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眼
校園開放擾學子清夢?
時值花季,各大高校迎來游客參觀高峰期,校內游客數(shù)量驟增,校園管理和游客參觀之間的矛盾也凸顯出來。為應對花季游客數(shù)量驟增,鄭州大學近日發(fā)布一則公告:“3月11日至5月15日,工作日禁止一切閑雜人員和校外機動車輛進入校園;雙休日及節(jié)假日期間,禁止校外機動車(含出租車)及非機動車進校。”
此公告一出,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并由此引發(fā)了該校學生與網友、媒體間的激烈爭論。就大學校園是否應向校外游客限流,有人認為游客過多導致教學、學術無法正常開展,讓學子想“安安靜靜做一個美男子”幾成奢望;也有學者表示,大學要有開放的態(tài)度,大學的社會職能、社會責任同樣應該得到彰顯。隨后記者發(fā)現(xiàn),鄭州大學已撤下該公告。
校園該不該開放其實并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在開放校園及其設施過程中,摻雜了許多與教育無關的東西:對社會輿論的過分迎合、經濟利益的驅動等。校園開放的目的在于教育本身,對校外游客來說,感受高校的學習和學術氛圍、教育投入見到的成效,抑或感念逝去的青春歲月,帶著孩子同游校園,讓孩子對高校心生向往,在體育場館和高校師生一起交流鍛煉,都是開放大學校園的目的所在。也就是說,游客并非觀賞風景的局外人,而是高校開放中的學習者、受教育者。對大學而言,開放校園是與社會交流互動的一種有效方式,搭建著與社會良好互動的平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學校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參觀和游覽,應該是一件令人高興的事,它至少說明這個學校的深厚底蘊和影響力。高校資源社會化是大勢所趨,包容、開放是大學的應有之義。放眼望,諸如劍橋、牛津等國際知名高校都對公眾自由開放,沒有圍墻也很少有校門,享用大學課堂和圖書館資源并非難事,更別說在大學校園自由參觀;而在國內,我們幾乎見不到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作為高校管理者,應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更人性化的辦法,對游客進行宣傳和引導,在不影響教學的前提下,讓高校的公共資源惠及更多人讓高校的文化氛圍滋養(yǎng)更多人。
——本刊記者 李寧
編讀互動
瀾十五郎:暢談君,告訴我才知道德國總統(tǒng)叫高克的不是我—個人!
暢談君:絕對不止你一個!由于他們國家政治體制的關系,總統(tǒng)相較總理出面少太多,不熟悉也不奇怪呀。話說回來,是不是覺得持續(xù)關注著暢談君們的雜志受益良多呢?
劉特特有脾氣:暢談君,《太陽的后裔》真有那么好看嗎?為什么我提不起興趣?
暢談君:如果你不是韓劇迷或者說壓根兒什么電視劇都不喜歡看,也沒什么奇怪啊。不過暢談君也沒看呢,不知道為什么越多人推薦越多人討論的反而不想看,可能是有一份不想要隨波逐流的傲嬌小情緒吧,或許你跟暢談君一樣?
有紋身的哈德森:腰窩、蝴蝶骨、馬甲線,現(xiàn)在又來A4腰……還要不要女人活了……
暢談君:當然要活,這些個所謂“美女標準”看看就好啦,別太當回事,暢談君覺著健康、自信就很美了,干嘛要拿別人的標準束縛自己呢。
喵喵:看了貴刊的《朋友圈的“病人”們》,不幸中招了。目前已上癮,一刻不刷朋友圈,就手癢癢心慌慌。怎么治?
暢談君:互聯(lián)網時代,要想徹底擺脫手機也是不現(xiàn)實的,只是要有個“度”。很遺憾,你已經越過這個“度”,淪為“病人”中的一員了。其實要想治病也不難,讓自己充實起來空閑時間練練瑜伽健健身,學學繪畫看看書,自控力太差就報個班。當你忙到喝口水都沒時間時,看你還有心思刷朋友圈不,哼哼。
哎呀哇:暢談君,又是人間四月天,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呀,無奈囊中羞澀,只能望著雜志的旅游文章興嘆了。
暢談君:怎么?是不是激發(fā)了你努力賺錢的欲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會想怎么游就怎么游。加油!
媽媽呀:看了和頤酒店女生遇襲的視頻,嚇死寶寶了,以后咱還能不能安全地出門?。?/p>
暢談君:來,妹子,先給你壓壓驚??偟膩碚f,這還是小概率事件,沒必要草木皆兵。當然啦,自我保護措施不可少。暢談君的微信公眾號里就有防狼絕招,快去看看吧。什么?又擔心玩手機成癮?哎呃“度”啊“度”,每天推送一次資訊的暢談君微信公眾號怎么會讓你成為“病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