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星云大師曾對我說:“我做碗面條給你吃,能讓你記住20年!佛光山這么大,就是我賣面條賣出來的。我不僅是個會念經(jīng)的和尚,還是個會做面條的和尚?!?/p>
有一次,我已經(jīng)吃得很飽了,為難地對星云大師說:“我不能再吃了,明天再說吧?!毙窃拼髱熜χf:“明天又是明天的因緣了?!睆哪且院?,我把吃飯當(dāng)作參禪,從不拒絕嘗試任何一種食物。
在西藏,我吃過干燥、生硬的糌粑;在四川,我吃過一整盤腥苦、刺鼻的魚腥草;在日本,我吃過又臭又咸又黏的納豆拌白飯;在南非的部落,我吃過面目猙獰的“蟲子巧克力”……每次出國,我都堅持只吃當(dāng)?shù)氐氖澄铮M谟邢薜臅r光中用味蕾和嗅覺去體悟世界各地的美食。
談到各國美食,我總喜歡把它和當(dāng)?shù)氐娜寺?lián)系起來,時間長了,頭腦中便形成了一幅由美食串聯(lián)而成的地球村味蕾圖:美國人開朗、天真,還不乏孩子氣的任性,所以他們的飲食雜亂且開放;法國人浪漫優(yōu)雅,一瓶白葡萄酒能喝四個鐘頭,任憑光陰、美食和心情在空氣中發(fā)酵;德國人具有實用精神,食物里混合著啤酒、香腸、土豆泥、面包圈的味道……
多年前的一個午后,在印度的靈修院里,我一邊吃著從鉛皮桶中盛出的咖喱燴四季豆,一邊欣賞著象征著智慧神的猴子和象征著農(nóng)神的牛在院子中徜徉嬉戲,輕嘆著萬物的相惜。不知不覺,其他的人都已吃不下去了,而我還要求再盛一份。
同樣是在印度,有一次我走得饑腸轆轆,便向路邊的商家打聽吃飯的地方。不知是否此時的我早已餓得虔誠卑微,老人家看我頗有眼緣,馬上拉開抽屜,捧出五顏六色、奇形怪狀的各種各樣叫不上名字的小食品給我。那一刻,善意和友好都濃縮在了食物里,超越了種族、宗教、國度,讓人倍覺寵溺、溫暖。
我穩(wěn)穩(wěn)地坐在干凈的餐桌旁,細(xì)細(xì)地品味每一種食材的身世、滋味。感謝它們帶著陽光雨露,帶著一生的故事,走向我,融入我,并最終與我同歸這個世界。
(摘自《人間有味是清歡》長江文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