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珊·朗格從“虛”“幻象”“虛幻空間”“生命”的視角詮釋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本質(zhì),揭示了藝術創(chuàng)作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其理論對景觀設計過程中引導設計者升華其頭腦中基本圖案的映射、在虛幻空間建構設計元素及表達設計作品的生命力等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藝術;幻象;虛擬空間;景觀設計
1 蘇珊·朗格的藝術“虛幻性”理論闡述
在20世紀眾多流派的美學思潮中,蘇珊·朗格獨樹一幟,構建了一個以藝術符號為基本認知模式的宏大心智哲學體系。其中蘇珊·朗格重點論述了藝術家怎樣以“虛”為基礎,引導出了作者創(chuàng)造不同凡響作品的思維過程。
1.1 關于“虛”、“幻象”含義的詮釋
蘇珊·朗格在談到繪畫創(chuàng)造時,提到繪畫是一種虛像,是可以被視覺感知的空間,即只能用眼睛感知到,而不能被手觸摸到。并以此為鋪墊,采取借用的方式給“虛”下了定義,即在自然界中與此相類似的虛幻事物,物理學家稱之為“虛空”。要借用“虛”去描述這種繪畫空間,[1]她認為,“一幅繪畫,便是位于虛空中的虛幻形象,這種繪畫空間與真實空間之間毫無關聯(lián),繪畫中的虛空是創(chuàng)造的,繪畫及繪畫中的空間幻象卻是全新的形象,因為它們是過去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沒有見到過的東西(包括它們的組成要素),它們完全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空間幻象”。[1]即“虛”的含義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出來的全新的空間。
有關“幻象”的解釋,蘇珊·朗格在談到建筑時說,“建筑是一種造型藝術,不管有意無意,它首先獲得的是一種幻象,一種轉(zhuǎn)化為視覺印象的純粹想象性或概念性的東西”。[1]她明確地指出,“建筑的幻象是通過一列直立的圈劃出超凡入圣的神秘范圍的奇妙拱石來建立的幻象,甚至通過一塊標志著中心的石頭——紀念碑便可建立”。[1]一個建筑造型念頭的產(chǎn)生,是建筑師通過“幻象”創(chuàng)造出各種虛幻的造型,其中蘊含的因素和形式構造出人能夠感覺而存在的實體,是一種形式,一種意象,是由藝術的媒介材料轉(zhuǎn)換生成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幻象”,能夠影響人們的感覺,喚起人們的視覺形象。
1.2 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中建構“虛幻空間”的解讀
沿著蘇珊·朗格的思路我們可以清晰地認識到藝術家在創(chuàng)作中的思維不能純粹靠觸覺、視覺等自由運動或自由抑制,也不能單純靠聲響的遠近或消失等現(xiàn)實的事物來觸發(fā),而是需要一種幻覺構造出純粹的視覺空間。在這里蘇珊·朗格再一次借用物理學家稱之為“虛幻空間”的東西——定義了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品構建思維形式。
蘇珊·朗格明確指出:“這種‘虛幻空間是各種造型藝術的基本幻象”。[2]對建筑設計的“虛幻空間”建構,她強調(diào)了兩個概念。第一是創(chuàng)造的空間。一個虛幻的實體,由對建筑的一個基本抽象所實現(xiàn)的造型藝術的基本幻象。第二是種族領地(ethnicdomain),正像精致是繪畫藝術的基本抽象、能動體積是雕塑藝術的基本抽象一樣,一個種族領地是建筑的基本抽象。[2]對于景觀環(huán)境設計來講,一個環(huán)境,從非地理的意義上講是一個創(chuàng)造物,一個被創(chuàng)造為可視、有形、可感的“種族領域”,可以認為是被設計者創(chuàng)造的一個可以看得見的實用的領域——一個虛幻世界的中心,被設計者描述出的虛幻的“場所”,一個作為地理表象的自身。
1.3 藝術佳作中“虛幻空間”與“生命”關聯(lián)的分析
