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琪
摘 要: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是一個人文化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而它們也成為評判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依據(jù)之一。當前,大學語文教學的邊緣化傾向比較嚴重。存在定位過高目標不明、缺乏環(huán)境熏陶、教材過多深挖較少、因循守舊創(chuàng)新較少等主要問題。優(yōu)化大學語文教學需要完善課程體系,整合教學科研資源;多元教學,注重培養(yǎng)能力。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困境;出路
中圖分類號:H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207-02
語言是日常生活中溝通與交流的工具,一個人的語言水平如何,常常是一個人的人文素質體現(xiàn)。語文課在人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本是毋庸質疑的,然而現(xiàn)實狀況卻不太樂觀,大學語文課在高校得到的重視程度很不理想。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是一個人文化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故而它們也成為評判一個人素質高低的重要依據(jù)之一。在強調(diào)人的綜合素質的現(xiàn)代社會里,它們顯得更加重要。
一、大學語文教學尷尬處境
大學語文教學的邊緣化傾向比較嚴重。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各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的情況參差不齊
有開設必修課的、有開設選修課的、有不開課的,開課的課時有多有少。國家規(guī)定是108學時,但實際開出的只有30課時不等。
(二)大學語文師資力量相差懸殊
不設中文系的高校一般指派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去教大學語文,年輕教師也僅僅把這門課程當做過渡。由于大學語文不是一個獨立學科,教師在科研上很難找到教學與科研的結合點,難以在學術上獲得地位,這樣的師資現(xiàn)狀,更加速了大學語文課的邊緣化。
(三)大學語文課程定位不準確,突出地表現(xiàn)為
一方面過分夸大了大學語文課程的功能,諸如期望大學語文承擔起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重任,給大學語文附加了難以實現(xiàn)的額外負擔。另一方面,完全從實用的角度出發(fā)認識大學語文課程的開設目的,因為大學語文教學難以立竿見影,從而否定大學語文課開設的價值。
(四)大學語文教學不能滿足學生的成材需求
大學語文教學與中學語文教學的區(qū)分度小,學生戲稱大學語文為“高四語文”。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定位過高,目標不明
作為文理科教育的通識課程,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很高,一直被賦予了太多的教育職能,集思想教育、文學教育、人格教育、情感教育、素質教育功能于一身,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的確,大學語文課在荷載傳統(tǒng)文化、傳達人文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可以為上述教育發(fā)揮獨到的作用。但這種籠統(tǒng)寬泛的課程定位,無疑會將其扭曲為哲學、宗教、社會、政治等文化范疇的注腳和思想教育、人格培養(yǎng)的工具。在這種課程定位影響下,任課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么感到力不能及,難以兼顧;要么就將語言文學課進行政治異化。如此,大學語文失掉了自身的個性和魅力,邯鄲學步般跟在其他目標明確、特色突出的課程后面亦步亦趨,落下隊來。
(二)缺乏熏陶感受
大學語文課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模式固定單一,基本上沿用“灌輸式”教學,采用中學語文的教學套路來組織課堂:先介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然后分段理解、提煉主旨,最后是背誦名段或習題演練。在這種“高四語文”式的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嚴格按教參要求把一篇經(jīng)典美文的內(nèi)涵吸干、抽空、打碎,整得沒有一點味道了,讓學生品嘗。課堂時間全部被教師的講解塞滿,沒一點學生自己的時間。學生沒有時間去思考體會,對篇章或文學現(xiàn)象缺乏自己最基本的感受和理解,教學過程顯得膚淺而沒有意義。對他們來說,課堂成了一個思想的空殼,不能激發(fā)任何的激情或真知灼見。繁雜的篇目、瑣碎的知識、嘮叨的講解充斥課堂,下課后學生將這些全部忘光,教師的勞動、課堂的價值都被浪費掉了。
(三)教材過多,挖掘教材內(nèi)涵較少
一直以來,我們對大學語文教材的批評指責太多,總覺得手中的教材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這造成了大學語文教材版本多樣,更新較快。不少專家呼吁由教育部出面,精選高質量的版本作為授課的通用教材,但時至今日,這樣的完美教材依然在我們的期待中。冷靜來看,每個版本的教材在編寫前都是對原有教材的更新和提高,都是當時相對理想的教材。這些教材版本不同,但只是次要篇目稍作更改,經(jīng)典篇目基本保持一致,因此,對教材的編排指責過多,是沒有什么實際意義的。應該變消極為積極,客觀地審視評價教材、認真地挖掘教材的豐富內(nèi)涵,將其轉化為有益因素,提高教學效果。
(四)因循守舊較多,積極創(chuàng)新較少
綜觀今日的大學語文課程,敢于革新教學和考試的高校是鳳毛麟角,究其原因是師資問題。大學語文教師年齡普遍偏低,知識結構、學術水平都不甚理想,對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文學的解讀還缺乏引領時代的眼光和能力,不敢擅越藩籬。因此,大學語文教學考試只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guī)。對此,大家都在表達不滿,但同時又都在沿用舊制。徐中玉先生主張的專題講座法,對教師的素質要求較高;南開大學通過網(wǎng)絡改革考試的方法,對教學設施要求又很高。面對諸多困難,許多教師知難而退,安于現(xiàn)狀,致使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舉步維艱。
