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少姬
學生真實的生活是最好的課程資源,讓德育從書本走向生活,更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走進德育,讓德育來指導生活中的行為。
一、讓德育內容貼近生活
我校開展了“養(yǎng)成教育行動研究”,研究有序列性和延伸性。圍繞“養(yǎng)成教育行動研究”我們相繼進行了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十五”規(guī)劃課題“家校配合養(yǎng)成教育行動研究”和廣州市教育局“十五”規(guī)劃課題“外來經商家庭子女家校配合養(yǎng)成教育行動研究”以及廣州市中小學德育研究“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養(yǎng)成教育中的激勵性評價研究”等課題的研究工作,使學校德育工作的頂層設計服務于學校的辦學特色,定位于學生做人、做事、學習三方面的生活內容。在內容的要求上,我們遵循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將做人、做事、學習三方面的生活內容有序列地細化到各年段具體實施,使學生的養(yǎng)成教育更全面、系統(tǒng)。例如文明禮儀習慣:分別從會用禮貌用語、用文明語言和行為與他人交往、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進行細化實施。
在實施途徑上,我們始終牢記德育是實實在在的事,牢記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的生活教育理論核心,在德育活動中進行行為實踐訓練。例如,對學生進行做人習慣“愛心孝心”的訓練時,我們覺得不光要曉之以理,更要動之以情,學生才能打開心扉,但光靠空洞的說教,猶如隔靴搔癢,只是一時的激動。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心動?實踐,實踐出真知。為此,我們進行了“關愛·成長”“當?shù)鞍职?、媽媽”實踐體驗教育活動。讓孩子通過兩天自帶雞蛋的護蛋親身實踐,把愛護、保護雞蛋的行動內化為健康的具有愛心、責任感的心理品格,外顯為良好的行為習慣,感受護蛋中所付出的愛心與責任感,從而遷移情感,體驗父母長輩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體驗父母為自己的成長所付出的艱辛乃至犧牲,以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應該有這樣的愛心和責任感。
在效果的鞏固上,我們在每一學期里循序漸進反復抓,抓反復,堅守“小行動、立意新、效果大”的原則,例如,同樣是“愛心孝心”的訓練,有時候是“小鬼當家”,有時候是“我是小小采購員”,有時候是“我是媽媽的小算盤”、“我家的記賬本”等等,讓學生通過具體而持續(xù)的實踐訓練,達成教育的效果。
二、讓德育活動重現(xiàn)生活
讓活動代替說教,讓情感溫暖人心,讓事實觸及孩子幼小的心靈, 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我們聯(lián)合品德科、科學科、綜合實踐科開展“愛心孝心”系列活動之——“蠶的生命周期”體驗活動,就是結合三年級下冊科學科“動物的生命周期”設計的。一方面讓孩子把書本知識轉化為生活技能,從蠶的生命周期中體驗生命的珍貴,從而珍惜生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從養(yǎng)蠶的短短的過程中體會父母一直以來對自己無微不至的照顧,通過角色的互換(父母養(yǎng)育我,我養(yǎng)蠶寶寶),親身的體驗,從而提升認識、感受親恩!讓學生品德的形成植根于自身真實的生活世界里。
三、讓德育課堂回歸生活
在《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溫暖的家”的第一課“我長大了”中,本課的教學目標在于讓學生充分感受自己長大了,感受在自己成長的歷程中爸爸媽媽所付出的努力和關愛,從而懂得孝順父母。而學生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只是零碎的、習以為常的片段,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生活片段進行濃縮,使課堂教學情境化、課堂情境生活化,在生活化的課堂情境中放手讓學生實踐、體驗、探究、感悟。需要老師從最貼近學生生活的方面入手,找準最能反映主題的切入點,通過認一認、量一量、比一比小時候的照片、小衣服、小玩具,重溫兒時的樂趣,體會“我長大了”;通過聽父母講小時候的故事,體會家庭生活的溫暖,體會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辛苦,體會“我長大了”這一過程,從而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更加關愛父母。
這樣的品德教育不只局限在課堂上,而是點點滴滴地滲透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例如,課間教師和學生一起玩跳橡皮筋、下棋、老鷹捉小雞、“盲人捉迷藏”等游戲,變換各種不同的新鮮玩法,這樣“遵守規(guī)則”、“合作、團結力量大”等品德目標,不用教師灌輸,就會自然而然地扎根在學生心里,使品德教育在孩子們的快樂參與中會變成一種享受,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當然,學生的行為可能會出現(xiàn)反復,但每一次的反復并不是原地的返回,相信在不斷的循環(huán)反復中,學生得到的收益卻是實實在在的。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