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登云 龍梅芝
陳云作為中共兩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各個歷史階段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長征過貴州即是其革命生涯中的精彩篇章之一。
一、支持遵義會議召開,為革命轉折協(xié)力合作
陳云在回憶中坦承:“在瑞金時,我住在總工會。……當時聽說,共產(chǎn)國際講毛主席的路線是右傾。但是我覺得,毛主席講話很有把握,而博古他們講的是‘洋道理。”如果說在江西中央蘇區(qū)時,陳云對“左”傾軍事錯誤還只是有所警覺,那么在長征途中,“左”傾軍事錯誤給紅軍所造成的巨大損失,則使陳云對其有了更加清楚、深刻的認識。長征開始后,陳云從革命大后方總工會來到了戰(zhàn)爭的最前線,擔任紅五軍團中央代表。當時,該軍團負責殿后,掩護中央紅軍主力實行戰(zhàn)略轉移。在殘酷的革命戰(zhàn)爭實踐中,陳云深深感到,紅軍之所以遭受慘重損失,完全是“靠鉛筆指揮”的領導人之錯:一是紅軍開始長征前,“在黨內、軍內和群眾中間沒有進行足夠的解釋工作?!边@是過于機械地理解保守軍事秘密的緣故;二是“上路時所帶的輜重太多”,專門運輸機器的就有5000人,從而使軍事行動十分困難。其根源在于錯誤地認為創(chuàng)建新的蘇維埃根據(jù)地,不需要再進行一番全新的艱苦努力,只是簡單地從一個地方遷到另一個地方就行了;三是行軍路線好像用鉛筆早就畫好了,結果,“無論走到哪里,到處都遇著敵人迎擊,因為他們早已料到我們將出現(xiàn)在哪里”。①陳云對“左”傾軍事錯誤認識的不斷深化,對遵義會議解決軍事領導問題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1935年1月7日,中央紅軍攻占了黔北重鎮(zhèn)遵義。當時,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總結和解決軍事領導問題,為此,陳云明確表示,贊成“張聞天提出的應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意見”。②他要求在解決“左”的傾向時,作為紅軍干部,千萬不能馬虎,一定要做“耐心說服和充分準備工作”,以使“群眾了解‘左的錯誤的實質”,只有這樣,紅軍領導人的思想才能為廣大革命群眾真心誠意地接受并付諸實際行動。
遵義會議召開時,中共與共產(chǎn)國際之間已中斷了各種往來,所以,此次會議未經(jīng)共產(chǎn)國際許可,就調整和更換中共中央的主要領導人,這在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史上是無先例可循的。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勇于擔當,不懼風險,態(tài)度明確,堅持博古應該讓位下臺;除此之外,陳云是唯一在自己親筆寫的材料中表示贊同“改變軍事和黨的領導”的參會者。張聞天是遵義會議的當事人,他回憶道:“會上陳云是反對‘左傾機會主義路線,擁護毛主席的正確路線的?!?/p>
二、宣傳貫徹會議精神,促進革命向前發(fā)展
盡管遵義會議實際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導地位,但在實踐中,要想真正確立其領導核心地位,還必須依靠中央領導集體其他成員精誠團結,做一番實實在在的工作,陳云就是腳踏實地做此工作的代表之一。遵義會議后,毛澤東、張聞天、陳云被指定為會議精神的主要傳達者,還規(guī)定了傳達范圍和注意事項。此時,陳云已兼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長,他不顧每天行軍作戰(zhàn)的疲勞,大力宣傳貫徹遵義會議精神,以促進中國革命向前發(fā)展。這特別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是著手整頓“紅章”縱隊,使之輕裝機動靈活。1935年1月28日,土城之役失利后,紅軍改變了北出四川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的原定計劃,西渡赤水河。當時,陳云主要負責兩件大事:其一,安置傷員;其二,處理所帶笨重物資。為此,他親臨前線指揮衛(wèi)生、供給部門的干部戰(zhàn)士搶運傷員,并予以妥善安置,還“組織軍委縱隊將笨重的物資拋進赤水河,使之能輕裝前進”。③這樣,紅軍主力增強了機動靈活性,得以迅速西渡赤水河,避開了敵人的精銳部隊。
