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青
摘 要:馬克思晚年提出的“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理論設想就其內容來說,與后來的東方社會主義實踐并無直接性邏輯關聯。將這一理論設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簡單對接,進而論證中國道路“正統(tǒng)性”的做法,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其癥結在于罔顧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和社會實踐,幻想借靠經典作家的某一論述來獲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應著重汲取這一理論設想在方法論意義上的養(yǎng)分,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解決問題。
關鍵詞:卡夫丁峽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
DOI:10.15938/j.cnki.iper.2016.03.006
中圖分類號: 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6)03-0024-04
“道路自信”是近幾年國內馬克思主義研究中的熱門詞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從何而來?當前在國內部分學者中較為流行一種觀點:馬克思晚年提出的“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理論設想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對“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成功跨越。馬克思提出這一理論設想的本來涵義究竟是什么?能否以此直接推導和驗證中國道路的“正統(tǒng)性”?如何把握這一理論設想與當代中國道路之間的內在聯系?研讀梳理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脈絡、客觀認識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并在此基礎上作以回答,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一、“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理論設想的本來涵義
19世紀中后期,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世界范圍擴張,馬克思歷史研究的視角逐漸轉向以俄國為代表的東方社會。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中,馬克思駁斥了俄國民粹派學者米海洛夫斯基所宣稱的“資本主義是俄國歷史發(fā)展必經階段”的觀點,強調《資本論》中關于資本主義起源的歷史概述僅限于西歐國家,而不能把其作為普適性的歷史哲學理論套用于各個民族國家。馬克思還隱約表達出不希望俄國走傳統(tǒng)資本主義道路的期待:“如果俄國繼續(xù)走它在1861 年所開始走的道路,那它將會失去當時歷史所能提供給一個民族的最好的機會,而遭受資本主義制度所帶來的一切災難性的波折。而它一旦倒進資本主義懷抱以后,它就會和塵世間的其他民族一樣地受那些鐵面無情的規(guī)律的支配。”[1]
“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理論設想在《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一文中得到明確闡述。在對俄國歷史傳統(tǒng)、革命形勢和社會狀況具體考察后,馬克思指出,由于農村公社內部公有制與私有制并存的二重經濟結構,“或者是它所包含的私有制因素戰(zhàn)勝集體因素,或者是后者戰(zhàn)勝前者。一切都取決于它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2]。馬克思分析了有利于農村公社繼續(xù)生存發(fā)展的可能性因素:從內部條件看,俄國保持獨立并未淪為外國侵略者的殖民地,農村公社內的土地公有制度在全國范圍內得以保留,土地的天然地勢以及農民長期結成的勞動聯盟關系,有助于大規(guī)模使用機器并向合作勞動過渡;從外部條件看,社會化大生產的存在為它提供了大規(guī)模合作勞動的現實物質基礎和技術手段。進而,馬克思提出了關于俄國未來社會發(fā)展“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設想,即俄國有可能不必再經受資本主義制度的苦難而充分利用它所創(chuàng)造的一切積極成果。
但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一旦將理論設想落實到具體的現實層面,馬克思又保持著一份審慎嚴謹的清醒態(tài)度。馬克思強調,俄國國內首先爆發(fā)推翻沙皇專制的革命才是農村公社生存發(fā)展的首要前提,只有迅速爆發(fā)革命鏟除歐洲大陸最后的反動堡壘,才有可能真正實現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跨越?!耙炀榷韲?,就必須有俄國革命。如果革命在適當的時刻發(fā)生,如果它能把自己的一切力量集中起來以保證農村公社的自由發(fā)展,農村公社就會很快地變?yōu)槎韲鐣律囊蛩兀優(yōu)閮?yōu)于其他還處在資本主義制度奴役下的國家的因素?!盵3]
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是,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恩格斯在俄國社會發(fā)展問題上究竟持一種怎樣的態(tài)度?是否如某些學者所述,二人存在思想上的差異?誠然,在《論俄國的社會問題》以及為這篇文章所做的跋中,恩格斯批判了以特卡喬夫為代表的俄國民粹派竭力鼓吹的所謂“俄國更容易實現社會主義”的觀點,強調“較低的經濟發(fā)展階段解決只有高得多的發(fā)展階段才產生了的和才能產生的問題和沖突,這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的。每一種特定的經濟形態(tài)都應當解決它自己的、從它本身產生的問題;如果要去解決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濟形態(tài)的問題,那是十分荒謬的”[4]。恩格斯諷刺特卡喬夫之流還需要補習關于社會主義的基礎知識,重申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在實現社會主義變革中的決定性作用,似乎讓人感覺在這一問題上其與馬克思存在矛盾分歧。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二人均把俄國革命與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相連互補視作俄國農村公社走上新發(fā)展道路的必要條件。他們認為,俄國爆發(fā)革命后可以迅速“激活”西歐無產階級革命,取得革命勝利的西歐國家憑借其發(fā)達的物質技術條件,反過來又可以幫助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皩τ谶@個問題,目前唯一可能的答復是: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么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fā)展的起點”[5],這無疑是最具說服力的注腳。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馬克思的理論設想并無直接邏輯關聯
在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的20世紀,俄國、中國等國相繼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尚未充分歷經資本主義的洗禮而走上社會主義的成功,仿佛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設想。然而,不僅俄國十月革命,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道路同樣與這一理論設想沒有直接性的邏輯關聯,既談不上這一理論設想為中國革命和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也不存在所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對這一理論設想的證實。[6]