流芳百世的藝術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只是將那些創(chuàng)造的基本幻象——空間表現(xiàn)的東西,轉(zhuǎn)移到作品中而進行的“臨摹自然”,更不是以標注方式詮釋普通人眼光的過程。而是用以一種全然可見、抽象出來的新形式,融入熱烈的情感和生命進程在新形式之中,并被詳細描繪成一件可見的作品。
正如蘇珊·朗格所述:“‘虛幻空間的創(chuàng)造對于所有造型藝術是普遍存在的形象,但這僅僅是符號形式存在其中的創(chuàng)造。表現(xiàn)力具有無限的層次,藝術上的完全成功應該是完整描繪一個概念,其效果應該源自作品完美的生命力”。[2]她又進一步解釋了空間與生命的關系,藝術中的生命正是一種形式的“生命”甚至是空間本身的生命。這一理念法國印象派畫家愛德華·華爾茲也重視,把生命賦予藝術品無疑是真正藝術家最為主要的任務。對于景觀設計來說,作為人類生命的副本——人類環(huán)境,也帶有機能形式的特征,它是一種補充的有機形式。所以,任何一個能夠創(chuàng)造種族世界幻象的建筑物,一個與人類生命特征相關聯(lián)的“場所”看上去都必然是有機的形式,像一個活的形式。[2]
2 藝術“虛幻性”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虛幻性”對于景觀設計者的創(chuàng)作也十分重要。它是設計者在創(chuàng)作藝術品時升華了腦中的真實映射,它是設計者制造的一個“第三世界”,是一個與現(xiàn)實世界類似,但卻又涵蓋了現(xiàn)實世界與內(nèi)心世界的虛幻的世界,并包含了設計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情感。
2.1 景觀設計之初“幻象”的產(chǎn)生
景觀設計者創(chuàng)作一件作品之初,從來不是在腦中便具有創(chuàng)造一件設計品的具象。設計者需要捕捉在生活中接觸、感受與其有著情感烙印的豐富多彩、高度凝縮的表象并綜合生活中無數(shù)單一表象然后進行取舍而形成的幻象。例如,在各個時代,不同民族的景觀中的基本組成形式——圓形、曲線、正方形、三角形等都是該設計作品的構成要素,這些是設計者攫取生活中點滴事物的表象,以此為想象的一個起點,激發(fā)其形式聯(lián)想,在不知不覺中引導設計者進行創(chuàng)作?!巴蝗婚g,一個新的效果顯現(xiàn)出來,一個新的創(chuàng)造——一個再現(xiàn),一個物體的幻象出現(xiàn)了”。[2]可以說這種幻象不是直接復制視覺印象,而是按照表現(xiàn)原則或生命形式,對印象本身進行塑造、規(guī)范、說明并使設計品超越了它原有的主題,一種新的藝術結構方法應運而生。
例如,憑借“杰出的節(jié)能系統(tǒng)和獨特的設計風格”榮獲2014年度Emporis摩天大樓獎的望京SOHO。[3]設計者是世界著名設計師“建筑女皇”扎哈·哈迪德。她捕捉到錦鯉和山峰的秀麗的表象,綜合了要設計建筑的周圍的城市景觀、陽光和風等無數(shù)單一表象,開啟了她的形式聯(lián)想,通過取舍而形成的幻象的前后、上下、左右、旋轉(zhuǎn)、厚薄、輕重等一系列空間位置的變化,以及材質(zhì)的對比,再經(jīng)過長期重構,一個遠離20世紀工業(yè)時代千篇一律、方方正正的積木式建筑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一個具有動態(tài)、美感、與當今社會相得益彰的建筑群躍入人們的眼簾。
2.2 景觀設計之中“虛幻空間”的創(chuàng)造
景觀設計是人類按照自己的形象創(chuàng)造出自己的天地的第一個表現(xiàn)形式。雖然說設計者的景觀是具體和個別的實體。但景觀為使觀察者能夠從實體作品中看到更為廣泛的形式及象征意義就需要創(chuàng)造與真實空間完全不同的、一個純粹的空間形象,或一個虛擬的空間。
創(chuàng)造“虛幻空間”采用的方法是抽象方法。運用一種正常的藝術手段使人們以一種反常和抽象的方式去觀看。通過刪除掉其中某些元素,將視覺經(jīng)驗中的另外某些元素抽象出來,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看到除了這種虛幻空間的表象之外,再也看不到別的東西。這與邏輯、數(shù)學或科學中常用的抽象方式是不同的。 [1]例如,被推薦為“2015中國建筑界年度十大作品”候選——虹橋花瓣樓。MVRDV建筑設計事務所的設計師最初設計起點也是傳統(tǒng)四方排狀建筑群,但其能夠在預先設定的建筑結構中,形成一種不易被人看透的“虛幻空間”。通過經(jīng)驗進行縮減、旋轉(zhuǎn)、后退、連通、開放等形式進行變形,抽象出某些元素特征得到更多的形式及象征意義的虛擬空間,在虛幻與實體的不同交換中,構建出更完美的形式,呈現(xiàn)出獨樹一幟的集辦公、步行街、廣場為一體的虹橋花瓣樓的總體規(guī)劃方案。[4]
