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希文 (淮安市書畫院 223001)
以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小品為例解析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基本構圖規(guī)律與法則
左希文 (淮安市書畫院 223001)
構圖,作為繪畫藝術的一種現(xiàn)代專業(yè)術語,雖然經(jīng)歷了“置陣布勢”“經(jīng)營位置”“布局”“章法”等各個時期的不同稱謂,但它的基本原理卻體現(xiàn)了心理、畫理、物理三者之間的關系,自然界中變化萬千的對立矛盾因素,都通過構圖在繪畫中得到了辯證統(tǒng)一。
構圖;規(guī)律;法則
構,說文解字中解釋“構”的原義是把本材交叉架起蓋房子,延伸指造成、結成。圖,說文解字中解釋“圖”的原義是地圖,可延伸成圖畫、圖形?!皹嫛焙汀皥D”合在一起“構圖”,從字面上可解釋為造成圖畫。后來,構圖成了繪畫藝術的一種現(xiàn)代專業(yè)術語,是指在有限的平面范圍內——即畫面中,將個別的、局部的藝術形象有機的結合起來,使其形成符合藝術規(guī)律的組織結構,從而創(chuàng)作出一幅完整飛藝術作品。這種按藝術組織規(guī)律,并且使其形成形式美的方法就是構圖。
構圖是一幅畫的儀表,是給人第一印象之處,歷來中西繪畫都看重這一點,當構圖處理給人有種吸引力時,那么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在你的畫前停足,在這個停留當中,按各個觀眾的興趣和愛好,欣賞這幅畫的全部含義。
謝赫在六法中提出的“經(jīng)營位置”,就是我們通暢所理解的“構圖”,歷來成功的畫家,都有個性鮮明獨特的構圖形式。
中國畫構圖規(guī)律與法則是通過前人創(chuàng)作實踐時總結出來的寶貴經(jīng)驗財富,雖然說法不一樣,條目不一樣,但整個的法理是一樣的,下面我將列出一些中國工筆花鳥畫基本構圖規(guī)律與法則,結合中國傳統(tǒng)工筆畫小品進行逐一分析。
擺在畫家面前一張白紙,首先考慮所畫將物體放在適當?shù)奈恢?,每個人的習慣和個性不一樣,有的喜歡畫面中間出枝,有點喜歡從某一角出枝。俞致貞先生總結出“三七停起手法”。就是一張白紙分成十等份,在十分之三或十分之七處做為重點,把主要的放在三?;蚱咄I?,從而向對方發(fā)展。無論什么樣的格式都可以用“三七?!眮韯澐帧N覀兛此萎嬓∑贰惰凌松进B圖》,枇杷三倆小折枝,有一只小黃鳥在枝頭正凝視著枇杷上的一只小螞蟻。這幅小品的出枝完全按照“三七停起手法”,右邊在十分之三處出枝,給人感覺整個畫面既穩(wěn)當又恰當好處。
宋林春《果熟來禽圖》中的出枝完全是在左上邊的十分之三處。宋佚名《梅禽圖》,一枝梅花上站著一只小鳥,是從坐下邊十分之三處出枝,看來“三七停起手法”是前人畫折紙花鳥小品常用的出枝方法,給人感覺整個畫面既穩(wěn)當又恰當好處。宋趙佶的《臘梅雙禽圖》,即從左邊二分之一出出枝,整個畫面物體擺放同樣很舒服。
構圖上的平橫,雖然不如物理學那樣嚴格,但應以穩(wěn)當為主,求其靈巧而又平穩(wěn),也可以說是視覺上的均衡。
均衡是構圖中物象置陣矛盾的統(tǒng)一,是對稱的升華。構圖藝術的均衡,是將畫中物象的形態(tài)、體積、重量、強弱以及色彩變化等種種構成因素根據(jù)視覺原理與構成原理合理配置,組合的結果。
唐代孫過庭《書譜》中云:“初學分布,但求平正,即知平正,務追險絕,既得險絕,復歸平正。”清代劉熙載在其《藝概》中說:“取境之時,順至難至險,始見奇句;成篇之后,觀其氣貌,有似等閑,不思而得,此高手也?!边@是對均衡合度最好的運用和把握。
我們看宋李安忠《竹禽圖》,一只小鳥下面有五六枝竹葉,大部分竹葉向右出枝生長,有一枝竹葉向左出枝生長,這一枝竹葉起到了使畫面均衡穩(wěn)定的作用。宋吳炳的小品《竹雀圖》,整個畫面一枝竹桿,幾枝小竹葉向左生長,唯有一枝小枝相左生長,且枝上有一只麻雀在悠閑自在。這一小竹枝加上這小鳥均起到了均衡穩(wěn)定畫面的作用。
宋佚名《荔枝黃鳥圖》中,我們把右下角有十余顆荔枝聚在一起,而左下角只有兩只荔枝,這是典型的有聚有散構圖,不但畫面生動自然,而且達到畫面均衡效果。
聚散可以構成疏密。聚則密,散則疏,聚散和疏密是相通的。
戴醇士云:“密易疏難,密從有畫處求畫,疏從有畫處有畫,無畫處須有畫所以為難耳。
聚與散,疏與密,是兩個對立面,需要應用得當,方能平穩(wěn)定,得到統(tǒng)一美觀。散與聚二者不可太懸殊,前人曾說要“密不