“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理論設想內含特定的邏輯框架。馬克思以寬廣的世界歷史視野,思考和研究東西方國家不同社會的發(fā)展道路問題。隨著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這一基本矛盾在早期資本主義發(fā)展中的激化,馬克思、恩格斯對西歐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率先勝利持樂觀態(tài)度,他們看到資本邏輯的擴張和原始積累激起東方被壓迫民族的反抗,出現與西方革命相互配合并形成世界性革命浪潮的歷史機遇,由此設計了“俄國革命-西方革命-世界革命-世界共產主義”的革命路徑。而“不通過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的理論設想也不過是上述革命路徑在俄國的策略展開和具體運用。
我們還要看到,馬克思的這一理論設想完全是針對當時俄國的特殊社會條件所作的特殊論斷。一方面,馬克思看到了東西方社會的巨大差異,看到了俄國農村公社處于獨一無二的歷史環(huán)境中;另一方面,馬克思又為這一設想設置了嚴格的前提條件,而后來的歷史發(fā)展軌跡與馬克思所設想的世界革命道路大相徑庭。19世紀末俄國沙皇專制的反動堡壘仍未攻破、農村公社面臨資本力量的侵蝕幾近崩潰瓦解、西歐無產階級革命浪潮階段性冷卻等一系列歷史事實,使得這一設想實質上已失去了它的本來涵義。1917年俄國爆發(fā)的十月革命,是在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世界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規(guī)律支配下,對列寧“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單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思想的勝利實踐,自然不能將其簡單歸結為是對馬克思理論設想的驗證。而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是立足中國自身國情基礎上的對馬克思主義的獨創(chuàng)性運用,其理論基礎在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形成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不同的邏輯框架、實踐條件決定了所謂對馬克思理論設想證實的命題根本無從談起。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并非先驗地存在于馬克思的理論設想中,它絕不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其恢弘著作中的天才創(chuàng)造。試圖通過尋找馬克思主義經典論據,生搬硬套某些個別論斷來闡釋和回答當代中國社會實踐的做法,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正確態(tài)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7],它是中國人民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90余年的長期探索,嘗遍千辛萬苦、付出沉重代價后的歷史抉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氣派,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與中國社會發(fā)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缺失的癥結及思想根源
忽視具體的歷史條件,將馬克思的理論設想與中國當代社會實踐簡單對接,進而論證中國道路“正統(tǒng)性”的做法,恰恰違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其癥結在于罔顧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和社會條件,幻想借靠經典作家的某一論述來獲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
長期以來,缺乏對經濟文化落后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認識是導致自信不足的首要思想根源。馬克思、恩格斯始終強調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高度發(fā)達的物質生產力大廈之上,并預測西歐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將首先走上社會主義道路,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社會主義觀的核心內容。但現實的社會主義與他們的設想之間存在巨大差異,特別是俄國和中國在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十分落后情況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事實,往往讓人感覺“先天不足”。帶有“先天不足”性的東方國家既要面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夾排擠的嚴峻挑戰(zhàn),又要面對盡快增強本國綜合實力、發(fā)展改善民生、鞏固政權合法性的巨大壓力。由于執(zhí)政黨普遍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現成經驗,一旦遭遇困難和挫折,人們對社會主義的悲觀、懷疑情緒極易彌漫擴散。
如何正確看待現實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之間的差異,科學闡釋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尤其是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依據,勇于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各類錯誤思潮亮劍,就成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必須直面的一個理論難題。在對這一理論難題的解答過程中,教條主義始終是困擾束縛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大敵,具體到馬克思上述理論設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關系,教條主義者往往不加分析就武斷地將理論論斷嫁接于現實實踐之中,力圖借靠經典作家文本中的個別論述賦予其“正統(tǒng)性”地位,這種自卑式的表達方式反而破壞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整體性,加劇了理論邏輯與現實實踐之間的摩擦錯位,增加了破解人們思想迷霧的難度。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chuàng)新的發(fā)展過程中,國內學界對當代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往往受制于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中的某些概念范疇的局部論爭,忽視對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的建構、闡述和運用,客觀上弱化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為方法論的認識工具作用。[8]由此,理論陷入脫離現實又無力解釋現實的怪圈,理論創(chuàng)新徘徊不前,難以承擔對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進行理論闡釋和現實指導的使命,影響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確立。
四、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
恩格斯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9]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應著重汲取這一理論設想在方法論意義上的養(yǎng)分。
