我就非常注重傳承和教育女兒“勤修身,儉養(yǎng)德,畏法紀,明祖訓”的張氏家訓。
記得有一次,我給她念《鋤禾》:“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p>
“爸爸,‘粒粒皆辛苦有多少辛苦啊?”
“寶貝,‘粒粒皆辛苦是說每一顆糧食都是農(nóng)民伯伯歷經(jīng)一百多天用無數(shù)的汗水才種出來的,它要經(jīng)過育苗、插秧、收割、打谷、曬干、碾米,最后才來到我們的餐桌上。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是嗎?”
“哦,那這就是你一直教我的‘家風嗎?爺爺從前也這么教你嗎?”
女兒的問題,像電影回放一般將我拉回三十年前的場景:
記得小時候,我家住在農(nóng)村的四合院,吃飯的方桌就擺在中堂里。我家的四合院有點特別,就是前后門相通,很多人圖方便都從我家穿堂而過。那時候?qū)κ裁炊几信d趣,一個左鄰右舍走過,我都會東張西望半天。而一轉(zhuǎn)身,不小心總會有飯粒掉在桌上。“啪”爸爸的筷子總是準確無誤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重重地敲在我頭上。隨著那一聲脆響,剛才還拿我調(diào)侃的哥哥姐姐立刻正身危坐,連吃飯都帶著節(jié)奏!
“那你小時候奶奶會打你嗎?”女兒一臉關(guān)切。
“不會!有時候我吃飯時,爺爺田里干活沒回來,奶奶就‘斯文得多,不會打我,只是在我一轉(zhuǎn)身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別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而我面前的飯碗居然沒了!而哥哥姐姐們卻一臉的壞笑……”
“爸爸,那你以后跟我一起愛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我叫爺爺不要打你,好嗎?”女兒仍是一臉的心疼。
“好,你告訴爺爺,爸爸和你一起愛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那以后我再也不用怕爺爺打我了!”……
從那以后,女兒變得更加懂事,更加勤儉節(jié)約了!上學以后,短一點的鉛筆,同學們都丟了,她在尾部套上我用完的水筆的套繼續(xù)用。還有橡皮,她都是用到綠豆大了才舍得丟掉。
今年過年,我們一家人吃飯的時候,女兒一臉自豪:“爸爸,我被班里評為‘勤儉小能手了!”也許是因為高興,一顆米飯掉在桌上,她很自然地撿起來塞進嘴里……
家風真是奇妙的東西,它可以很小,小到女兒撿起飯粒的一個小動作;它也可以很大,大到貫穿幾代人。它可以很淺顯,淺顯到幼小的女兒一聽就懂,一學就會;它也可以很深刻,深到血液里,刻在骨子上。一句話的家風,卻要用一輩子的孜孜以求去實踐。敬業(yè)工作、嚴謹做人、立德修身,這是我的家風對我一輩子的影響。我想,這不正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的品行嗎?
鐫刻在石雕上的家訓
在浙江省青田縣山口鎮(zhèn),有這么一位石雕大師,他身上的獎勵和榮譽稱號比比皆是??墒侨藗兲崞鹚?,始終念叨的是他十年如一日,用大愛幫助困難學子求學的點滴故事。他是國家工藝美術(shù)大師、全國勞動模范、山口石雕行業(yè)協(xié)會的會長、石雕大師——張愛光。
每次見到張愛光大師,他總是在用心雕琢作品,一塊剛剛出土的封門青小石頭在大師手里就變成了精湛的工藝品。
“我們石雕藝人,需要一種工匠精神,對于我們而言它是石雕,但又不僅僅是石雕,它是陪伴我們一起走過的朋友?!边@是張愛光常對他徒弟說的一句話。正是這種執(zhí)著的工匠精神,使他的石雕技藝不斷創(chuàng)新和突破。他首創(chuàng)的“非雕”技藝給山口的石頭藝術(shù)注入了文化之光,創(chuàng)作了“春江花月夜”“竹林七賢”“欣欣向榮”等堪稱石雕中的精品與典范。
張愛光家祖祖輩輩都是以耕種為生,是姨父孫水彬帶他走進了石雕行業(yè)?!白晕覍W石雕起,姨父就告訴我,一名石雕藝人,想創(chuàng)作一個好的作品,除了精湛的技藝之外,還要有一顆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心,只有這樣才能雕刻出永恒的石雕作品?!?/p>
在張愛光的記憶里,姨父是一位熱心腸的人。小的時候,自己家里很窮,姨父就時常接濟自己一家?,F(xiàn)在姨父退休了,也還用微薄的退休工資默默資助困難學子,而且一幫就是十幾年。
在姨父的影響下,張愛光不僅學到了精湛的石雕技藝,更是將“與人為善、助人為樂”這條家訓給發(fā)揚光大。
2000年,張愛光和姨父開始一起愛心助學,開展了“一對一”結(jié)對助學活動,資助鎮(zhèn)里的貧困生從初中到大學畢業(yè)。2008年,他們還聯(lián)合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chuàng)辦了民間公益性組織“青田縣愛心助學聯(lián)合會”,資助學生更是達到了400多人,現(xiàn)在已有60名學生從大學順利畢業(yè)參加工作。
令人欣慰的是,在他們的影響下,這些曾經(jīng)受到資助的學生也積極地參與到了各項公益活動中,像接力棒一樣傳承著張愛光一家“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家規(guī)家訓。
漫步在張愛光的石雕藝術(shù)館里,看到陳列在櫥窗里的石雕精品,我們感受到的不僅僅是石雕藝術(shù)之美,更多的是那份鐫刻在石雕上的大愛大善的真摯情感,而正是這一份情感,讓這些石雕有了別樣的精彩。
如今,在山口石雕行業(yè)協(xié)會中心里,張愛光每天都免費開展著石雕技藝的傳承活動,也傳承著“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精神。
父親的香煙
早些年,家里境況不好,五口之家,基本上就靠父親給人家干些泥匠活來維持一家生計。為了支持我和兄弟幾個的學業(yè),從我讀高中那會兒起,父親便戒了煙。
我清楚地記得,父親每天晚上從工地上回來,口袋里都會揣著一包香煙。這是房東家每天發(fā)給工匠師傅的,算是“額外補助”。
父親不抽煙了,除了有時候因交際需要拆一包遞給工友師傅抽外,大部分都原封不動
地帶回家,然后交給母親放進衣柜里。日積月累,數(shù)量多了起來,母親會隔三差五地拿幾包香煙
到附近商店兌換一些生活必需品。兌換價比香煙的市場售價低一點,這種生意店老板自然也樂意做。
我讀高中時是家里經(jīng)濟最拮據(jù)的時候。因離家較遠,我只能寄宿。我的寄宿用品都是用父親攢下的香煙兌換來的。每逢學校放雙周假,父親便早早地張羅,母親拿幾包煙到店鋪兌些豬肉,給我改善一下伙食。
晚上,父親從工地歸來,除了講一些外面的故事,還要仔細詢問我的情況,從學習到生活,從身體狀況到人際交往。望著這用香煙兌換回來的肉湯,想起這來之不易的幸福,肉湯蒸騰起來的熱氣模糊了我的雙眼。
如今參加工作、成家立業(yè)多年了,吃肉也早已不是什么奢望,苦日子熬過來了。我還是會想起多年前父親戒煙省錢、母親兌肉煲湯的情景,內(nèi)心總是久久不能平靜,因為那香煙里、肉湯里,包含著太多太多的父愛和太深太深的親情。更為重要的是,父輩言傳身教的儉樸家風,讓我在耳濡目染中成熟。(資料來源:反腐前沿、黨建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