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蓁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510000)
淺析韓國電影《假如愛有天意》中的意象重復
葉 蓁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510000)
重復是電影中的一個重要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其中意象重復是導演或作家較為青睞的類型。在電影中,劇作者巧妙地將視覺、聽覺或觸覺等方面的意象重復融入影像表意的造型構思中,從而產(chǎn)生如隱喻,象征,渲染等銀幕效果。本文主要以韓國電影《假如愛有天意》為分析對象,探討該電影中的意象重復并簡要分析其在劇作中營造的藝術效果。
意象重復;項鏈;詩句;彩虹; 雨;暗示
《假如愛有天意》是深受中國影迷喜愛的一部韓國電影。無論是歌頌純美愛情時的唯美清新的畫面背景的營造,還是別出心裁的敘事手法——插敘與倒敘的完美結合,在這部影片中都得到了很好的的體現(xiàn)。在這部電影中,劇作者巧妙利用一些唯美的意象(項鏈——貫穿兩代人愛情的重要信物,彩虹——愛情的使者、信使,雨——愛情的加溫劑,詩句——愛情里的暗示)來呈現(xiàn)了珠熙和梓希母女兩代人不同結果但卻有著類似的凄美、唯美的愛情故事。
電影《假如愛有天意》中通過蒙太奇手法的使用、鏡頭的剪輯形成一種意象的完整性,展現(xiàn)出一種美感。這種意象完整性的展現(xiàn),使用的是重復蒙太奇,也就是以蘊含著某種意象的事物為中心的鏡頭多次重復出現(xiàn),使得影片的意境由淡變濃,藝術表現(xiàn)由弱變強。
影片中最重要的一個意象就是珠熙的項鏈,甚至在整部影片結束之后,成為了影片的點睛之筆,呼應著影片的片名——假如愛有天意。項鏈的每次出現(xiàn)都適時、恰當?shù)剞D換著情節(jié)。項鏈在這部影片中共出現(xiàn)了六次:第一次出現(xiàn)是珠熙和俊河游玩鬼屋回來后,在分別前,珠熙把自己的項鏈作為答謝的禮物戴給俊河;第二次是在泰秀自殺事件后,俊河決定退出這場凄美的三角戀,他把項鏈掛在泰秀病房的門鎖上,即是意味著他把愛情還給了珠熙和泰秀;第三次是在俊河即將走上戰(zhàn)場,和珠熙、泰秀離別的最后時刻,珠熙又一次把項鏈交給了俊河,即是對俊河表明心意——你一定要活著回來,我會一直等你的; 第四次是俊河在戰(zhàn)場上緊握項鏈,并且不顧危險找回項鏈,也因而失明,說明了俊河對這段感情的重視,在他的心底深處,他把這段感情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第五次是失明的俊河歸來后,再次想把項鏈歸還給珠熙,珠熙接過項鏈轉手又為俊河戴上,并堅持項鏈是俊河的,其實這也意味著兩個人可能不會走到最后,但彼此仍然是對方心里最愛的那個人;第六次是在影片結尾,尚民聽完梓希講述珠熙與俊河的故事之后,摘下自己脖子上那條屬于俊河的項鏈,并深情款款地為梓希戴上,到此項鏈終于歸還了,卻是以另一種方式,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暗示著珠熙和俊河的那段凄美的愛情終于在下一代得到了延續(xù)。
一條項鏈貫穿整個劇情,輪回于兩代人之間,最后歸到起始處。
“當陽光照在海面上,我思念你;當朦朧月色灑在泉水上,我思念你”這句話在兩個時空中都出現(xiàn)過,成為兩代人愛情的紐帶,也是兩代人愛情的轉折點。這詩句在影片中有多次出現(xiàn),但其中最經(jīng)典的兩次是:第一次出現(xiàn)是梓希躺在床上,琢磨尚民送的禮物是什么,從而看到了那張字條,梓希誤以為那是尚民寫給秀景的,所以認為尚民和秀景是彼此相愛的,自己不應該去拆散他們,所以此時她決定放棄對尚民的這段暗戀;第二次是在泰秀向珠熙表白心意后,珠熙因為不想因為自己和俊河的愛情傷害到泰秀,甚至影響兩家的感情,故而選擇放棄和俊河的這段感情,對俊河避而不見,俊河別無他法,就在珠熙家門前留下了寫有“當陽光照在海面上,我思念你;當朦朧月色灑在泉水上,我思念你”的字條。為何兩個沒有關系的人會用同一首詩句向自己喜歡的人表白心意呢?他們兩個人真的毫無關系嗎?這是電影創(chuàng)造者留給觀眾的。
