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屬職分
□國學說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論語·衛(wèi)靈公》)
譯文
孔子說:“事奉君主,要認真辦事而把領(lǐng)取俸祿的事放在后面。”
□南懷瑾
有一天孔子對他的弟子說:“你們做了別人下級的,或者將來想謀個一官半職的,今天我要告訴你們一個道理,關(guān)于怎么樣做才算一個稱職的下屬。服侍一個國君(領(lǐng)導),首先要對他負責,要懂得為他分憂,而不是先想到自己的衣食問題?!?/p>
這是孔子告誡我們做事要有責任感,能成就大我犧牲小我。做一個有責任感的下屬,行事規(guī)則就要:永遠把領(lǐng)導的利益放在前面,把個人利益放在后面。這樣的行事規(guī)則,古今中外皆然。比如,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在競選總統(tǒng)時的演講說到一個觀點,便與孔子的這段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夏岬线@樣說:“不要問美國給了你們什么,要問你們?yōu)槊绹隽耸裁?!”沒想到就這一句話,肯尼迪廣泛地嬴得了選民的心,還激起了民眾的愛國熱情,人們都想積極地為國家和社會貢獻自己的才智。
如今,很多領(lǐng)導抱怨下級只會唯命是從,不敢提任何有建設(shè)性的建議。這就是說手下沒有盡到一個合格下屬的義務(wù),也就是沒有做到孔子口中的“敬”,不能為領(lǐng)導分憂。一個有責任感的下屬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的呢?曾經(jīng)說過的“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宰相趙普,就做得很好。
有一次,趙普推薦某個人出來做官,但宋太祖不答應(yīng)。第二天,趙普又上奏章推薦這個人,宋太祖還是不答應(yīng)。第三天趙普又上奏章推薦,宋太祖這一下可忍不住了,大發(fā)雷霆,把奏折撕碎了扔到地上。趙普面不改色地跪著,把這些碎片拾起來,帶回去。過些天,他把這撕碎了的奏章粘好,又帶上朝去推薦。宋太祖這一次總算醒悟了,終于任用了這個人。又有一次,有個大臣應(yīng)該升官,但是宋太祖一向討厭那個人,根本就不打算用他。趙普極力奏請?zhí)媾鷾?,宋太祖又被趙普惹火了,氣呼呼地說:“我是皇帝,這天下的人才我愛用誰就用誰。我不想提拔他,你能奈我何?”趙普說:“刑賞,有刑賞的準則,陛下怎么能以個人的喜好來左右刑賞?”太祖氣得離座而起,回到內(nèi)宮。趙普就站在宮門口,久久不肯離去。宋太祖被趙普的認真感動了,終于答應(yīng)了。從這里我們就能看出來,為什么趙普能幫太祖打天下又能幫太宗治天下了。
當然,說到工作,不能不談到報酬。我們應(yīng)如何看待報酬呢?可以肯定,無論哪種報酬,都是對你付出的回報,這種“回報”不管與你的付出有多大差距,它都是對你勞動的肯定。在此,孔子在這里的意思是,只有你盡心竭力工作了,才有資格考慮報酬。至于那些無所事事、以權(quán)謀私還好意思拿報酬的人,古人已經(jīng)做出了結(jié)論,叫“尸位素餐”。
如今,敬業(yè),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看著報酬,我們只會發(fā)現(xiàn)它太少,自己太吃虧,極少有人能對自己的態(tài)度進行反省,于是牢騷滿腹,怨天尤人,既不利于今后工作,也容易造成對立情緒。從這一點上來講,孔子不愧是我們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