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建筑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258-01
1.問題的提出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剝奪了學生思維、選擇與嘗試的權利,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發(fā)揮,摧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希望。培養(yǎng)出的學生是無助的、迷茫的、卑微的,且被無情地推向了教師預設好的缺乏生機活力的發(fā)展軌道。多年來,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與深化知識,怎樣培養(yǎng)學生各種探究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和動手能力、交流與合作意識、張揚學生個性、健全學生人格,一直是教學工作者探索的課題,其中,探究式教學的研究則更是引燃了師生的希望之火。
2.探究教學的操作程序
探究是一種能動的,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理解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是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索的樂趣,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領悟科學思想和精神的教學方式。
2.1提出問題。"問題"是探究的核心,是求知的起始,沒有問題就沒有探究,應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使學習者積極投入到問題探究之中。
問題情景通常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學生能否在先前經驗基礎上覺察到問題的存在;二是探究內容對學習者來說一定是新的未知,經過努力是可掌握的,三是能否激發(fā)探究者的認知沖突、需要和期望。教師在提出問題時,要盡可能展示發(fā)現問題的思路,滲透發(fā)現問題的方法,讓學生懂得問題是怎樣被發(fā)現與提出的 。同時也應培養(yǎng)學生提有探究價值問題的能力。
2.2猜想與假設。它是根據一定的科學事實經過一系列思維推理得出的。提出問題后,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探究的內容聯系在一起讓學生討論,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等方法,區(qū)分有關因素與無關因素,迅速抓住問題本質,提出科學、初步的猜想與假設。
2.3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此階段,教師要運用一定教學策略,創(chuàng)設條件使學習者把自己當作探索者與發(fā)現者,引導學生緊緊圍繞"猜想"積極尋找設計的探究方案。同時也應介紹常用實驗設計方法。在學生充分討論后,教師幫助學生選擇、綜合,設計出最好的實驗方案。教師適時引導協(xié)作與交流、反思、增強情感體驗,強化成功欲望。
2.4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學生分組實驗,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與測量出的數據。通過"做"科學,培養(yǎng)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要引導學生從實驗的觀察與體驗中獲得信息,或者從網絡、生活、閱覽室資源取得靈感。并從多角度的信息分析比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目標與切入點。
2.5分析與論證。通過對實驗的感知和對信息的處理后,再對數據進行分析、概括、思維加工,總結出結論,驗證猜想,使學生感覺自己像科學家"搞科研"一樣"發(fā)現"科學規(guī)律,從而獲得巨大成功感,激發(fā)了學習、探究樂趣。
2.6評估。學生反思自己與他人的探究過程、探究思路、探究方法、探究步驟、結果處理等,檢查是否有錯誤與疏漏,從而對評估的可靠性進行評估。教師在強調評估的重要性的同時,教給學生一些評估的具體方法。
2.7交流與合作。各小組將自己的探究過程,收集到的證據和作出的結論,向全班報告,聽的小組學生對報告質疑,被質疑的小組學生進行答辯,最后通過全班討論,對結論修改完善,取得共識。教師要引導學生與他人交流,學會發(fā)表、學會聆聽、學會互助。通過溝通,學生可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與解決途徑,從而對知識產生新的洞察。
在探究教學中,其探究過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
3.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程序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中生探究能力形成必須經歷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應根據循序漸進與分層遞進的原則,設計了以"扶、引、放"為階段標志的培養(yǎng)程序,使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實現科學化、系統(tǒng)化。
3.1以“扶”的方式幫學生“上路”。所謂"扶"是指在提出問題以后,按進行假設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實驗驗證 分析與論證的程序,采用填空的形式,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完全以填空的形式出現,這就便于學生把已有知識經驗與要探究的內容聯系在一起進行思維,從而縮小學生的探索范圍與探索難度。學生常常把自己當作或希望自己是一個探索者、研究者與發(fā)現者,"扶"使學生的探索愿望成為現實。
3.2以“引”的方式讓學生“學走路”。所謂"引"既是由"扶"到"放"的過度階段,也是把已經設計好的實驗(可以是完全正確的設計方案,也可是正確、錯誤兼?zhèn)涞姆桨福┙唤o學生,讓學生分析實驗的設計原理,做出正確的探究判斷,從而形成與發(fā)展科學探究能力。如上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教師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觸面粗糙程度、壓力大小、接觸面積、物體運動速度)與實驗方案,但故意不講要采取控制變量法,讓學生自行判斷、分析、實驗。
3.3以“放”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走路”。所謂"放"是指出示觀察對象后,提供部分或全部實驗材料,讓學生完成實驗探究的全過程。如上電磁感應,演示手搖直流發(fā)電機后,學生在觀察基礎上獲得提示,大膽進行探究,效果良好。
由"扶"到"放"的設計形式構成了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探究能力的框架,形成由教師引導學生探究逐漸到學生獨立探究過渡的格局,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基礎。
4.探究教學的注意問題
4.1教師要勇于更新觀念。雖然課改了很久,許多教師還是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與觀念來對待探究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僅是裝滿舊酒的新瓶上的時髦標簽。為此,教師要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科學理論,切實對學生的探究方向與方法給予有效指導。
4.2要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參與者。探究式教學必須以學生主動參與、投入為基礎,以學生的思維發(fā)展為目標。教師不能將探究內容當作知識點進行"一言堂"式的教學。
4.3培養(yǎng)科學探究能力應循序漸進。探究內容由簡單到復雜,學生探究程序由只包括部分要素的不完整探究到包括所有要素的完整探究。
4.4教材中并非所有內容都適合所有學生探究。不要為了探究而全探究,因此,要把探究學習與直接學習有機結合,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探究式教學經過實踐是成功的。正如經探究式教學后學生的感想書寫的:在我們成長過程中,從來沒有一種教學方式能像探究教學一樣,給曾經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曾經迷蒙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卑微的我們帶來自信。它是精神的喚醒,潛能的顯發(fā),主體性的弘張與獨特性的彰顯。它點燃了學習的希望。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吳永熙.試論物理教育中的課題探究學習[J].課程 教材 教法.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