三、優(yōu)化大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我們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了課程論層面的思考和實踐,初步形成了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雛形。目前,大學語文系列課程開發(fā)、拓展和延伸的運行機制基本形成:變等、靠、要課上的被動局面為尋找機會、策劃性開發(fā)、主動出擊;變一門課為多門課;變必修課為必修課與選修課銜接、拓展與延伸;變局限于一學期的課堂教學為服務學生在校四年的立體學習;變局限一本教材為以教材為主、拓展課外閱讀、語文課外活動結合。使學生體會到大學語文教學對專業(yè)學習的有效支持,使學生感到大學語文與校園文化建設密不可分,使學生深切地感悟到大學語文學習與他們的終身發(fā)展息息相關,進而將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向良性發(fā)展的軌道上推進了一步。
(一)完善課程體系,整合教學科研資源
首先,完善大學語文必修課系列課程的陣地建設。必修課作為第一課堂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只能加強不能削弱。我們借助重點課程建設的契機來鞏固“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兩門全校必修課的地位。“應用文寫作”強調(diào)語文的實用性特點,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已經(jīng)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
其次,選修課程開設將學生深層次學習需求與教師科研主攻方向有機統(tǒng)一。保證大學語文教師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與滿足學生的多層次學習需求,是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大學語文教師僅僅定位于必修課的課堂教學,教師自身的提高難以保證,學生的多元、多層次學習需求也難以滿足。創(chuàng)設教學和科研互動提高的機制,可以有效保證大學語文師資隊伍的長期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注意引導教師開設凸顯自身特長的選修課,將教師的專長、愛好與科研、教學相結合。大量選修課程的開設,有效地保證了適應學生層次豐富、能力各異的大學語文學習需求。科研有機會、教學有保障,教師投入大學語文課程建設的熱情和智慧得到了保護,教師隊伍容易穩(wěn)定、教學質量容易提升。
(二)多元教學,注重培養(yǎng)能力
一方面,明確了培養(yǎng)學生論文寫作能力的大學語文教學重點。除了“應用文寫作”外,還在“大學語文”教學中貫穿基礎寫作能力主線。提高學生研究問題的水平和應用能力,寫作語文小論文是其中的重要抓手。小論文寫作訓練側重語文學科小問題選題,指導學生親身體驗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提煉觀點、擬定提綱、形成論文的全過程,在規(guī)范中提升能力,在實踐中感悟成功。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統(tǒng)一起來,不僅拓展了課堂教學,而且規(guī)范了課外指導,學生語文能力提高的目標清晰、效果明顯。與學生社會實踐緊密聯(lián)系的專題調(diào)查報告都有較高的質量,這樣的引導和督促,受到學生和專業(yè)教師的肯定。
另一方面,在課外活動中滲透語文設計,營造濃濃的語文學習氛圍。我們抓住校園文化建設的有利時機,主動出擊、積極策劃和參與全校性的課外活動,并在活動中滲透語文元素。如,指導演講、辯論、朗誦、文學社團的活動,與相關部門一起策劃、組織“明日商界之星”、創(chuàng)業(yè)設計等大型綜合性活動,參與策劃全校讀書節(jié)并進行具體指導,將大學語文教學課程建設與校園文化建設的諸多活動銜接起來。如,每學期定期開設面向全校學生的系列人文講座,特別是請名人演講進校園,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連接起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同時與校園文化建設、學風建設互為呼應,既拓展了學生的人文視野,又提升了學生課外關注的品位。此外,還有全校性的大型語文主題活動,如,讀書節(jié)、作文大賽、學生DV大賽、文學沙龍等,也已經(jīng)成為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載體和形式。
參考文獻:
[1]周金聲,江少川.大學人文語文[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溫儒敏.正視大學語文教育的實際問題[N].新京報,2005- 11-03.
[3]孔慶東.論大學語文教育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06(08).
[4]孫昕光.大學語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馮海英.論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策略[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0).
[6]霍然.普通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探索[J].杭州電子工業(yè)學院學報,2001(12).
[7]何興楚.高職高專大學語文課教學改革的應有思路[J].孝感職業(yè)技術師范學報,2002(04).
[8]何少軒.如何組織大學語文的更深討論[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2(05).
[9]閻光才.大學組織整合的文化視角掃描[J].教育研究,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