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國內(nèi)媒體連續(xù)報道了多家大型藝術機構(gòu)相繼破產(chǎn)、倒閉的消息,相關的評論文章也在微信上熱傳。關于藝術品市場泡沫與破滅的報道及輿論早已有之,只不過這一輪的潮涌似乎來得特別猛烈。在這個酷熱的夏天,難道藝術市場也要以種種破產(chǎn)的慘況來呼應著由洪水、烈火和猛獸引發(fā)的劫難?國內(nèi)最大的民間博物館被查封,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因多年巨虧而退出市場……看看媒體報道的那些破產(chǎn)的機構(gòu),除個別以外,其巨虧故事的套路幾乎一樣:買入、炒作、崩盤;在法律上如有涉嫌犯罪,其罪名也是一樣:非法集資、傳銷詐騙、卷款潛逃等等。
這幾年,一夜之間慘烈破產(chǎn)的那些大藝術機構(gòu)
美麗道畫廊:曾經(jīng)號稱中國最大的連鎖畫廊,美麗道畫廊買入冷軍、郭潤文等人的寫實油畫,幾十萬每幅買入,計劃炒高到幾百萬每幅后出手。結(jié)果接盤者寥寥,就此巨虧上億,引發(fā)沈桂林集資詐騙并卷款潛逃,不久沈桂林海外被抓并引渡回國。沈桂林集資到10億規(guī)模之后,一夜之間崩盤。
重慶臻紀:又一個號稱國內(nèi)最大畫商,做到10億規(guī)模之后一夜崩盤。重慶臻紀簽約1500個書畫傳銷人員,把書畫虛高提價幾十倍、幾百倍后,承諾以高額回報出售,受害者5000人,涉資20億。重慶臻紀老板馬永彤及18名高管試圖卷款數(shù)億潛逃前,被重慶警方全部抓捕。
萬豐國際:國內(nèi)最大跨境藝術電商,做到100億規(guī)模之后,在一夜之間崩盤。被深圳電視臺、廣東電視臺、《北京商報》揭露為藝術品投資騙局,私自凍結(jié)投資者賬戶資金或超過10億元,涉及受害投資者數(shù)萬人。受害投資者反映,香港萬豐國際凍結(jié)投資者賬戶資金或為幫助洗黑錢和跑路。
琮尚文化:就是在澳門制造了“4億港元美人枕”假拍騙局的琮尚文化,是萬豐國際最大的代理商。琮尚文化曾經(jīng)富得流油,和香港萬豐國際捆綁做到幾十億的規(guī)模之后,也是在一夜之間崩盤倒閉。
河南澤華:號稱中原地區(qū)第一大藝術品投資公司,河南澤華聘請了央視“一錘定音”欄目的四位專家(王敬之、楊靜榮、鄧丁三、楊寶杰)及其他知名專家作為專家團隊。河南澤華稱在鄭州、洛陽擁有獨立的5A級大型珍寶館,珍藏數(shù)以萬計的高端藝術品。河南澤華做到10億的規(guī)模之后,一夜之間崩盤,后因涉嫌非法集資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權力、藝術品、私利的曖昧交易
“那些曾經(jīng)億萬巨富的高大上藝術機構(gòu),為何都會在一夜之間就慘烈破產(chǎn)呢?”比較直觀的答案自然是名人書畫和當代藝術市場的泡沫太大而終于破滅,再深入一點就是國內(nèi)藝術市場只依賴名氣、身份等要素人為炒作定價,缺乏科學的評估系統(tǒng),無法反映藝術品的真實價值;至于有些天價炒作則是涉嫌有意欺詐和非法傳銷,還有并不鮮見的雅賄、騙貸、洗錢、賭博等犯罪行為。
這些犯罪怎么實施的呢?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吳丹紅和江因風均向記者表示,藝術品拍賣市場存在著許多“操作拍賣”。一般來說,這種拍賣都是買家和賣家事先約定好,到達雙方約定好的關聯(lián)拍賣行進行交易。即賣家將拍品交給拍賣行進行拍賣,買家按約定好的時間參與競價,幾輪喊價之后,喊到賣家的心理賣價,然后宣布成交。
據(jù)介紹,在上述拍賣交易中,拍賣行通常只允當媒介平臺的作用,僅收取拍賣手續(xù)費。但也有些高級拍賣公司或者拍賣行,因為具有一定的市場操控能力,可以在提供交易平臺的同時,提供買賣雙方的中介“勾兌”工作,從而獲得更高的利得。變相雅賄以及洗錢也正是通過此類操作得以實現(xiàn)。
藝術品洗錢的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傳統(tǒng)的洗錢方式相比,藝術品洗錢非常隱蔽,洗錢過程被偽裝成合法的藝術品交易,甚至成為愛國之舉。而且,利用洗錢過程造成的藝術品升值部分,不但可以對沖掉洗錢手續(xù)費和藝術品交易稅,還可以獲取暴利。一些藝術機構(gòu)利用藝術品洗錢也可以拿出光鮮的財務報表。延伸下去,關聯(lián)官員的貪腐行為也隨之“合法化”。