通風,疏可走馬”,這是一種形容比喻,標識利用疏密的對比關系,求得畫面的生動變化。我們看宋小品《瓦雀棲枝圖》,一枝樹枝上有五只麻雀,各具形態(tài),我們會看到有四只團聚在一起,只有一只麻雀在畫面右側向畫外張望,這是典型的有聚有散,不但使畫面均衡,而且畫面自然生動了。
宋佚名《瓦雀棲枝圖》中有五只小鳥,其中四只聚在左邊,右邊有一只小鳥孤獨的站在枝頭上,這一只小鳥就起到使畫面均衡的作用。
畫中有兩枝以上的花放在一起,不能各不相干,要顧盼生情,相互呼應。畫面中的開就是把枝葉放進去,合就是收回來,太開則松散,太合 則拘束。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說:“分合乃大宗綱也。有一幅之分,有一段之分,于此了然,則畫道過半矣?!贝颂幩鲎鳛橹袊嫎媹D形成美重要組成部分的開合呼應關系,乃是“一幅之分”的大開合。關乎畫面物象具體構成布置的“一段之分”小開合。中國畫的構成原理與大自然相通的。天地之分的一開一合,構成了中國畫構圖二元的基本因素,這與中國哲學的陰陽之分是一致的。陰陽之分雖然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卻有主次之分。陰中有陽一陰為主,陽中有陰一陽為主,而天地之分也有主次。因此,開合之分同樣要有主次,開合要有呼應。呼應可以使開合融匯貫通,于變化中求得統(tǒng)一,呼應是開合中的和諧,是對開合的制約。
開合同樣貴在取勢,有勢則開合既有了氣脈,有了走向,同時也開闊了視覺張力。我們再看宋小品《瓦雀棲枝圖》,這是一幅典型的先開后合構圖以開為主,以合為輔。宋畫小品《谷豐安樂圖》畫面下端,三只麻雀為合,畫面上端一只小鳥為開,上開下合,此幅小品一合為主。宋趙佶《臘梅雙禽圖》中的兩只小鳥就是呼應關系,左右兩只小鳥顧盼生情,相互呼應。
如果畫木本花卉,枝干較多,必須有曲直參差的區(qū)別,這樣才富有變化,才符合大自然的真實面貌。老桿蒼勁曲直,,新枝光滑挺直。枝干的轉彎處時因為遇見出枝或長葉處才轉折,即前人說:“拐變必有節(jié)”,所以在花鳥畫里曲直參差要符合自然規(guī)律。
構圖基本定局后要檢查四周大輪廓是否參差錯落,四面生枝,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因透視關系,又長又短,有高有低,故而不能畫成平行或齊頭,要有參差,同時,參差的深度也要有變化。宋趙佶《桃鳩圖》,畫面中的桃枝下面的枝條為老枝,蒼老曲直,多有變化,鳥頭頂上的新枝就是光滑流暢,缺少變化。宋畫小品《梅雀圖》,畫面上有兩枝梅花,,主桿為老枝,蒼勁有力,新枝則轉折少變化少。宋佚名《枯荷鹡鸰圖》中,左下方的三個枯荷干,長短參差不齊,這樣的畫面才生動、富有變化。
一幅完整的構圖,就象一出戲或一只樂曲,一部完整的藝術作品應有序幕、有高潮、有尾聲,它們有節(jié)奏的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引導觀眾去欣賞你表現(xiàn)的藝術。
起承轉合又稱之為起承轉結,原為舊體詩文的章法結構術語。在詩文中,“起”是開端,“承”是承接開端并加以申述,“轉”是轉折,從側門、反面加以論述,“合”是關合前文而結束。在繪畫中“起”往往是近景部分,“承”作為起的延續(xù),有與轉并引導之意,“轉”是承接之后的轉折變化,往往是畫面上最重要的部分,變化極多,物象擺置也豐富,同時又要與起相對應,“合”作為章法構成的結束,要與起想相呼應。
起承轉合貴在得勢。它利用物象布置的秩序感,創(chuàng)作了勢的基本形態(tài)。起承轉合之勢,不僅受構成形式的制約,而且還受畫家內養(yǎng)所律,不同藝術修養(yǎng)的畫家不同的心境,不同的藝術追求,所造之勢也不盡相同。我們還看宋小品《瓦雀棲枝圖》,整幅畫面的“起”是最左上端的一枝樹枝,“承”是左圖邊中間的樹枝,“轉”是圖中的五只麻雀,“合”是畫面最右邊的樹枝。有了“起承轉合”的作品才稱得上完整的作品。
在中國畫中,“虛”就是畫幅中的空白,“實”即是畫幅中的物象。中國畫對虛實問題十分重視。老子說:“知白守黑”,就是說黑從白現(xiàn),深知白出才能處理好黑處。一般人只注意畫面中的物象,而不知道怎么布虛。