二是參加軍委干部會議,促成決議案通過。1935年2月8日,中央書記處公布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總結粉碎五次“圍剿”戰(zhàn)斗中經(jīng)驗教訓決議大綱》(史稱《決議大綱》),并電告中央蘇區(qū),紅二、六軍團及紅四方面軍?!稕Q議大綱》充分肯定了毛澤東指揮紅軍多次取得反“圍剿”勝利的機動靈活的運動戰(zhàn)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明確指出不能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的主要原因在于博古、李德軍事上的單純防御、堡壘對堡壘和短促突擊,嚴厲批評“左”傾軍事領導人在突圍轉移中采取“驚惶失措的逃跑的以及搬家式的行動”。在陳云極力支持和推動下,軍委縱隊召開干部會議,討論并通過了決議案,該決議案“完全同意洛甫同志關于反對五次‘圍剿總結報告,一致?lián)碜o黨中央政治局的決議?!雹?月19日,該決議案在紅軍機關報《紅星報》上刊發(fā),從而使決議案不僅為紅軍領導干部所知曉,而且還為廣大紅軍戰(zhàn)士所知曉,這一做法有效地促進了廣大紅軍官兵對“左”傾軍事錯誤的認識,以及對毛澤東機動靈活運動戰(zhàn)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的了解和貫徹。
三是創(chuàng)造性地闡發(fā)會議精神,實際上批判了“左”傾政治路線錯誤。遵義會議后,為完整準確、創(chuàng)造性地傳達會議精神,陳云擠時間,精心撰寫了《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并在紅軍過威信至鴨溪的路上向部隊如實傳達。當時,戰(zhàn)爭形勢非常緊張,要就多年來黨的所有重大問題的是非進行討論是根本不可能的。出于團結更多同志的考慮,遵義會議不僅沒有全面討論黨的政治路線問題,反而在決議中寫了“當時黨的總的政治路線一般的是正確的”。但陳云在《傳達提綱》中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將自己對“左”傾錯誤的認識融入會議精神中。他指出:“正因為國內戰(zhàn)爭中軍事指揮是黨的政治路線的一個主要的部分,我們黨正是由于軍事指揮上在這個時期以及西征中是基本上是錯誤的,因此,在保衛(wèi)蘇區(qū)與順利的粉碎五次‘圍剿的意義上來說,……是沒有完成自己的任務。”⑤在陳云看來,軍事指揮是總政治路線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既然軍事路線錯誤了,那么政治路線不可能是正確的??梢哉f,他的話洞觸先機,為以后黨中央徹底清算“左”傾機會主義路線作了較好鋪墊。
三、赴莫斯科匯報工作,爭取共產(chǎn)國際支持
遵義會議糾正“左”傾軍事路線錯誤和改組中央領導機構,都是在共產(chǎn)國際全然不知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對于作為共產(chǎn)國際支部的中共來說,不是一件小事,必須慎之又慎。為進一步鞏固遵義會議的成果,新的黨中央領導人認為,當時有兩件事情需要著手解決:一是及時向共產(chǎn)國際匯報紅軍西征和遵義會議的情況,以取得共產(chǎn)國際的支持;二是恢復白區(qū)黨的地下組織,以協(xié)助紅軍主力作戰(zhàn)?;诖?,1935年2月上旬,黨中央經(jīng)過再三考慮決定派陳云去上海恢復白區(qū)工作及恢復與共產(chǎn)國際的聯(lián)系。6月,陳云身負雙重使命,從四川天全縣靈關殿起程,極為神速和隱蔽地離開長征隊伍,途經(jīng)雅州(今雅安)、成都和重慶,于8月5日抵達上海。然而,此時白色恐怖籠罩上海,中共上海中央局接連三次遭到空前大破壞。針對這一異常嚴峻的形勢,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考慮到陳云在上海的處境十分危險,要他盡快趕赴蘇聯(lián)。期間,陳云撰寫了《隨軍西行見聞錄》,他假借一個被俘的國民黨軍醫(yī)之口,詳細記載了紅軍于1934年10月從江西中央蘇區(qū)出發(fā),歷時8個月、途經(jīng)12省、行程12000里,一路奪關斬將、勢不可當?shù)暮肋~氣概和傳奇經(jīng)歷,從“旁觀者”的視角,對毛澤東、朱德等紅軍領導人進行了客觀、公正的描述:“毛澤東似乎一介書生,常衣灰布學生裝,暇時手執(zhí)唐詩,極善辭令,待人極謙”;“朱德則一望而知為武人,年將五十,身著灰布軍裝,雖患瘧疾,但仍力疾辦公,狀似忙碌”,從而有力地駁斥了國民黨報刊對紅軍領導人的歪曲宣傳,重塑了紅軍領導人在革命群眾中的崇高形象。
1935年9月下旬,陳云按照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的指示,在宋慶齡的精心安排下,由醫(yī)學博士馬海德一路護送,從上海坐船到海參崴,再轉火車到達莫斯科。10月15日,陳云向共產(chǎn)國際作了《在共產(chǎn)國際執(zhí)行委員會書記處會議上關于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的報告》。《報告》實事求是地講述了紅軍西征的情況,將其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紅軍從中央蘇區(qū)動身到進入貴州。期間,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歷盡千辛萬苦、九死一生,突破了敵人的四道嚴密封鎖線,但“左”傾軍事指揮者犯了嚴重錯誤,致使紅軍折損過半,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為3萬余人,到黎平后領導人內部出現(xiàn)了分歧,對“靠鉛筆指揮”者李德表示懷疑。