此外,藝術品洗錢成本更低。一位曾供職于央行反洗錢局的人士告訴記者,一般通過地下錢莊進行幾千萬元以內(nèi)的小額洗錢的手續(xù)費在3%-5%,數(shù)十億元以上的洗錢一般通過跨國洗錢組織進行,手續(xù)費為5%-10%。而通過藝術品洗錢的手續(xù)費一般在5%左右,藝術品的實質(zhì)交易價格就作為洗錢手續(xù)費的一部分,一般在3%以內(nèi)。為了控制洗錢手續(xù)費的成本,利用藝術品洗錢就必須將洗錢的藝術品價格提高30-100倍來交易,當然是藝術品提價越高,洗錢手續(xù)費成本就越低。這也是天價假拍形成的根源。
但是除此以外,藝術市場的泡沫與破產(chǎn)悲喜劇實際上還有著更多和更復雜的劇情主線,遠非幾筆線條清晰的白描所能描摹清楚。首先,依據(jù)名氣、身份而炒作藝術品絕不僅僅是市場商賈單方面所能完成的過程,而毋寧說在很大程度上是植根于腐敗的官場政治土壤之上的一朵邪惡的罌粟花。
其次,在藝術品炒作的背后也并非沒有真正懂藝術價值的專業(yè)人士所起的作用,只不過這種作用常常是以利益交換為前提的合作。2011年媒體曝光一個驚人的文物融資騙貸案例:一件假的“金縷玉衣”被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鑒定專家估出24億元的天價,富豪謝根榮以此從建設銀行騙取了10億元的貸款。富豪謝根榮破產(chǎn)后,此案例曝光。
直接用偽作騙貸風險很高,江因風分析,很多企業(yè)是通過拍賣行將或真或假的藝術品炒上天價,再進行質(zhì)押融資。比如A以實際交易價格100萬將一件藝術品賣給B,A和B聯(lián)手拍賣行假拍,在拍賣過程中把價格抬高到5000萬,這個5000萬的虛擬成交價格就成為藝術品的公開身價,B再憑此去進行融資。還有,某些亦官亦商的藝術機構(gòu)在市場上呼風喚雨,所打出的旗號往往也與各種“文化建設”、“藝術工程”緊密相關,有意以濃墨重彩的主流官方色彩騙取買家的幻覺與信任,而這種披著藝術外衣的灰色地帶往往是權力、藝術品、私利三者之間實現(xiàn)曖昧交易的理想平臺。
藝術市場上的豪賭只是巧取豪奪
其實,以上幾方面也僅是藝術與社會政治關系的某些表象,真正內(nèi)在的劇情恐怕還離不開經(jīng)濟資本的逐利舞臺。早已有很多專業(yè)人士說過,在房地產(chǎn)和股市相繼疲軟之后,由于看好人民幣升值前景,熱錢會大量涌入藝術品市場。因此,在中國藝術品天價現(xiàn)象的背后存在一場聯(lián)手進行的資本豪賭。熱錢的來源按業(yè)界的形象說法是既有“外賊”也有“家賊”,“外賊”的涌入易于打造國際化的假象,“家賊”的出手則因應著“崛起”的神話,但無論如何也掩藏不住熱錢豪賭的真實本性。與拍賣會上的假貨泛濫、藝術品市場充斥贗品的現(xiàn)象相比,熱錢的資本豪賭必然更為瘋狂地制造藝術品市場的虛高泡沫,而一旦有風吹草動,熱錢的出逃總是最快的。有句老話說“亂世黃金,盛世收藏”,而當前藝術市場上的豪賭分明只是巧取豪奪罷了。
因此,針對這些暗箱操作,反洗錢人士表示,我國的《反洗錢法》需要擴大應用范圍。而且,與歐美國家相比,這部法律仍有待進一步完善。在歐盟,新推行的反洗錢法案規(guī)定:對超過7500歐元的藝術品進行跟蹤,并對交易雙方的身份進行報備。
江因風表示,國人起初并沒有意識到藝術品洗錢的危害性,認為陽春白雪的藝術品離自己的切身利益相距甚遠。但是事實證明,藝術品洗錢不僅會導致勞動力貶值加速,最終還會導致社會整體購買力的下降。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央行反洗錢局人士表示,希望反洗錢局能成為獨立機構(gòu),以加大反洗錢力度。
最后,如果說到要建立規(guī)范的藝術交易市場體系,需要有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的支撐和嚴密的科學論證,恐怕是過于理想化的想象。關于藝術品價格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問題,其實是個偽問題。藝術到底值多少錢,真的可以找到一把客觀的、可以稱為理性的標尺嗎?唐·湯普森的《瘋狂經(jīng)濟學:讓一條鯊魚身價過億的學問》告訴我們,當“藝術”遇上了“經(jīng)濟學”之后,它就不再僅僅是藝術,甚至不再是藝術。
(《南方都市報》2016.8.2、《時代周報》20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