彩虹這一唯美意象在影片中共出現(xiàn)三次。第一次是在影片的開頭,梓希在收拾房間時,偶然通過自家窗戶發(fā)現(xiàn)了天邊美麗的彩虹,想起了母親珠熙曾經(jīng)說過的話——“彩虹是天堂的門,人死后便通過那道門進入天堂?!边@是珠熙對生死的看淡,是放下與俊河的的這段感情后的感悟,也是對影片接下來內容的一個暗示,同時也是呼應,尤其是對第三次彩虹的出現(xiàn);第二次出現(xiàn),是俊河和珠熙在瓜棚避雨,吃西瓜時,在他們的背后,天空掛出了一道唯美的彩虹,兩個年輕人在這一刻走得如此的近,此時也是珠熙愛情中最幸福的時刻;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在影片快要結束的時候,珠熙在曾經(jīng)的小河邊等來了俊河去世的消息,以及他的骨灰,當俊河的骨灰被灑向小河時,不遠處的天空也出現(xiàn)了一道凄美的彩虹,仿佛它也懂此時珠熙的傷痛,年輕的珠熙該有多傷心啊,自己生命中那唯一的一段愛情,在還來不及告別時就已經(jīng)完全結束了,自己生命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的那個人就那樣消失了,尤其知道原來他也一直在默默地守護著自己!
這一意象在影片中一共重復了五次,幾乎每一次的出現(xiàn)都和珠熙母女的愛情息息相關。在韓國愛情電影中,雨永遠是男女主人公愛情滋生或升溫的標志。第一次出現(xiàn),是珠熙和俊河從鬼屋回來,發(fā)現(xiàn)來時的小船已經(jīng)飄遠,此時的天空也開始下雨,恰好這時珠熙又扭傷了腳,所以俊河背著她一路小跑尋找避雨所,這場雨在影片中就是珠熙和俊河愛情滋生的萌芽雨,因為這場雨,他們多擁有了一段時間了解彼此,靠近彼此,同時也給了俊河一個“英雄救美”的機會;第二次出現(xiàn)是在梓希目送尚民走出小賣部(影片中翻譯為合作社)時,這場雨可謂是對梓希當時那種深深地暗戀著尚民卻又因為好友秀景不得不隱藏自己的感情的那種酸澀心情的真實寫照;第三場雨,是珠熙和俊河鬧分手時出現(xiàn)的,珠熙因為覺得和俊河的戀情會傷害到泰秀所以想要放棄,俊河卻不想就這樣放棄他們的愛情,于是在雨中苦苦跟隨著放學回家的珠熙,想要和她單獨聊聊,希望能改變她的決定,最終,他打動了珠熙。這場略帶暴力的雨,表達出了他們那種明知前路障礙重重,但又放不下心中所愛的那種痛苦、糾結、無奈的心情;第四場雨,尚民為希望能和梓希多一點機會接觸,于是放棄自己的雨傘,利用自己自制的雨傘和梓希在雨中奔跑,護送著梓希到達圖書館,此時兩顆已對彼此有好感的心,更加貼近了,這場雨同樣也是梓希和尚民感情升溫的小愛情雨(因為此時的他們雖然心中都喜歡對方,但感情還沒有上升到愛情);最后一場雨,是梓希在獲知尚民的真實心意后,在雨中逛奔去找尚民,雖然渾身濕透,但她的心情卻是灑滿了陽光,這場雨應該算是屬于尚民和梓希的愛情雨。
這部影片中,劇作者對于這些清新唯美意象的重復運用,即是對劇中人物性格和命運的烘托、暗示,也是在影片的發(fā)展留下懸念與暗示,而且極好地烘托了這部影片的氛圍,對一些鏡頭交待不清楚的情節(jié)有一個極好地補充。
[1]王迪.現(xiàn)代電影劇作藝術論[M].中國電影出版社,1995.
[2](法)莫尼克?卡爾科-馬塞爾,讓娜-瑪麗-克萊爾著,劉芳譯.電影與文學改編[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3]王偉珍.淺談《假如愛有天意》的劇作藝術[J].電影評論,2014(07).
葉蓁,研究生在讀,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