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欣 (湖北十堰市文化市場綜合執(zhí)法支隊 442000)
新形勢下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
高 欣 (湖北十堰市文化市場綜合執(zhí)法支隊 442000)
我的家鄉(xiāng)在美麗的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漢江水、汽車城是我市的三張“名片”,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深深的熱愛著這一方土地。“十二五”期間,按照市委市政府統(tǒng)一部署全市文化工作者緊緊圍繞“外修生態(tài)、內修人文”戰(zhàn)略,在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尋求人文根脈,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凝聚人文力量,在深入發(fā)掘地方人文底蘊中汲取人文養(yǎng)分,在彰顯十堰人文精神、展示十堰良好形象等方面闊步前行。五年來,全市文化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投入資金1300多萬元,為主城區(qū)65個社區(qū)及鄖陽區(qū)城關鎮(zhèn)15個社區(qū)文化活動室采購、配發(fā)四大類16小類的文化活動設施設備,主要包括電腦、投影儀、攝像機、數(shù)碼相機、打印機、音響、鑼、鼓、鈸、釵、圖書、演出服裝等,惠及張灣、茅箭、鄖陽、白浪、武當山5區(qū)100多萬居民。截止2015年年底,十堰所轄鄖陽區(qū)、丹江口市、鄖西縣、竹山縣、竹溪縣、房縣文化館、圖書館新建項目全面開工,部分項目主體已經完工,即將投入使用。全面完成了106個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維修改造任務,鄉(xiāng)鎮(zhèn)綜合文化站、社區(qū)(村)級文化活動室的職能進一步明確,文化惠民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實現(xiàn)無縫對接?;鶎游幕漳芰退酱蠓嵘?,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良好保障。
十堰市的文化發(fā)展取得的成績只是全國全省的小小一角,“十二五”已經過去,“十三五”也迎來開局,筆者僅以十堰市為例,淺析當前基層群眾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并就新形勢下加強群眾文化建設的措施提出個人意見。
筆者通過對一些在基層鄉(xiāng)鎮(zhèn)工作過領導以及村鎮(zhèn)居民的訪問,當前基層鄉(xiāng)鎮(zhèn)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是:
(一)基層鄉(xiāng)鎮(zhèn)政府文化建設浮于表面
大多數(shù)鄉(xiāng)鎮(zhèn)領導把主要工作精力都放在抓經濟上,認為經濟是最重要的,而對于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文化建設則放在次要位置,上級來了喊一喊,逢年過節(jié)搞一搞,意思意思就行了。還有些基層部門的領導則認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是“軟指標”,上級在對基層政府的考核上,也只是考核經濟發(fā)展與社會治安等項目,沒有將群眾文化建設的考核列入政府的考核目錄上,只要經濟上去了就行了。有的鄉(xiāng)鎮(zhèn)甚至擠占挪用文化站的房屋、經費及人員,這些都限制了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進一步發(fā)展。究其原因,就在于基層領導的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在思想上認識不到位造成的。這些問題大大挫傷了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一些基層文化設施的建設經常是建了之后就沒有人進行管理,逐漸成為擺設,這也嚴重影響及阻礙了廣大農民對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滿足。
(二)基層政府對村級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
近些年,雖然各級政府都在加強文化建設,但總的來說,對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方面的投入仍然不夠,公共文化資源的分配上也并不合理。這些資金主要用在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點的建設方面,村級文化設施建設的速度還比較慢,無法真正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如近些年來各級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等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關于文化惠民政策,大力開展圖書共享工程、體育設施進農村、農家書屋以及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文化惠民項目,為廣大農民群眾解決了一定的文化需求,但是由于基層鎮(zhèn)府在配套資金的投入方面跟不上,村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農民缺少文化陣地,這種情況嚴重束縛了農村群眾文化的健康發(fā)展。
(三)農村群眾文化活動較少
十堰市地處秦嶺和大巴山脈的余脈,毗鄰渝、豫、川、陜四省,自然環(huán)境惡劣,自古就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稱,下轄五縣一市一區(qū)有五個縣屬于國家級貧困縣,因此,影響農村群眾文化娛樂活動開展的因素較多。一是受打工經濟影響。打工經濟在各縣縣域經濟中占有比例較大,農村的青壯年常年打工在外,家中大多只剩下老人、婦女和小孩,被戲稱為“三八、六一、九九”留守部隊,而青壯年則是農村群眾文化娛樂活動開展主力軍,主力常年不在家,開展活動就少。二是受地理環(huán)境影響。貧困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相對惡劣,村民一般因地而聚,房屋因地而建,一個自然村的各個村民小組散落在山谷溝壑之中,很多村不通公路,村落之間只有山間小路相連,有的村民看一場電影要跑十幾里山路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十堰市的一些邊遠農村不僅僅是看電影難看戲難問題,而是干什么都難。三是受經濟發(fā)展地區(qū)差的影響,經濟相對發(fā)達的農村,其群眾文化設施較為健全,因此群眾文化活動就相對豐富,而一些地處偏遠以及經濟落后農村的群眾文化生活就很缺乏。此外,受農民參與的積極性以及受封建迷信活動等問題的影響,導致文化娛樂活動在農村根本無法長期進行。
(四)“送”文化下鄉(xiāng)基本流于形式
