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旺
摘 要:宇宙是時間和空間的集合體。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使用先進的科研儀器對整個宇宙的發(fā)展歷程以及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科學預測,并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牛頓宇宙模型、等級模型、穩(wěn)恒模型等理論。此外,根據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出宇宙年齡大約有137億年。本文將從宇宙的組成、微粒子天體引力、大爆炸理論、恒星的誕生與毀滅、微粒子與星系和宇宙、黑洞的形成與毀滅六個方面展開討論,闡述宇宙的生死輪回原理。
關鍵詞:物質;引力;大爆炸;恒星;微粒子;黑洞;宇宙的生死輪回
一、宇宙的組成
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構成宇宙的物質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是由原子構成的物質世界,它包括我們眼睛能看的見、感受到的大氣、山川、河流、月亮、地球、太陽、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
第二類是由比原子小的各種微粒子(亦稱亞原子粒子)所構成的物質世界,它包括發(fā)電廠發(fā)出的電磁波、醫(yī)療用的X光、伽馬射線、中子、質子、介子、夸克、費米子、玻色子等。
人類已知的各種比原子小的微粒子,按其是否穩(wěn)定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被稱之為能量的微粒子物質,包括電場、磁場、光能、核能等;第二類是相對穩(wěn)定的微粒子,包括輕子、規(guī)范玻色子、希格斯粒子、暗物質等。
第一類微粒子具有破壞或干擾性。它可以中和原子,使之產生比原子小的粒子,這就是核能;它也能通過勢能提高原子的電子運動速度,使原子的溫度升高。人們在將第一類微粒子統(tǒng)稱為能量的同時,錯誤的理解為能量不是物質。其實,能量是物質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它具有物質的基本特征:質量。原子是微粒子組合的產物。愛因斯坦質能方程揭示的是一定條件下原子與微粒子兩類物質能量相互轉換的一種規(guī)律,其中說的能量藏在原子里,其實就是裂變原子可釋放出帶有能量的微粒子。因此,質能方程稱為原子與微粒子能量轉換方程更為貼切。
眾所周知,宇宙是在大爆炸中誕生的。在宇宙大爆炸時構成大爆炸能量點的質量極其巨大,這個能量點的質量是整個宇宙的全部質量,構成這個能量點的微粒子是本宇宙最小的微粒子,暫且稱之為宇宙最基本粒子。毛澤東曾提出過物質可無限分割理論,這一理論已被世人接受,并將發(fā)現的某種微粒子命名為毛粒子,以示紀念。
事實上,物質可無限分割理論是不符合邏輯的,起碼在我們這個宇宙內,所有力量的合力——宇宙極限引力已無法再分割最基本粒子。所以,最基本粒子就是本宇宙最小的粒子,是最小的物質。
二、微粒子天體引力
引力是物質間固有的一種相互吸引的力量,故又稱為引力相互作用。在自然界的四大基本相互作用(引力、電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強相互作用)中,原子天體的引力相互作用是最弱的,微粒子構成的天體引力相互作用是最強的。
引力的大小與很多因素有關,這些因素目前尚不完全了解。萬有引力定律正確地表述了由原子組成的天體之間的引力關系,但該定律不能表述微粒子組成的天體之間的引力關系,也不能解決微粒子組成的天體與原子組成的天體之間的引力關系。牛頓經典力學只適用于低速、宏觀、弱引力,而不適用于高速、微觀、強引力,因此萬有引力定律的定義應改為原子天體引力定律更為精確。
雖然目前尚不能精確地解釋微粒子天體之間的引力關系,但是根據宇宙中的自然現象,可知道微粒子組成的天體引力的大小與以下幾項因素有關:
1)引力與天體的質量成正比,質量越大、引力越大,質量越小、引力越小。
2)引力與天體間的距離成反比,間距越大、引力越小,間距越小、引力越大。
3)引力與構成天體的單個微粒子的大小和質量成反比,單個微粒子體積越小、引力越大,質量越小、引力越大。