清笪江上《畫筌》中說:“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xiàn),神無可繪,真景畢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成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由于“粹”由于去粗存精,藝術表現(xiàn)里有“虛”,“洗盡塵滓,獨存孤迥(惲南田語)。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說的“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薄绊殹焙汀皩崱鞭q證的統(tǒng)一,才能完成藝術的表現(xiàn),形成藝術之美。
潘天壽在《潘天壽藝術隨筆》中說:“中國畫即注意于用線,更注意空白,常常不畫背景,以空白作為畫材的對比,即使畫面注意空白,以顯全幅畫材及主體突出。
空白的利用,是中國畫構圖的一大特點。空白之所以稱之為“布白”,是因為空白的運用是構圖——即“置陣布勢”、“布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與形式和內容融而為一的意象形態(tài)。清代張式《畫潭》云:“空白非空紙。空白即畫也。”
中國畫的布白與實同功,是實的對應,以虛為實。通過空白的布置虛實相應,主動的利用虛的空間位置去承擔畫面的造型任務。清代黛熙在《習苦齋畫絮》所說“畫在有筆墨處,畫之妙在無筆墨處”。中國畫著意于空白的布置,轉虛成實的表現(xiàn)方式,是中國人對“道”的具體體驗。宋白華《美學散步》說:“于空寂處見流行,于流行處見空寂,唯道集虛,體用不二”。唐人詩句中:“無字中皆有意”,正是對此絕妙的詮釋。
同樣,不同畫家由于學養(yǎng)不同,個人的審美好惡不同,對空白的領悟理解也不同。
我們看宋趙佶《桃鳩圖》,一枝一鳥只占畫面的百分之三十左右,百分之七十是空白,這樣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空白可以看成天空,可以看成一片桃樹林,可以看成你想象的任何景象。又如宋畫小品《乳鴨圖》,一只乳鴨幾顆水草只占畫面的百分之三十左右,剩下百分之七十空白可以是一片水塘,可以是水塘岸邊,可以是天空等等。
當然,構圖的具體法則,則又因人而異,因每個人的個性、愛好、修養(yǎng)、向往等等有所不同而不同。但根據(jù)古人留下的優(yōu)秀作品分析來看,他們在構圖上還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和法則可尋的
以上總結的七條只是中國畫構圖的基本規(guī)律與法則,是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的中國工筆花鳥基本規(guī)律與法則,是中國工筆花鳥畫創(chuàng)作必須掌握的基本修養(yǎng),而能夠熟練的運用構圖規(guī)律與法則是一個成熟的畫家所必備的能力。
[1]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11
[2]俞致貞. 《工筆花卉技法》.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9
[3]宗白華 .《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6
[4]潘天壽.《潘天壽藝術隨筆》.上海文藝出版社,2012.3
[5]朱穎人,何子堪.《潘天壽、吳茀之、諸樂三課徒畫稿筆記》.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7.
[6]《翎毛小品》.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5.
[7]潘天壽.《花鳥畫論稿》.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8.
左希文,1968年生于江蘇灌云,畢業(yè)于南京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xiàn)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文化部青年聯(lián)合會美術委員會委員、淮安書畫院專職畫家、國家二級美術師、淮安市美術家協(xié)會副會長、淮安市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淮安市工筆畫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