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學習其他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好語文課是每個教師應有的責任,本文結合作者自己參與語文工作的教學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闡述了一些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的做法。
關鍵詞:語文;教學;做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5-0103-01
時代在進步,社會對人們的知識要求越來越高。語文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做好語文教學就顯得愈加重要。面對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我們該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功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jīng)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guī)律,努力建設與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fā)揮應有的作用。要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應從以下方面入手。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1.1興趣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選擇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課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樂意學。低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群,愛交朋友。根據(jù)這一特點,教學時,可以將生字形象地稱為"娃娃"或"小客人",讓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學習的過程也隨之變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過程。親切自然的稱呼自然喚起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的興趣也隨之調動。
1.2開展各種活動,把枯燥乏味的教學過程樂趣化。小學生年齡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注意時間不長等特點,給教學造成了很大的障礙。如果在教學中開展一系列的活動,就會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寫字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其一,適當?shù)闹v故事,有利于學生興趣的提高。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涌現(xiàn)過許許多的書法家,到今天還流傳著他們的奇聞軼事。如王羲之"力透紙背"的故事,柳公權勤奮學習的故事,鄭板橋"賣字助窮人"的故事等等。學生就會被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好學的精神所感染,為他們高尚的人格所打動,從而受到啟發(fā),在學習過程中個個表現(xiàn)得興趣盎然。
其二,搞比賽,可以使個人之間的,也可以是小組之間的。小學生生性好動,好勝心、榮譽感極強,他們總渴望自己的成功能得到大家的肯定。針對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在字教學中,可安排了一些比賽活動。在活動中,對表現(xiàn)好的給予一定的獎勵,對比原來有進步的學生也給予肯定。這些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興趣,提高了寫字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2.促進語言發(fā)展,提高學習能力
2.1以學生為主,教師引導。過去傳統(tǒng)的教師在課堂上一統(tǒng)天下,牽著學生的鼻子走,這種硬式的教學方法不但調動不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反而使學生感到厭倦。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構建平等的師生對話關系,鼓勵學生自主運用語言。曾聽過一位老師的《草船借箭》一課,上課后,教師問:"同學們你們覺得這篇課文怎樣學習比較好?"學生們紛紛回答:"有的說,按事情發(fā)展的順序來理解;有的說,分成故事片段:受命造箭、準備工作、借箭成功幾個片段來學習;還有的說,從周瑜最后說的, '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這句話中受到啟發(fā),從課文中找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內容,再把課文融會貫通地理解"。學生們的紛紛見解,正是他們自主學習的體現(xiàn)。
2.2強化語言訓練,在運用中形成技能。語言文字是學習一切知識的工具,它的發(fā)展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得到升華。例如,《草船借箭》中有這樣幾句話:"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攻擊,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①用上關聯(lián)詞語合并成一句話,看誰能說出來;②用第三人稱轉述,把這段話變換稱謂表述出來。這樣的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訓練。
3.轉變應試教育教學觀
以往的應試教育以分數(shù)來考評學生的優(yōu)劣、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的辦學水平,這種功利主義的教育模式,直接導致教師教學的片面性。對教材機械地講解,用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一致的教學評價、作文的公式化、考題的標準化等等對學生進行模式化的教育。學生猶如裝在"套子里"的人,是課堂教學程序化的產品,壓制了學生的自我學習需求,扼殺了個性的存在,不利于學生長期的發(fā)展。而新的課程改革著眼于人才培養(yǎng)的高度,強調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突出了育人功能。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就要突破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從條條框框中走出來,樹立全新現(xiàn)代教育理念。即"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品來滋養(yǎng)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地發(fā)展,為他們的終生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底。"我們的語文教學絕不能拋開學生的體悟而分解內容。一切字詞的解釋、語句的揣摩、段落的講讀,都以把握文意為目標,從整體感知到細部體會,再從細部體會回到領悟文意,使學生在一篇課文學習過后,留下的不是簡單機械的語言符號,而是鮮活的、靈動的、有機的篇章,不是喪失美感的知識點范例,而是美的、帶有無窮意味、充滿睿語哲思的精華。我們語文教學要重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發(fā)現(xiàn)他們的學習興趣,自由發(fā)揮,只有滿足了個性的需要,學生才能積極投入,進行創(chuàng)新學習??梢哉f,沒有個性發(fā)展就沒有全面發(fā)展,我們便不能實現(xiàn)我們教育的目標。我們的教學要給予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己去建構知識的過程,用思考來內化知識,而不是吃"現(xiàn)成"的。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要教給學生如何思維,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規(guī)律,學會解決問題、分析問題,這樣學生才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
4.拆分組合,挖掘學生邏輯智能
大部分的低年級學生的數(shù)學學得要比語文好,我曾經(jīng)問過一個學生為什么覺得學數(shù)學容易,他不假思索地說:數(shù)學書寫簡單。的確,相比之下,筆畫越來越多的漢字對還處于以死記硬背為主要學習方式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學起來是十分吃力的。如果把復雜的漢字變成數(shù)學加法或者減法的記憶模式,那學生肯定容易記憶了。因此,我們把漢字化繁為簡。"一加一等于二"的數(shù)理是每個上過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認識的,那么,我們也把漢字用"一加一"、"一減一"的方法來學習。在學習"鵝"字時,我告訴學生:這個字含有兩個我們學過的生字"我"和"鳥",我們現(xiàn)在把這兩個熟字相加就得到一個新字了。通過把復雜的漢字拆分,學生學起來簡單多了。原來語文可以用數(shù)學公式計算學習的,小朋友覺得這樣的學習充滿了趣味性,更加愿意去學習了。
5.設計游戲,發(fā)展身體運動智能
例如,在學習"舊"字的時候,我讓學生猜猜這個謎語:二十四小時;學習"朋"字,我又說:六十天,打一字。小朋友都有不服輸?shù)奶匦?,他們都積極參與到樂園般的課堂學習中來。根據(jù)小朋友好動的特性,在學習和朗讀生字的時候,我還讓學生邊讀邊演,以加強記憶。雙手在胸前做了一個心形的動作。通過肢體的配合運動,一個個靜止的生字都活了起來,簡化了思維過程,減輕了記憶的強度,促進了思維的正遷移,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認知策略,激起學生去探索這蘊含無窮奧秘和樂趣的漢字世界的欲望。
6.學校轉變對教師教學能力評價標準
過去對一個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價就是看他所教的班級學生的學習成績,教師只要按時完成教學內容就萬事大吉了,不管教師們教學的差異有沒有,一律實行"大鍋飯"。這就讓教師缺乏教學的積極性,沒有壓力感,對學生的教育沒有責任感。隨著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的頒布實施,一方面,對教師的教學業(yè)績與工資開始掛鉤,這就讓大家有了緊迫感,不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要想法設法讓學生學得本領,全面發(fā)展,提高積極性,努力去鉆研教學。另一方面,在教學評價中應徹底摒棄唯分論、唯升學率論,由看誰的課講得好到看誰對學生指導得好;由看誰對問題分析上得透到看誰的學生學習效率高。通過對教師評價的轉變,促使教師做到教學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