此結論可通過恒星演變成黑洞的事例來證明。當一個大質量的恒星燃燒完后會變成黑洞,這個黑洞的質量小于其母親恒星的質量;同時,構成黑洞的微粒子比構成恒星的原子結構體積要小很多,但是黑洞卻產生了連光子也逃不過的巨大引力。黑洞的引力遠遠超過比它體積大、質量大的母親恒星的引力,這就證明了構成物體的單個微粒子結構體積越小、引力越大,質量越小、引力越大。
現代科學發(fā)現,宇宙中大多數恒星是相對繞行的,當其中一個恒星融合完后留下一個中子星殘骸時,這個新生的中子星因為引力的增加,便開始吸取它的伴星的燃料(當中子星達到太陽質量的1.4倍時,就會發(fā)生爆炸),這也證明了構成天體的單個微粒子體積越小、引力越大,質量越小、引力越大。
三、大爆炸理論
大爆炸理論是現代宇宙學中影響最為深遠的一種學說,該理論的核心思想認為:宇宙曾有一段從熱到冷的演化史,在這段時間里,宇宙體系在不斷地膨脹,物資密度從密到稀,就象一次規(guī)模巨大的爆炸。該理論最早由比利時天文學家勒梅特于1932年提出。而正式提出大爆炸理論的是美國物理學家伽莫夫,他于1946年指出:宇宙是在150億年前發(fā)生的一次大爆炸中形成的,并由此成為該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
根據大爆炸宇宙模型,可以推算出宇宙是在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中誕生的。當時的宇宙非常小,小到只是一個點,這個點是由宇宙最基本粒子所組成的一個能量點,它的質量就是整個宇宙所有質量的總和,它處于近乎無限密度、無限溫度和無限猛烈的狀態(tài),以超過光速的速度急劇向四周擴張(注:宇宙內物質移動的速度極限是光速,但宇宙內并非絕對真空,其內部充滿著各種微粒子,限制了光子運動的時速,使其只能達到299792.458公里/秒。但在絕對真空的環(huán)境下,物質移動的速度肯定可以超過光速.我們在低速運動中,感受不到微粒子的阻力,但是在接近光速的運動中,微粒子帶來的阻力極其巨大,我們的宇宙航行器可以采取氫原子做為燃料,通過融合或者分裂氫原子產生動力,如果我們要達到光速甚至超過光速旅行,宇宙航行器就必須吞噬航行器前方的微粒子并將微粒子撕裂成更小的微粒子向后噴射,化阻力為動力。除此別無他法)。
在這個急劇擴張的過程中,宇宙的密度逐步減少,宇宙的溫度逐步下降,構成宇宙爆炸能量點的最基本粒子通過對撞、聚集結合轉變?yōu)榇巫罨玖W?,次最基本粒子仍然是能量,它們通過對撞、聚集轉變成更大一級的微粒子,微粒子不斷組合壯大,直至產生原子。
科學家發(fā)現,直至宇宙誕生38萬年時,電子開始大量制造原子,首先制造出來的是宇宙中最簡單的原子——氫原子,氫原子遍布整個宇宙。
純能量的微粒子轉化為了原子,宇宙逐漸冷卻下來。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大爆炸至38萬年融合成原子時既已結束,隨即宇宙進入了穩(wěn)定的生長期。
四、恒星的誕生與毀滅
氫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大面積的星云,星云漫布在宇宙廣大的空間中。星云與星云之間的距離,至少有幾十億英里,每個星云都是孕育和誕生恒星的溫床。制造恒星所需要的就是氫原子、引力和時間,引力把氫原子聚集起來形成一個氫原子團,根據引力與物體質量成正比這一規(guī)律,引力的增大,又聚集了更多的氫原子,如此反復,聚集的氫原子越來越多,其產生的引力將星云吸引成巨大的轉盤,更多的物質被收入核心,聚合體內部的壓力越來越大,核心內部的溫度在壓力的作用下會逐步上升。吸引的物質達到一定的數量,當其內部的溫度達到2000度時,氫分子分解成氫原子;當其內部的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時,氫原子在高溫的作用下,不僅失去了所有的電子只剩下核,而且原子核的運動速度極高,高到能夠克服電排斥力進行碰撞而結合起來,這就是核聚合,也稱核融合。氫原子99%的質量融合為氦原子,1%的質量在原子核碰撞中撕裂成為多種微粒子。這些微粒子有兩類,一類是體現為能量的光子、高能帶電粒子(宇宙射線)等;另一類是穩(wěn)定的難與其他粒子、原子發(fā)生反應的微中子、暗物質等。這些各種類型的微粒子在宇宙中稀釋、飄蕩,充斥著整個宇宙空間。
