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長鑫
遼寧省昌圖縣昌圖鎮(zhèn)北山小學
淺析小學美術開展山水畫教學課程的實踐研究
涂長鑫
遼寧省昌圖縣昌圖鎮(zhèn)北山小學
山水畫是中華民族的一塊藝術瑰寶,也是我國民族藝術的重要體現(xiàn)。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也正因如此,它在美術教學中占得比重才更加巨大。小學,作為學生學習美術的啟蒙階段,探討如何更好的開展山水畫教學這一問題便有了其必要的研究意義。
山水畫教學;初級階段;研究價值
在小學階段開展山水畫教學課程,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更重要的是能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但是,如今大部分小學美術教師只是單純地把學生當做了接受知識的機器,機械般的對其進行理論知識灌輸而忽略了實踐中的意義。事實上,山水畫課程的安排在教學實踐中占有的比例并不是很多,但是因其具有的獨特且復雜的藝術風格,所以應當引起教師的重視。
教學原則是指導教學工作正常進行的基本準則,是廣大的教學工作者經(jīng)驗、智慧和能力的結晶。它的的制定必須以有章可循的教學規(guī)律為依托,這也是教學規(guī)律在實踐中的有力體現(xiàn)。所以,教師應當尊重教學原則。
首先是直觀性原則。這一原則的應用在教學實踐中應當盡最大努力調動起學生的感官能力,通過各種各樣的感知,豐富學生對于美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生動、形象的畫面,從而掌握更全面、深刻的知識。其次是循序漸進性原則,所謂循序漸進性又叫遞進性,是指對某一事物或知識的理解程度緩慢發(fā)展的過程。實踐中,由于小學生生活經(jīng)歷較少,接觸外界事物的面較為狹窄,導致在開展山水畫教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深入”和“淺出”把握不好的局面,使得教學工作深入不進去。所以教師應當注意知識的漸進性和連貫性,以步步為營的方式向前推進美術的教學工作。
外出寫生這一教學課程的開展是在人教版小學六年級美術上冊第2課《風景寫生》中涉及的,它尊重了學生在這一階段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以及對于點、線、面、構圖的認識,就六年級的小學生而言,他們已經(jīng)可以很好的把握物體的特征,并把它們勾勒在紙上了。這也為學好山水畫課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在此以外出寫生《田野里的花》為例祥加闡述,首先教師應當以提問的形式培養(yǎng)學生從身邊發(fā)現(xiàn)美、尋找美的能力,例如:“田野里什么東西最美麗呢?”當教師提出這一問題時,學生便會主動去尋找他自己認為具有美學的事物并且以最短的時間報告給教師,這時,教師還可以繼續(xù)發(fā)問:“那你認為它美在什么地方呢?”這一提問意在讓學生學會仔細觀察要繪畫的物體的具體特征,俗語說“畫虎畫皮難畫骨”這里所說的“骨”就是指事物的特征,而教師教給學生畫的也是事物的特征。學生通過耐心思考這兩個問題,就會使眼前見到的事物得到整理,實現(xiàn)邏輯化思維。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田野中花的各種特點,讓學生既了解了葉與莖、枝與花、花與葉相互穿插的畫面效果又明白了在繪畫前要先細心觀察的道理。
其次是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細節(jié)問題。任何植物或者動物都有它獨有的細節(jié)和特征,有根細弱的、有莖粗壯的、有花瓣薄弱的,也有葉子厚實的。這些細節(jié)特征都需要細心觀察、隨察隨記。例如,菊花的葉子呈橢圓形,其邊緣常常會帶有一排排鋸齒狀的紋路,葉子有的還會垂下來呈現(xiàn)參差不齊的樣貌,待學生仔細觀察完菊花的細節(jié)特征后再下筆勾勒花的的外觀,此時還應當注意整體畫面的布局和花朵外形的整體感覺,下筆的入手點可以隨意,但是應當把主體的花、枝杈以及葉子的體態(tài)描繪出來,之后的局部特征可以根據(jù)主體部分進行添加和修飾。整個畫面的背景可以將點、線、面規(guī)律性的整合,亦可以重復組合同一種花紋。在這一教學階段中,筆者重點介紹了菊花的特點,也就是說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繪畫時,既要抓住物體的主要特征和細節(jié)問題,還要學會仔細、全面的觀察。
“舞文弄墨”的形成歷經(jīng)了悠久的歷史,這就是由“文”向“墨”轉變的過程。所謂“文墨”是指用筆、潑墨的技巧、規(guī)范?!澳本褪侨藗兂Uf的山水畫畫法的總稱,也是山水畫技法和理論的術語?!拔摹敝傅氖怯霉P鋒勾勒的筆法,而“墨”則是指墨色的破、烘、染等技法。山水畫中的韻味是這種藝術的靈魂,指的是山水畫作品中暗含的氣勢、節(jié)奏、生機和意蘊。小學教材中的山水畫多以水墨畫為主,它有三個基本要素,那就是自然性、象征性和單純性。學習山水畫有兩個需要注意的地方,其一是先以筆法為主,勾勒出大體輪廓。其二是充分發(fā)揮墨法的效果,使整個畫面充滿立體感和層次感。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美術五年級下冊《學畫山水畫》時,可以通過欣賞教材中的《游春圖》來進行具體的講解。因為這是我國現(xiàn)存畫作中年代最為長遠的山水畫卷,在處理透視關系上已經(jīng)開始留意到物體之間高低、遠近以及大小的關系了,對物體之間深度、層次的把握也很優(yōu)秀,成為了評論家眼中“開青山綠水之源”的劃時代作品。正因如此,教師可以運用此畫來傳達山水畫技法中皴法、斧劈皴、點苔和披麻皴的藝術手法,講解在勾勒外形中線條的運用,墨色渲染的技巧。在畫高山和石塊時,應當注意以下四個階段,首先用筆勾勒出山石的外形和大體輪廓。其次用墨皴出山石的紋理,再次用淡膜的手法染出石塊凹凸不平的效果,最后是點苔著色,加強藝術效果。另外,小學生在學習中較為多動,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采取邊教學邊示范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指導學生學習山水畫。在課后,還可以給學生留下一個課后任務,讓學生隨意畫一幅山水畫,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對教師這節(jié)課講的知識也能起到很好的加深效果。
概言之,在實踐中熟練運用筆和墨的技法不是一日兩日就可以做到的,這也不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直接目的,所以應當把重點放在嘗試、感受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存在上,要讓學生理解山水畫的藝術形式與具象的模擬是不相同的,與抽象亦不相同,這種形式是結合了畫家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的意境的體現(xiàn),也深化了藝術表現(xiàn)形式和畫家抒發(fā)的情感。
[1]劉婧.小學美術課程分層教學設計與實踐研究[D].河南師范大學,2015.
[2]高妍彥.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3]李春明.承德市小學美術教學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