對此,曾任李德的翻譯并參加過遵義會議的伍修權指出:毛澤東在會上批評李德“只知道紙上談兵,不考慮戰(zhàn)士要走路,也要吃飯,也要睡覺,也不問走的是山地、平原還是河道,只知道在略圖上一劃,限定時間打,當然打不好”。⑥第二階段,紅軍從進入貴州開始到占領遵義。此間,紅軍戰(zhàn)士已明確了西征目的,舍棄了直線行進,轉而采取靈活機動的行軍方式。因行軍策略發(fā)生了根本改變,紅軍戰(zhàn)士所向披靡、一路凱歌,順利攻占了遵義城。部隊在此休整了12天,從當?shù)厍鄩涯曛姓心剂?000名新兵,充實了紅軍隊伍;還依靠當?shù)亓α拷⒘烁锩瘑T會,發(fā)動群眾沒收地主豪紳的財產(chǎn)和存糧分給貧苦百姓。⑦陳云特別指出,第二階段所取得的最大勝利是“在遵義舉行了擴大的政治局會議”。在這次會上,徹底糾正了“左”傾軍事錯誤,“建立了堅強的領導班子來取代了過去的領導人?!覀兂窊Q了‘靠鉛筆指揮的戰(zhàn)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雹嗟谌A段,從紅軍攻下遵義城一直延續(xù)到過長江。期間,由于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掌握了紅軍進攻的主動權,巧妙地運用機動靈活的運動戰(zhàn)。在戰(zhàn)場上,紅軍變被動為主動,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
通過陳云的《報告》,中共中央不僅恢復了同共產(chǎn)國際的聯(lián)系,而且使共產(chǎn)國際自紅軍西征以來第一次了解到中國革命的真相,其對遵義會議所作出的決定和對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都表示默認,因為在聽完陳云的匯報后,共產(chǎn)國際領導人未表示任何異議。為了進一步擴大陳云所作《報告》的國際影響,1936年初,有人將《報告》整理后以《英勇的西征》為主題刊發(fā)在《共產(chǎn)國際》雜志上?!队⒂碌奈髡鳌烦浞挚隙酥袊伯a(chǎn)黨領導紅軍西征所取得的巨大勝利,向全世界宣傳紅軍西征、遵義會議,以及中共領袖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這些都表明,陳云向共產(chǎn)國際所作的《報告》具有開拓之功。
四、 幫助澄清若干疑問,回歸歷史事實
紅軍長征過貴州期間,形勢異常嚴峻,黨和紅軍無暇對重大事件、重要會議的具體情況進行梳理保存?!读笠詠怼芬粫杖氲挠嘘P遵義會議的文件,只有由張聞天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結的決議》(又稱《遵義會議決議》)。由于涉及遵義會議的文件資料保存下來的實在太少,所以,有關遵義會議的許多具體情況一直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比如,對出席會議的人員、毛澤東在會議上的講話內容、遵義會議后所建立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等,均有爭議。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為了澄清這些疑問,回歸歷史事實,陳云對此作出了不懈努力。
關于出席遵義會議人員問題。為了弄清這一問題,1977年8月,遵義會議紀念館的同志特意前往北京,拜訪了會議當事者陳云。在和來訪的同志交談時,陳云回憶稱:“林彪、彭德懷、聶榮臻、楊尚昆參加了遵義會議,我的印象很深;對董振堂、李卓然參加的印象少些?!焙髞?,又發(fā)現(xiàn)了前述《報告》,這樣,人們終于弄清楚出席會議的既有政治局委員,“還有全體軍事領導人、各軍團的軍團長和政委?!雹嵊谑牵h史研究者推斷出遵義會議參加者一共有20人,他們是毛澤東、周恩來、張聞天、秦邦憲、朱德、陳云、王稼祥、劉少奇、凱豐、鄧發(fā)、劉伯承、李富春、林彪、聶榮臻、彭德懷、楊尚昆、李卓然、鄧小平、李德、伍修權。關于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講話的內容,陳云回憶說:“毛主席的發(fā)言講得很有道理,內容就是《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里講的那些?!雹怅P于三人軍事指揮小組,陳云回憶說:“成立三人小組是在遵義會議以后,四渡赤水時定的。大概在打鼓新場的地方。當時大家意見很多,就搞了個三人指揮小組?!保枯??輯?訛關于在遵義會議上所發(fā)生的分歧,陳云在審查《中共黨史陳列》時說:“軍隊指揮權歸毛主席是在會上定的,可能還定了毛主席為書記處書記。當時只有兩個人反對,一個是博古,說他要考慮考慮;另一個是凱豐,態(tài)度很明確。”?輥?輰?訛關于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是否被增補為書記處書記,陳云回憶道:“六屆四中全會沒有設書記處,也沒有設常委,……1934年初,……召開六屆五中全會。……但這次會議也沒有設書記處和常委,……說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被增補為書記處書記也好,說他被增補為常委也好,只是表明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進入了黨中央政治局的領導核心,而不表明當時中央正式設有書記處和常委?!保枯??輱?訛
