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新技術讓“廢鐵”起死回生徐工集團凱宮重工掘金盾構機“再制造”
一臺進口盾構機市場售價五六千萬元,使用壽命卻很短,平均挖8公里地鐵就壞了,送去國外維修成本太高、耗時太久,施工單位一算賬“不如重新買”。這些年隨著國內地鐵工程全面“開花”,幾乎所有地鐵建設方手中都“攢”著一批昂貴的“工業(yè)廢鐵”,舍不得扔又動不了。瞄準市場痛點,近來位于南京江寧濱江開發(fā)區(qū)的徐工集團凱宮重工南京有限公司一腳邁入盾構機“維修、再制造”行業(yè)。
在徐工集團凱宮重工南京有限公司廠房,停著一排排直徑6米多、長度七八十米、重達400多噸的圓筒形“大家伙”,它們就是在地鐵、隧道建設中大顯神威的超級“掘進器”——盾構機。有意思的是,每臺盾構機前都豎著一塊小牌子,注明它們的委托單位:中建×局,中鐵×局……一打聽,才知道這些盾構機都是“病號”,徐工集團凱宮重工南京有限公司的技工就像“醫(yī)生”,給它們仔細體檢,對癥下藥,幫助它們復工。
徐工集團凱宮重工南京有限公司2013年底開始在南京生產國產盾構機,通過引進、消化、吸收,目前國產化率超過70%。近兩年,由于地鐵建設增速放緩,盾構機競爭激烈,產品利潤越來越透明,有走低趨勢,公司開始思考開拓新業(yè)務,于2014年瞄上了盾構機維修和再制造的商機:全國各省市都在建設地鐵,一家施工單位手里積攢一二十臺“壞掉”的盾構機。進口盾構機維修費用昂貴,維修時間漫長,施工單位一算賬,有時候核心部件壞了,修還不如重新買,造成手里的廢舊盾構機越積越多。
“2015年維修、再制造了10多臺廢盾構機,2016年才開年,又拿到7臺維修、再制造訂單。目前,國內市場盾構機的保有量接近1200臺左右,一半要進入再制造環(huán)節(jié),市場空間還是挺大的?!惫旧a部主任劉有剛介紹。
維修只是第一步,該公司真正的絕活是“再制造”。劉有剛說:“不同城市的地質狀況不一樣,在南京能用的盾構機,放到廣州也許就不合適,因此我們著手對廢舊盾構機進行再制造。比如盾構機原本只有一個注漿泵,但下一次要施工的隧道,地質堅硬,得改成兩個注漿泵,刀盤、螺旋機等都要重新匹配。掘進頭的直徑甚至可以變粗變細,比如原本6.28米的直徑在外面加一個護盾,或者進行殼體重做,就可以變成6.42米直徑。經過維修、再制造的盾構機可以恢復新機的工作狀況,而費用卻只需幾百萬元,只是買一臺新機器的‘零頭’。”
近期,一家企業(yè)花幾百萬元購進了一臺日本三菱的廢棄盾構機送過來。徐工集團凱宮重工南京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靠扎實的基本功“妙手回春”,讓曾經的“廢銅爛鐵”重回工地,大大節(jié)省了成本。
徐工集團凱宮重工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延奇介紹說,再制造是一門科技含量很高,且非常精細的學問。首先要對機器進行全方位“體檢”,小到一根螺絲都不能忽略。要根據(jù)客戶需求,對數(shù)據(jù)報告顯示可再使用的機器進行硬件維修和軟件優(yōu)化升級,要根據(jù)不同的地質、地形,匹配不同的零部件……這些不亞于一場對企業(yè)系統(tǒng)集成技術的考試。
據(jù)了解,再制造行業(yè)前景廣闊,是國家鼓勵的“綠色行業(yè)”。2015年下半年,中國工程機械學會等發(fā)起成立了“盾構再制造創(chuàng)新戰(zhàn)略聯(lián)盟”,在國家工信部機電產品“再制造”產品目錄中,也新添了盾構機產品。
(李洋張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