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應辯證看待社會形態(tài)演變規(guī)律性與社會發(fā)展道路多樣性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承認普遍與特殊、一般與個別的辯證統(tǒng)一,是正確認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前提。人類社會有其自身固有的規(guī)律性,它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遞進演變的過程,而在具體發(fā)展道路的選擇上,由于資源稟賦、人口結構、階級狀況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各個國家必然會表現出各自的特殊性?!笆澜鐨v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fā)展階段在發(fā)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盵10]無論是社會五形態(tài)論抑或社會三形態(tài)論,它反映的只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和基本趨勢,并沒有固化各個國家和民族具體的發(fā)展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不僅體現了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與具體發(fā)展道路的統(tǒng)一,而且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形態(tài)理論的內容。
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應自覺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兩對范疇的辯證運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其運用要把握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按照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符合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fā)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的基本要求,把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通過較高的發(fā)展質量和較快的發(fā)展速度展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和吸引力。二是重視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能動性。社會發(fā)展從來不是單一的經濟因素起作用,而是社會有機體內多種因素形成合力共同發(fā)生作用的結果。在某些條件下,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所具有的反作用和相對獨立性,甚至可以決定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十月革命前夕,第二國際的考茨基等人把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解為庸俗的“經濟決定論”,他們以“俄國的社會生產力還遠未發(fā)展到能夠實現社會主義的高度”為借口反對俄國革命,為此列寧打破了這種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死守,提出“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我們?yōu)槭裁床荒苁紫扔酶锩氖侄稳〉眠_到這個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11]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勝利,證明了通過率先變革上層建筑、改造生產關系繼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的途徑,在一定條件下有其實現的可能性。當前,我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注重各項改革舉措的關聯性、系統(tǒng)性、協同性,注重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同樣是發(fā)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反作用的辯證法運用。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應理解社會發(fā)展前進性與曲折性的辯證統(tǒng)一。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資產階級滅亡和無產階級勝利“兩個不可避免”的重要論斷。當代資本主義在壟斷與競爭并存、國家與市場并存的雙重機制作用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表現出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更加隱秘深化、貧富差距的兩極分化現象持續(xù)加大、人與自然之間矛盾日趨激化等新的趨勢。2008年爆發(fā)的全球金融危機使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進一步激化,資本邏輯的自我局限和經濟全球化的弊端更加暴露無疑,西方國家諸多有識之士在“重新發(fā)現馬克思”熱中憂思資本主義的前途命運。與此形成鮮明對照,中國憑借改革開放30余年的現代化建設,在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改善、重大突發(fā)事件應對等方面交出了滿意答卷,有力回擊了一度甚囂塵上的“歷史終結論”,極大奠定了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
但“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tài),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fā)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12]。從國內看,經濟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仍存在傳統(tǒng)粗放式發(fā)展方式難以為繼、居民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公共服務滯后、核心價值觀缺失、權力腐敗嚴重等多重風險;從國際上看,資本主義雖然經歷嚴重危機但仍具有較強的自我矯正、自我修復能力,西方敵對勢力憑借自由、民主、人權等慣用伎倆,長期對我國實施分化、遏制戰(zhàn)略。馬克思“兩個不可避免”和“兩個絕不會”重要論斷提醒我們,必須在科學把握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巨大成就與存在問題的辯證統(tǒng)一中不斷增強道路認同和道路自信,才能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參考文獻
[1][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28-730,824,829-832.
[4][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2-313,664.
[5]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79.
[6] 趙家祥.對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問題的商榷意見[J].北京大學學報,1998(1):11.
[7] 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6(2).
[8] 本刊記者.談談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問題—訪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陳先達[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6):15.
[10][11] 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7,359.
[1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
[責任編輯:張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