恒星發(fā)生的核融合反應,短則幾百萬年,長則幾十億年甚至上萬兆年。恒星首先是將氫核聚成氦,當氫耗盡后便將氦核聚成碳,然后是氧、氖、硅、鐵。恒星越大,燃燒越快,壽命越短。恒星燃燒氫的時間(亦稱主序時間)占整個壽命的90%以上,太陽的主序時間約一百億年,每秒燒掉6億噸氫,現在的年齡約46億年,還可燃燒或60~70億年。質量相當于太陽質量的0.2倍、1倍、5倍、15倍的恒星,其主序時間分別為1萬億年、1佰億年、七千萬年和1千萬年。
恒星終其一生都處在一種內拉引力和外推壓力的平衡之中,恒星巨大的引力將所有的氫原子向核心吸引,核融合所產生的爆炸力將氫原子向外推,兩種力量形成平衡,使恒星穩(wěn)定的融合燃燒。
因為恒星擁有的氫終有燃盡之時,所以從恒星誕生的那一刻起,恒星就注定要滅亡。恒星根據其質量的不同(其內部的引力及溫度亦隨之不同),核融合后的殘骸亦不相同。像太陽這么大的恒星,當它燃燒完時,其留下的殘骸是一顆白矮星——一個純碳晶體,其體積比地球小,質量卻是地球的100萬倍。
比太陽重8倍以上的重恒星,其內部的壓力和溫度遠大于太陽,它所燃燒的結局也不相同。當氦融合成碳后,巨大的壓力和溫度便開始將碳融合成鐵。鐵這種元素非常穩(wěn)定,它吸收著恒星融合產生的能量,但因為其穩(wěn)定性強而不發(fā)生新的融合,融合減少,外推壓力自然也隨之減少。于是,恒星演化成超新星,恒星內拉引力與外推壓力的平衡就被打破,恒星加速崩坍,以三分之一的光速向核心對撞,巨大的引力和猛烈的對撞壓破了碳等元素的原子,將原子撕裂成中子,并形成一顆中子星。恒星的外層則在爆炸中產生新的元素,鐵變成鈷,鈷變成鎳,金和白金以及鈾也相繼產生,并在爆炸的推動下向宇宙散發(fā)。爆炸發(fā)送的這些元素在引力的吸引下,形成多種類型的星球,并造就了生命生存的地球,孕育出人類,創(chuàng)造出現代人類的高度文明。
中子星是一個詭異的物體,它高速旋轉,有的高達1000次/秒。在這種引力巨大、極速旋轉的情況下,中子星會發(fā)生部分的中子分裂,向外發(fā)射出由微粒子組成的能量脈沖,輻射光束從中子星的南北兩極噴射而出,這樣的中子星稱為脈沖星。中子星的脈沖現象可以持續(xù)幾百萬年甚至更長時間,直到因噴射出的微粒子過多而造成它質量下降、運動環(huán)境改變,最終不再制造出脈沖微粒子為止。
比太陽大三十倍的恒星爆炸會制造出另一種中子星——磁星,磁星比脈沖星更加神秘,會產生威力巨大的磁場。其磁場的威力比地球磁場強大10兆倍甚至百兆倍以上,磁場強大到可以從上萬公里之外吸走我們血液中的鐵原子。
五、微粒子、星系和宇宙
人類生活中燃燒由原子構成的干柴、石油、天然氣、煤炭等物質時,會釋放出能量,這些能量能夠煮熟飯菜,驅動引擎。后來人們發(fā)現通過分裂原子,釋放出原子里巨大的能量,能夠制造出核武器。其實從原子里釋放出的并非能量,而是具有能量的微粒子,這種微粒子能夠中和原子、破壞組成的原子世界。
大自然能夠將原子融合成新的元素,這就是宇宙中隨處可見的恒星燃燒。恒星在融合原子時,將99%的原子質量融合成新的元素,將1%的原子質量,轉化為各種微粒子并散布在宇宙中。
因為引力的等級不同,黑洞進行的是與融合相反的、撕裂物質的行為,逐級將原子撕裂成較大的微粒子,將較大的微粒子撕裂成較小的微粒子及至撕裂為更小的微粒子……,黑洞在每一次撕裂物質的同時,將99%的質量轉化為組成黑洞的質量更小、體積更小的新的微粒子,將1%質量的物質以某種形式的質量和體積組成比黑洞微粒子更小的微粒子向宇宙散發(fā),如伽馬射線、電磁波等。
微粒子按性質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能夠影響或破壞原子或其他微粒子的微粒子,這種微粒子稱為能量或者核能;另一類是穩(wěn)定的、不具破壞性的微粒子,如已經發(fā)現的暗物質、微中子等。
宇宙自大爆炸之時起,便是純微粒子的宇宙,在把微粒子組合成氫原子、氫原子合成恒星、恒星演變成黑洞的宇宙演變過程中,恒星和黑洞又在不斷地釋放微粒子,微粒子始終充斥著宇宙。
微粒子無所不在,它充斥著宇宙所有的空間以及原子構成的實體內部,所有微粒子組成的體積和形狀就是整個宇宙的體積和形狀。據現代科學推算,宇宙現有的各種微粒子的總質量是原子世界總質量的六倍以上。
三是吞噬各種微粒子。
科學家們過去對各個黑洞質量的推算是依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圍繞以太陽為交點的橢圓軌道運行的所有行星,其各自橢圓軌道半長軸的立方與周期的平方是一個常量)和萬有引力常數計算的,這樣計算出的黑洞質量數據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開普勒第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常數是依據原子構成的天體推算的引力數據,它不適用于微粒子構成的黑洞,不能拿原子世界的物理定律套用微粒子世界。
