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建華+張超+王可祥
【摘 要】預查區(qū)位于內蒙古額爾古納市境內,行政區(qū)劃隸屬內蒙古額爾古納市恩和鄉(xiāng)管轄,距額爾古納市政府所在地拉布大林143km。僅有S201省級公路從室韋經自興屯、恩和鄉(xiāng)通往額爾古納市,其余均為林區(qū)便道,交通極為不便。
【關鍵詞】地質;礦產特征;成礦規(guī)律
工作區(qū)位于大興安嶺中北段西坡,地形北東高,南西低,海拔1000~1300m,相對高差300m,森林密布,雜草灌木叢生,腐植層發(fā)育。氣候夏季炎熱短促,冬季嚴寒漫長。年平均氣溫-3℃,最低氣溫-47℃,最高氣溫36℃。無霜期81天左右,每年9月下旬開始結冰,10月下旬開始封凍,翌年5月底解凍。7、8月份為雨季,雨量充沛,溝谷內沼澤、水系十分發(fā)育,季節(jié)性河流、長年河流遍布??辈閰^(qū)地球化學景觀屬中低山森林沼澤區(qū)。地震峰值<0.05。
1 區(qū)域地質礦產特征
1.1 區(qū)域地質特征
工作區(qū)的地理位置較為復雜,位于西伯利亞板塊東南大陸邊緣,其南東處與太平洋板塊相鄰,在西伯利亞板塊與華北板塊的交界處。地質發(fā)展演化復雜,地質構造活動強烈,形成不同性質的多級構造單元,各類沉積巖類、巖漿侵入巖類和火山巖甚為發(fā)育;在構造上既有古老基底構造的繼承性,又有新構造作用的明顯疊加,為多期次復合成礦作用的有利地區(qū)。
1.1.1 地層
區(qū)域前中生代地層屬北疆-興安嶺地層大區(qū)興安嶺地層區(qū)額爾古納地層分區(qū);中新生代地層屬濱太平洋地層區(qū)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qū),博克圖-二連浩特地層小區(qū)。根據(jù)1∶5萬綜合方法找礦最新資料,將本區(qū)域劃分為5個巖石地層單元,依次有額爾古納河組、萬寶組、塔木蘭溝組、滿克頭鄂博組及第四系。
1.1.2 侵入巖
區(qū)域上侵入巖非常發(fā)育,主要分布在哈烏爾河西岸和恩和大嶺一帶,明顯受北北東向大斷裂控制其地質時代分屬石炭紀、侏羅紀和白堊紀。
1)石炭紀侵入巖
主要分布于哈烏爾河西岸,呈巖基狀產出,北東向分布,出露面積182km2,巖性為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角閃二長花崗巖,二者無明顯界線。
巖石類型主要為黑云母二長花崗巖和角閃二長花崗巖。該巖體形成后,經歷了多次構造運動的破壞,尤其以燕山期構造運動影響最大,使巖體形成許多規(guī)模不等的斷裂構造,其中以哈烏爾斷裂較大,次級斷裂不計其數(shù)。沿這些斷裂帶形成許多北北東向破碎帶,使巖體支離破碎,巖石具片理化、糜棱巖化。
2)侏羅紀侵入巖
主要分布在恩和大嶺以及新溝東部一帶,呈不規(guī)則巖基狀產出,沿北東向分布,由于侏羅系地層的不整合覆蓋等原因,不能完全看到巖體,巖體呈不規(guī)則巖基狀產出。出露面積約270km2,巖性主要以中細粒鉀長花崗巖和二長花崗巖為主。
