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榮
“無私”這個詞,近年來遭一些人質(zhì)疑。論者似乎是說,人沒有不自私的,正如俗語所云:“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边@當然是謬論。
人在日常生活中,難免為自身利益著想,權(quán)稱“私心”,這是人們生存之所需。但每個人又生活于社會大家庭,自然也會有為公眾利益著想之心,這也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基礎(chǔ)。當公心大于私心時,人選擇放棄私心,則社會良性循環(huán);當私心大于公心時,人選擇放棄公心,則社會惡性循環(huán)。社會之所以發(fā)展到如今這般進步階段,便是大多數(shù)人之公心大于私心的結(jié)果。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全然大公無私,但“人之初,性本善?!惫牡母姓倭κ鞘謴姶蟮模创蠖嗳耸欠吆拖蛲牡?。而一個人將公心發(fā)揮到極致,便有了它的升級版——無私,那么這個人即成為令人欽佩的、富有奉獻精神的高尚之人。雷鋒,正是這樣的人。
雷鋒穿皮夾克,戴手表,這是他生活的需要。雷鋒不計任何功利幫助別人,這就是他的無私之心。這種無私之心,體現(xiàn)于日常生活中,而不是特意做出來給人看的。他幫老太太買車票、給災(zāi)區(qū)捐款等,絲毫沒有想到老太太或災(zāi)區(qū)人民的感謝和報答,也決不巴望上級的表彰和群眾的贊揚,這不是無私是什么?
“行善”,古云“義舉”。?義者,乃是說人們做善事,不但是心甘情愿為他人的,更是不求一己之私利的。馮友蘭在名著《新原人》里講了一個關(guān)于道德和非道德的故事。他說例如有兩個軍人,都去沖鋒陷陣。一個人如此做,為的是得到上峰獎賞或同伴贊譽;另一人則以為,這是軍人天職,此外別無所求。此二人行為,表面上一樣,但內(nèi)里有很大不同。道德歸于義,是不求回報的(哪怕僅僅是精神上的);而沽名釣譽,屬于非道德范疇。
義舉,不是富者強者對于貧者弱者的恩施,不是居高臨下的拯救,而是純?nèi)粸閯e人或國家做好事、盡義務(wù)。懷了任何個人目的,都是不義。雷鋒做好事,即為此目的。這時候,他是慈悲而富愛心的,干什么都毫無怨言,甚至不惜犧牲自己,像魯迅說的,“將血一滴一滴地滴過去,以飼別人,雖自覺漸漸瘦弱,也以為快樂”——這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不事張揚的、不求別人夸贊的快樂。有時候連那快樂,他也來不及享受——他忘我了。如此不計毀譽,不顧罰賞,才是真正地以無私和公德為圭臬。
無私的處世原則,是“單向”的——它是一個人認為“理應(yīng)如此”的良心選擇,所謂義無反顧是也。無私之心,猶水之就下,那么自然和酣暢,所以能感動社會和民眾。這是雷鋒精神的真諦,是最值得人們深思、反省和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