2.3 景觀設計之核心“生命”貫穿始終
景觀設計者在啟動設計思維,始終要牢記一個宗旨:藝術即一種生命形式。正如蘇珊·朗格引用藝術家(下轉(zhuǎn)第頁)(上接第頁)麥克斯·雷勃曼的話,“藝術的形式即生命形式”。[2]因此,一個成功的景觀設計方案,既是一種生命形式,像一條聯(lián)結人類生命與藝術形式的紐帶,也是對人類情感與內(nèi)在生命的表達。通過這條紐帶,人的情感、生命形式和藝術之間血脈相連。[5]毫無疑問,把生命賦予景觀設計方案無疑是設計者最為重要的任務。
景觀設計者在規(guī)劃城市、人類生活和土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植被、水體等)時,如何體現(xiàn)“藝術生命形式”?第一,設計者不要把設計的作品當作某種東西,而是懷著激情把其當作看到的唯一的創(chuàng)造物,懷著無限的情感挖掘其本質(zhì)特征。第二,設計者要把設計的元素轉(zhuǎn)化為一個虛幻的空間,創(chuàng)造出藝術視角內(nèi)的基本幻象,設計者應帶著生命力將頭腦中最為強烈的對立幻象和完全沖突的具象轉(zhuǎn)化為真實的方案。第三,通過“活的形式”符號傳達生命的概念。通過景觀完成后所具有的情感和節(jié)奏,激動或冷漠,輕浮或畏懼等,創(chuàng)造出景觀中的生命意象。例如,日本園林大師枡野俊明設計的“今治國際旅館”。[6]枡野俊明設計一貫秉承的理念:“當開始立石和布置植物時,我完全沉浸在各種關系元素的對話之中。我尋求一顆石頭或一株樹木所具備的某種精神從而確定其合適的位置”。[7]因此在此設計中,他將自己的生命形式向建筑、植物和水流等諸要素進行投射,把自身生命形式結構化為具體的對象。溪水流動和階梯狀層疊場地建造多處瀑布是他注入設計中傳達生命的“活的形式”符號,是一種生命形式永不停息的動態(tài)象征。三棵松樹賦予景觀自然界生長、發(fā)展和死亡的規(guī)律;代表海中諸島的花崗石,猶如大海的白沙等景觀中的各種事物,使每個生命體都有了自己活動節(jié)奏,這些生命的元素都是在他頭腦中形成的基本幻象,在對立和沖突后轉(zhuǎn)化為方案,為觀察者呈現(xiàn)出富有神奇生命活力的景觀。
在景觀設計創(chuàng)作中借鑒蘇珊·朗格的虛幻性理論,應用其精髓,啟發(fā)創(chuàng)意思維,指導設計方案,營造出有意味的景觀,使我們的景觀設計不僅只是可供觀賞的方案,更是有一種符合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求、適合人們安居樂業(yè)、給人無限遐想、具有生命力、使人積極向上的藝術佳作。
參考文獻:
[1] 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28-31,112.
[2] 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86,112,93-94,117,82.
[3] 本報訊.望京SOHO獲最佳摩天大樓獎[N].北京日報,2015-10-3(4).
[4] 上海虹橋機場花瓣樓[EB/OL] . http://wd.tgnet.com/QuestionDetail/201510201178460772/1/,2016-02-18.
[5] 包玉姣.藝術:一種生命的形式[D].南京師范大學,2011:1.
[6] 詹姆斯·G·特魯洛夫.當代國外著名景觀設計師作品精選 枡野俊明 禪[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2: 22.
[7] 張云彬.心靈與自然的對話[J].農(nóng)業(yè)科技與信息:現(xiàn)代園林,2007:5.
[8] 董佳麗.藝術:人類情感符號的創(chuàng)造——蘇珊·朗格藝術符號美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6:1.
作者簡介:蔡子龍(1988—),男,河南鶴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景觀藝術設計方法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