在區(qū)域內,此巖侵入侏羅系中統(tǒng)塔木蘭溝組,為最大侵入體,其被侏羅系滿克頭鄂博組覆蓋,圍巖蝕變較普遍,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硅化等較強。巖體中以東北方向為主的次生構造和片理化帶較為發(fā)育,原生構造并不發(fā)育。巖體中脈巖較為發(fā)育,其展布方向大致為北東向,巖體內可見混染和破碎現(xiàn)象,混染常見于脈巖兩側附近。
3)白堊紀侵入巖
主要分布在恩和大嶺和恩和鄉(xiāng)東部一帶,呈巖株狀產出,面積約7.3km2。巖性為灰白色斜長花崗巖和灰黑色蘇長巖。
白堊紀蘇長巖(Kνο):分布在恩和鄉(xiāng)東,出露范圍約4.3km2,呈巖株狀產出,侵入侏羅紀花崗巖內(Jγ),西側侵入塔木蘭溝組(J2tm)地層,西北側侵入額爾古納河組地層。
斜長花崗巖(Kγο):巖體分布于恩和大嶺一帶,呈巖株狀產出,侵入侏羅紀花崗巖體內,面積約3km2。巖體風化較弱,破碎不強。
1.1.3 構造
區(qū)域構造主要發(fā)育北東向和北西向以及近東西向構造,南北向構造不發(fā)育。其中北東向哈烏爾大斷裂從區(qū)域通過,控制著石炭紀和侏羅紀侵入巖的分布,奠定了本區(qū)以北東向構造為主的構造格局。北西向和近東西向構造在區(qū)域發(fā)育,多為北東向斷裂派生的次級斷裂。
2 區(qū)域礦產
2.1 區(qū)域礦產特征
預查區(qū)位于得爾布干燕山期銅(鉬)、金、銀、鉛、鋅成礦帶(Ⅲ5)北部之莫爾道嘎金、鉛、鋅成礦亞帶(Ⅳ51)上;根據(jù)成礦控礦條件,結合區(qū)內成礦區(qū)域地質背景和已發(fā)現(xiàn)探明的各類礦床特征,本區(qū)內生金屬礦產的形成和分布具一定的規(guī)律性,礦產分布規(guī)律總體呈北東向帶狀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得爾布干深斷裂帶及其北西側額爾古納復背斜帶,與區(qū)域地球化學塊體及化探綜合異常緊密伴生,礦床成因類型以熱液和矽卡巖型為主,其次為斑巖型和巖漿型、火山巖型及少量沉積型,已知的礦種有Pb、Zn、Ag、Cu、Mo、Sn、Au、U、Fe、S、螢石、白云石、石灰?guī)r等,沿上述成礦帶有三河鉛鋅礦、上護林鉛鋅礦、卡米奴什克多金屬礦以及二道河子鉛鋅礦等,另有礦點、礦化點多處。
2.2 典型礦床簡介
下護林鉛鋅礦:
礦區(qū)位于區(qū)域南側,下護林北2km處。
礦區(qū)蝕變比較發(fā)育,經槽探揭露,地表主要表現(xiàn)為綠泥石化、硅化、螢石化、碳酸鹽化,主要分布在大理巖中,其規(guī)模受近東西向斷裂和近南北向斷裂控制;水云母化主要見于花崗巖中。礦化見有鈾礦化、方鉛礦化、閃鋅礦化、黃鐵礦化、磁鐵礦化、赤鐵礦化等,礦化程度均較弱,其中鈾礦化受螢石化大理巖及近東西向破碎帶控制;方鉛礦化、閃鋅礦化、磁鐵礦化、赤鐵礦化受大理巖、石英巖及矽卡巖(化)帶控制。
經鉆孔坑道揭露,隨著花崗巖的侵入,熱液活動強烈,并隨之發(fā)生了礦化及一系列蝕變。
礦體賦存在得爾布干深大斷裂北西盤的北北東向破碎帶及近東西向破碎帶復合部位的侏羅紀花崗巖(Jγ)與震旦系額爾古納河組大理巖的接觸帶(破碎帶)內,為矽卡巖型鉛鋅礦床。礦體埋深在100m以下,地表無露頭,出露地層主要為額爾古納河組大理巖、變質粉砂巖及變質泥巖;侏羅系塔木蘭溝組輝石安山巖、角閃安山巖、安山質角礫晶屑巖屑凝灰?guī)r;出露巖體為一侏羅紀花崗巖(Jγ)。礦體呈不規(guī)則柱狀,傾向北西(295°~305°),傾角45°,向南側伏,側伏角56°,礦石以鉛為主,平均含量11.68%,Pb+Zn平均品位16.55%,伴生銀品位233g/t。圍巖蝕變有矽卡巖化、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及螢石化。
