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英團
?
遏制投機的政府責任
◎文/劉英團
今年年初以來,大蒜、豬肉等價格普漲,這其中,固然有產量下降、市場供求等行情的決定性因素,更有投機者以多種手段影響價格的原因。多位業(yè)內人士透露,操縱價格過程中,大的蒜商有不少手段,一是自買自賣,制造價格假象,引導其他蒜商跟風;二是準備出貨時,以更高價格收購,但實際收購量較小,同時暗地里大量簽訂單出貨。蒜價漲了,蒜農卻“愁容滿面”。山東省金鄉(xiāng)縣王丕鎮(zhèn)于莊村蒜農陳冬峰說,前一年9月份之前就要入庫,他賣出的價格是每公斤4.4元,之后再怎么漲,跟他已經(jīng)沒關系了,自己的收益一點沒增加,賺錢的都是炒蒜的。
農產品漲價潮警醒我們,若任由投機客在農產品、肉禽蛋類市場上“橫沖直撞”,最終受傷害的不但是消費者和農民,還有民心。
能否遏制包括農產品在內的民生物資價格瘋漲,正在考驗著政府的調控能力。物價上漲固然有投機客推波助瀾的作用,更根本的原因是流通環(huán)節(jié)的運輸成本、管理成本的增加。不但油價、路橋費以及車輛維修費等運費會在價格上體現(xiàn),市場攤位費、管理費、稅費等也必然轉嫁到消費者的身上。既然有跡象表明是投機客在炒作農產品,那么政府就有責任從多個層面遏制住農產品“漲價潮”。比如在生產領域,有關部門應加大力度查處和打擊各種有失公平的承包協(xié)議或者是合作協(xié)議,維護農民的種植權益;在加工領域,切實減輕事關民生物資行業(yè)的稅收和降低政府收費,幫助企業(yè)降低生產成本;在流通領域,不但要打擊各類囤積居奇的炒作行為,還應通過減免路橋費以及“地超對接”等措施降低流通費用,從而使民生產品的價格維持在正常的人民群眾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
□本欄編輯/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