紅軍長征期間,所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每天都會行軍打仗,傳達會議精神一般采取口頭方式進行。然而,陳云卻本著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積極撰寫傳達提綱,以便完整、準確、創(chuàng)造性地傳達貫徹會議精神。不過,令人倍感遺憾的是陳云撰寫的這份傳達提綱后來大部分不知去向,縱使剩下的小部分,在學術界也長期沒有引起充分的關注。直到1982年,中央檔案館才碰巧從中共駐共產(chǎn)國際代表團的文件中,發(fā)現(xiàn)了《(乙)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這份珍貴手稿,該手稿既未標明撰稿人姓名,也未注明成稿日期。手稿從右到左豎著書寫,右上方標有頁碼,從第21頁到28頁共計8頁,全文4600余字。顯然,這只是整個手稿的一小部分。為了確定這份手稿作者的真實身份,中央檔案館將手稿復印件送給鄧小平、聶榮臻、楊尚昆,請他們進行辨別鑒定,但三人都認不出是誰的筆跡。當手稿復印件送給陳云時,他十分肯定地說:“這份東西是我的筆跡,是我在遵義會議后為向中央縱隊傳達會議情況而寫的傳達提綱。”?輥?輲?訛至于成稿時間,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胡喬木對此作了多方考證,認為它形成于從云南省威信縣到貴州省仁懷縣鴨溪鎮(zhèn)的行軍途中,時間是1935年2月中旬至3月上旬。雖然其只是整個手稿的一小部分,但對于人們了解遵義會議情況還是起到了補史證史的作用。1983年8月,陳云的這份手稿以《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為題,收入《中共黨史研究資料》(第六輯)。該《傳達提綱》詳細記載了遵義會議許多鮮為人知的重要情況,還全面總結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征初期“左”傾軍事錯誤。以陳云這份手稿為依據(jù),中共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經(jīng)過反復考證,基本弄清了遵義會議的一些具體情況。在此基礎上,1984年11月,《遵義會議文獻》一書正式出版發(fā)行。隨著該書的面世,以前許多不為人知的有關遵義會議的具體情況基本廓清。
綜上所述,陳云長征過貴州,從一個重要時段和方面反映了陳云為實現(xiàn)中國革命大轉折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注釋:
①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文集》(第一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4-6、8-9頁。
②③④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文集》(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174、175-176頁。
⑤陳云: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傳達提綱,《遵義會議文獻》,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頁。
⑥石永言:《遵義: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里站起》,中央文獻出版社,第171頁。
⑦⑨吳德坤:《遵義:會議資料匯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2011,第69頁。
⑩?輥?輰?訛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陳云年譜》(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214頁。
?輥?輯?訛陳松主:《中央紅軍長征茍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204頁。
?輥?輱?訛陳云:對幾個黨史問題的答復,《老一代革命家論黨史與黨史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199頁。
?輥?輲?訛朱世榮:《關于〈(乙)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的幾點考證》,《文獻和研究》,1985年第1期。
(作者分別系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管理學院教授、2012級歷史本科生)
(責編 興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