各級文化部門每年都要完成任務,雖然基層政府來說這種形式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的人文關懷,可以改善和豐富農民的文化生活。但對于農民來說這種送文化下鄉(xiāng)只是能看一下熱鬧,還不如以前跑幾十里路看一場電影過癮,其主要原因:一是農民群眾對文化娛樂活動的要求提高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廣大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電影電視以及互聯(lián)網的普及與發(fā)展,農民群眾素質得到很大提升,眼界開闊了對文藝作品欣賞水平也相應提高了。二是送文化的模式落后了。當前送文化下鄉(xiāng)的模式基本幾十年都沒有變化,如集中一段時間,拼湊幾個節(jié)目,送上幾幅對聯(lián),鏡頭見面晃一晃完事,頂多發(fā)揮一下癢癢撓的作用,事后便風輕云淡,一點印象也留不下。三是文藝作品的質量下降了。文藝創(chuàng)作是一個苦差事,搞文藝創(chuàng)作即要耐得住寂寞,還要受得了清苦。錢少了沒人干,在貧窮地方呆久了人才留不住。時間長了人才隊伍的的青黃不接的問題就越來越明顯,使得文藝作品數(shù)量下降嚴重,始終難以達到“三貼近”的要求。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時說,“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文藝要反映好人民心聲,就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這個根本方向。”習近平同志指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包括文藝作品在內的文化產品的質量、品位、風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以及民間文藝、群眾文藝等各領域都要跟上時代發(fā)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yōu)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chuàng)作生產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yōu)秀作品,讓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如沐春風,也為新時期的基層群眾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充分發(fā)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是新時期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前提
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是離不開政府的深度參與和正確的引導的。在下一階段各級政府應繼續(xù)保持主導地位,依托鄉(xiāng)鎮(zhèn)與農村,以農民為對象,將政府與社會緊密結合起來,進行基層群眾文化的建設。一是應加大財政支持的力度,把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列入公共財政預算并逐年提高財政投入。二是進行機制創(chuàng)新。鼓勵農村進行“民辦公助”與“公辦民營”等多種形式的自辦文化項目,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參與進行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條件好的還可以鼓勵組建農村文化合作社、個體文藝表演隊等文藝團體,采取政府購買或社會贊助等形式,來鼓勵社會力量為農村的群眾文化建設貢獻力量。三是各級政府要注意加強對農民文化生活的管理與引導。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農民唱響主旋律,用發(fā)生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可歌可泣的人和事以及基層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精彩片段占領宣傳主陣地。宣傳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新動向與新經驗,提倡熱愛學習、崇尚知識的良好社會風氣。此外,各基層政府以及各部門要定期或者不定期對有需要的農民提供指導與幫助,幫助他們來掌握更多的文化信息與資料,激發(fā)農民進行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增強農民科技致富的本領。
(二)搭建基層群眾文化活動平臺是新時期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基礎
農村的群眾文化設施是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物質保證,也是進行群眾文化活動的重要基礎。一方面要采取多種方式加大農村群眾文化設施的建設力度,為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搭建物質平臺。經濟條件好的村可以新建,經濟條件不好得村則可利用村集體的舊房,基層政府應當利用好國家的文化惠民政策,加強村級文化中心的建設,通過村級文化中心整合與發(fā)揮圖書共享工程、體育設施進農村、農家書屋以及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文化惠民項目的作用。另一方面,開展群眾文化活動還應當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如十堰市在“十二五”期間大力推行“一縣一品”戰(zhàn)略,將特色農村群眾文化品牌做大做強,精心打磨推出了大型地方歌舞《十堰記憶?根》、鄖劇《均州舊事》、山二黃劇《爹爹你掛墻頭》、武當神戲《留女婿》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藝精品。因此應當將農村群眾文化品牌逐步向鄉(xiāng)(鎮(zhèn))、村延伸,力爭做到一鄉(xiāng)(鎮(zhèn))一品、一村一品。
(三)強化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保障體系是新時期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建設的關鍵
首先,各級基層黨委政府應當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要清楚認識到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對于整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重要的作用,并在實際行動中將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納入到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與經濟社會發(fā)展同研究同部署。其次,農村群眾文化建設應當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各級基層黨委政府應當適時制定“十三五”農村群眾文化建設規(guī)劃,并且要與上級部門的規(guī)劃進行對接,用以更好地指導農村群眾文化建設。再次,以鄉(xiāng)鎮(zhèn)文化站點為中心,輻射帶動各個行政村,加強基層群眾文化工作者的學習培訓,組織或引導建立各種農村群眾文化團隊,培養(yǎng)選拔一批農民藝術家,鼓勵“帶頭人”開展各種各樣的文化活動,增強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活力。最后,還應推動建立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目標責任制與基層文化單位的評價獎勵機制,與經濟工作同考評,使農村群眾文化的建設與發(fā)展更加規(guī)范,推進農村群眾文化建設的健康、快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