科學家考慮到黑洞引力造成的時空扭曲,認為黑洞的實際質量要大于依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常數計算出來的質量。其實,黑洞的實際質量要小于依據開普勒第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常數計算出來的質量,因為黑洞引力常數的增量變化要遠大于時空扭曲增加的引力線距離的增量變化。
超大質量的黑洞構成了各個星系的中央核心,牽引并形成了各個星系(沒有黑洞就沒有星系,也就沒有人類)。隨著天文時間的流逝,黑洞不斷壯大,引力不斷增強,當黑洞質量大到一定的臨界點時,黑洞增加的引力大到足以擠破、壓破、撕裂黑洞初級粒子的時侯,黑洞就會發(fā)生爆炸,如恒星爆炸一樣,黑洞的核心發(fā)生崩塌,并長時間噴射出強大的霍金射流。但是,黑洞不會消亡。在黑洞核心,黑洞初級粒子被撕裂為更小的黑洞二級粒子時,此時黑洞會發(fā)生質的變化,黑洞會升級為二級黑洞,黑洞的體積會縮小,黑洞的引力會因為黑洞構成的微粒子升級而突然大大增強,過去能夠逃逸出黑洞的各類微粒子中,質量較大的一些種類的微粒子將逃不出二級黑洞的引力,二級黑洞分解物質時所釋放出的微粒子與普通黑洞分解物質所釋放的微粒子不盡相同,它們更小、更輕、更多。
有科學家認為黑洞質量的增加是有限度的,當黑洞質量達到500億個太陽質量時,會破壞“喂食”黑洞的氣云,使黑洞沒有“食物”而停止增長。這種觀點是片面的,超級黑洞除了氣體云外還有其他的“食物”來源渠道,包括吞食恒星、合并黑洞、與其它星系碰撞合并、吞噬星系、吞噬星系團、吞噬超星系團甚至于吞噬漫布于宇宙中所有的微粒子,黑洞的發(fā)展極限是整個宇宙中的所有質量。黑洞在不斷吞噬物質的過程中斷崖式的成長,在黑洞爆炸中進行脫胎換骨的升級,二級黑洞升為三級,三級升四級……
(三)黑洞的消失滅亡以及宇宙的毀滅與重生
黑洞在這個不斷吞噬物質、質量連續(xù)增加、撕裂微粒子的能力不斷提高、連續(xù)爆炸升級的過程中,組成黑洞的微粒子越來越小、引力不斷增加,其可吞噬的微粒子越來越小,這一過程是漫長的天文時間,但是黑洞的成長是不可阻擋的。
當黑洞強大到可以吞噬構成宇宙膠水的所有微粒子時,該黑洞的周圍形成了沒有微粒子的真正的真空(我們俗稱的真空其實包含微粒子,并非真正的真空)。宇宙中所有的物質(包括各種微粒子)在引力的吸引下,在真空與非真空的壓力差下,必將極速的向黑洞中心崩坍(大凍結說和大撕裂說違反了宇宙萬物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的自然法則)。
黑洞吸食了宇宙的全部質量,在宇宙的全部質量產生的引力下,宇宙中所有的黑洞合并為一體,此時,黑洞已經滅亡,展示在人類眼前的是一個能量球體,宇宙全部質量產生的引力成指數般的瘋狂增長,分解出愈來愈小的微粒力,直至制造出最次基本粒子。此時,人類所擁有的宇宙已經徹底毀滅,本宇宙的運轉時間已經終止,空間接近于零。最次基本粒子組成一個很小的能量點,它聚集了宇宙的全部質量,產生出宇宙所能產生的極限引力。強大的宇宙極限引力,將最次基本粒子撕裂成宇宙最基本粒子。宇宙最基本粒子因其宇宙內極限小的質量,使得宇宙極限引力無法吸引住它。因而宇宙最基本粒子以雷霆萬鈞之勢、以普朗克時間為單位、以超過光子的速度向外急劇爆炸迸發(fā),新的宇宙就此誕生。
宇宙就此完成了一輪生死輪回。
宇宙就此開創(chuàng)了新的宇宙空間,開創(chuàng)了新的宇宙時間。
引力誕生了宇宙,引力毀滅了宇宙,引力使宇宙重生。
宇宙的上帝就是宇宙最基本的力量——引力。
參考文獻:
[1] 史蒂文·霍金.許名賢,吳忠超.時間簡史[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B.格林.李泳譯.宇宙的琴弦[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3] 錢風儀.相互作用原理[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1.
[4] 劉遼,趙崢.廣義相對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趙崢.黑洞與彎曲的時空[M].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