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fā)展趨勢
皮而斯(Peirce)的“象似性”(iconicity)理論是對現代語言學奠基人索緒爾(Saussure)的流行了將近一世紀的“任意性”學說的巨大挑戰(zhàn)與補充,且這一理論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接受和認可。皮而斯于19世紀末就提出了符號三分法:象似符(icon)、標記符(symbol)、代碼符(index),首先使用了“icon”一詞并用“iconicity”來指符號的形式和意義之間的自然關系,即語言的象似性/理據性。他認為每種語言的語法借助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都有合乎邏輯的象似性。所謂象似性,是指語言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間即語言的形式與內容之間有一種必然的聯系,語言的形式實質上是人們對客觀現實世界的認知和體驗的結果即語言具有理據性(motivation)[1]。
隨著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認知語言學的逐步興起,作為其重要內容之一的象似性理論也廣泛被接受。在1946年,Householder統計發(fā)現語言中90%的詞是有理據性的,即90%的詞與其所指的事物之間存在著這種或那種形式的內在聯系。我國學者陸國強在1983年出版的《現代英語詞匯學》中論述了構詞的三個理據:擬聲理據、語義理據、邏輯理據;汪榕培在1983年出版的《實用英語詞匯學》中則從語音、構詞、詞源三個方面分析了構詞的理據;而張韻裴在1986年出版的《現代英語詞匯學概論》,中亦列出了三種構詞理據:語音、詞形和語義,對英語構詞理據作出了分析,證明英語單詞在形成過程中確實并非純屬任意所為。我國著名認知語言學家王寅從語音、詞形、結構方面闡釋了什么是語言的象似性,考察了英語在句法結構上體現出來的距離象似性、數量象似性、順序象似性、標記象似性,同時運用大量的實例,得出有較強說服力的結論,具有現實性指導意義。[2]在此,張喆認為:“他(王寅)所論述的部分象似性現象對于我們進行英漢對比、英語的教與學特別是對于記憶單詞,掌握句法結構規(guī)律,提高英語表達能力有重要參考意義?!盵3]
二、詞匯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詞匯,作為語言學習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決定著語言水平的高低,沒有一定數量的詞匯,就無法進行無障溝通交流。正如英語語言學家Wilkins(1978)所言:“不懂得語法,人們還是可以傳遞少量的信息,但是缺乏詞匯,人們什么都不能表達?!盵4]
事實上,長期以來,英語教師不辭辛勞地灌輸詞匯的發(fā)音、意義及用法,英語學習者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學習效果卻不盡如人意。有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認為他們在閱讀、聽力及寫作中所出問題均受詞匯影響,因此,英語詞匯學習的質量和數量依然是制約我國英語學習者各項英語技能發(fā)展提高的瓶頸。
教育部在2007年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也明確指出,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這是我國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經過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與實踐應當選擇達到的標準,其中重點強調所推薦掌握的詞匯量應達到約4795個單詞和700個詞組(含中學應掌握的詞匯),其中約2000個單詞為積極詞匯。[5]
三、研究的具體內容及步驟
為了改變學生詞匯學習動力不足、方法機械、效率低下的現狀,本文提出語言象似性理論,結合象似性的基本原則及特點,以教學大綱為前提,剖析詞匯并歸類,幫助、引導學生利用課內課外時間不斷擴大詞匯量。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1)以現用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1~2冊為研究語料,深入學習象似性及其系列理論,廣泛閱讀有關結構象似性及詞序象似性等的高水平文章,參考《朗文常用英文詞根詞典》新東方《英語詞綴詞典》及《英語詞根詞典》等書目,為本項目的順利開展儲備充足的語言材料及理論知識。
(2)依照結構象似性特點,分別從前綴、詞根、后綴三方面、以字母為順序進行提取、統計并逐個查閱例舉其語義及語法功能;研究詞序象似性的不同類別及其內在規(guī)律并總結。在此基礎上,召集班級學生參與其中,申請微信群,對其進行相應的培訓并指導,使其感悟到象似性的優(yōu)越性,兩兩一組,利用業(yè)余時間分別完成2~3個詞綴的剖析與整理,其余部分由項目組成員負責。
(3)核對修改并完善學生反饋的材料,以字母排列為順序的詞匯進行分析歸類整理,探析其構成特點,挖掘其內在規(guī)律,編輯并打印成冊,與學生共享勞動成果,欲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之效。
四、象似性理論指導的重要意義
象似性的提出給語言學習帶來了一場革命,為大學英語詞匯學習注入了新的活力、打開了新的思路,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教師的關注與青睞。
首先,詞匯象似性的引入扭轉了學生詞匯學習中動力不足、方法機械、效率低下的尷尬局面,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傳統詞匯學習中死記硬背的弊端,能夠輔助提高學生的意識程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培養(yǎng)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與創(chuàng)新思維。
其次,象似性原則的運用,也為我們進一步擴充詞匯推開了另一扇門,提供了新的便捷途徑,便于學習者找到詞匯體系的規(guī)律性,進行心理識別,具有認知上的有效性,使其能夠對所學詞匯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更快更牢固地記憶生詞、擴大詞匯量、對詞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詞匯學習的效率,便于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中習得詞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象似性作為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理論,體現了人類認知和語言有著緊密的聯系,為更好地從意義這一層面學習和掌握語言知識,并通過現象看語言本質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方法,對提高學習者的英語應用及表達能力有重要參考價值,有助于培養(yǎng)實用型外語人才。
由此可見,對于象似性在詞匯方面的研究不僅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更重要的是,它對語言學習者的學習與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與啟發(fā)。
參考文獻:
[1]Ungerer, F&H.J. &H .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251.
[2]關永平.英語的象似性及其語言認知意義[M].2001(4):3.
[3]陳宇蘭.論象似性及其在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5):153.
[4]Wilkins D A.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5]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
作者簡介:
王亞軍,女,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大學英語語言與文化研究。
項目資助: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6JK1354)
(作者單位:西安工業(yè)大學外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