該礦地質背景及成礦條件與預查2區(qū)基本相同,可比性強,對本次找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3 成礦規(guī)律分析
區(qū)域上的礦床、礦點、礦化點與地層、巖漿巖、構造關系密切。
1)在震旦紀構造層中有白云巖、白云質大理巖、灰?guī)r夾層和透鏡體,有的已成礦,如五卡東石灰?guī)r、黑山頭石灰?guī)r等;中生代構造層的上侏羅統(tǒng)塔木蘭溝組火山巖是本區(qū)鉛鋅礦的主要含礦層,滿克頭鄂博組火山巖中的松脂巖可作為建筑材料。
2)區(qū)域內巖漿活動與成礦關系密切,即加里東期侵入巖中富含金、銅;晚古生代侵入巖反映了本區(qū)地殼成礦元素以鉛、鋅為主的特點,其中主要以華力西期侵入巖為代表,如協(xié)榮屯巖體中平頭山一帶,形成銅、鉛、鋅綜合地球化學異常;燕山期巖漿巖中富含鉛、鋅、銅及放射性元素鈾、釷等成礦元素。其中以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巖和相伴噴溢的火山巖最為重要。如得爾布干多金屬成礦帶的含礦層既為此期火山巖。
3)區(qū)域內礦產的形成與地質構造關系密切,斷裂構造是內生礦產含礦溶液的通道和儲礦場所,外生礦產的形成與分布受區(qū)域性隆起與凹陷所控制。如①上護林鉛鋅礦,位于得爾布干深大斷裂的北西盤,北北東向破碎帶與近東西向破碎帶的復合部位,燕山期花崗巖體與震旦系額爾古納河組地層接觸帶(破碎帶)內,為矽卡巖型鉛鋅礦床,受構造破碎帶的控制;②三河鉛鋅礦位于得爾布干斷裂北西側的下比里亞谷次級弧形斷裂中,受北西西向的密集節(jié)理帶和破碎帶所控制,產于石英斑巖與安山巖的接觸帶內;③蘇沁屯鉛鋅礦化點分布于得爾布干斷裂北西側的次級北北西向斷裂中的石英斑巖內;④二道河子鉛鋅礦分布于得爾布干斷裂北西側的破碎帶中;⑤卡米奴什克多金屬礦分布于得爾布干斷裂帶內的石英斑巖中;⑥黑山頭銅鉛鋅礦化點分布于得爾布干斷裂與根河斷裂交匯處的石英斑巖中。由此可見,內生礦產主要受斷裂構造和巖漿活動的制約,晚侏羅世強烈的大規(guī)模的火山噴發(fā)-噴溢-侵入活動,深部巖漿攜帶大量的含礦熱液上侵,在構造有利部位富集成礦。區(qū)域性深大斷裂是良好的導漿、導礦構造,北西向次級斷裂為運礦構造,北西西向破碎帶、密集節(jié)理帶是良好的儲礦構造。
綜上所述,該地區(qū)是尋找夕卡巖型和巖漿熱液型多金屬礦的有利地區(qū)。
4 結論
預查區(qū)位于得爾布干和哈烏爾河兩大斷裂之間,得爾布干成礦帶北西側。構造巖漿活動強烈,成礦地質背景較好。通過本次預查工作,在基礎地質、礦產、物探、化探、綜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完成了項目預期目標任務,為以后的地質礦產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