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 萍
戲曲演出是一門綜合藝術,它由文本、導演、表演、音樂、舞美、服裝、化妝、燈光、音響、道具等不同藝術門類共同參與完成。其中,戲曲服裝以其夸張的造型、鮮艷的色彩、特定的文案,使戲曲人物個性突出,身份明了,美輪美奐,即提升了演員的表演又美化了舞臺環(huán)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戲曲服裝在整個戲曲藝術中的重要作用,它是推動戲曲舞臺演出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
傳統(tǒng)戲曲服裝,是古代服飾的美化和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它以明代服裝為主,雜糅了上自唐代、下至清朝的各朝代服飾式樣。明朝服裝是戲曲服裝的基礎,但不等于就是戲曲服裝,戲曲服裝更為夸張、優(yōu)美。這是因為當時的戲曲藝術是以高臺表演為主,在這種舞臺上,為了讓遠處的觀眾能夠更清楚地看到演員的表演,前輩藝術家們找到了最有效的方法----夸張。他們以加長服裝的袖子,增厚鞋底來延長肢體,用臉譜創(chuàng)造來突出五官,對角色進行評判。在服裝色彩上進行強烈的對比,用夸張的手法把圖案裝飾化,以適應虛擬的戲曲表演,使觀眾一目了然。
戲劇服裝的款式設計和著裝規(guī)律,主要是依據(jù)人物的角色來分類的,這就確定了戲劇服裝不論是創(chuàng)作還是使用,都必須區(qū)分朝代、區(qū)分角色,以劇情和角色所演繹內容來劃分。應該說在戲劇的發(fā)展歷程中,對人物的朝代、地域、社會地位、生活條件等都有大致的規(guī)定。什么時代、什么樣的人物其穿戴都有講究。不能混穿,這都是規(guī)律。特別是在傳統(tǒng)戲中這種規(guī)律性就顯得更為突出,生、旦、凈、末、丑,文臣、武將等各種角色的穿戴都有特定的程式和規(guī)矩。戲曲服裝經過長期的創(chuàng)造、改進和優(yōu)選,逐漸形成了一個相對固定模式,其特點就是程式化,上至皇帝,下至奴婢仆役,囚徒乞丐,各色人等,都有與角色、身份、地位乃至性格相配的專門服飾套式。這種戲裝套式系列,準確地交代了人物所處的不同環(huán)境與身份變化。如《女駙馬》中的馮素珍在閨房中穿繡花古裝衣裙,中狀元著官裝,尾聲穿蟒袍。
傳統(tǒng)戲曲服裝中的“蟒 ”,是帝王將相的官服,圓領大襟,上繡云龍等花紋,下擺及袖口繡海水的象征性紋飾,皇帝穿黃色團龍蟒,將相穿其他顏色的獨龍蟒。還有“女蟒 ”,是后妃、誥命一品夫人、女將的朝服,上繡丹鳳朝陽或鳳凰牡丹等圖案。歷史上元、清兩代帝王,對龍的壟斷,不像宋、明那樣嚴。元代把“真龍”的形象定為五爪二角,其他興云布雨的龍和“混江龍”、“入云龍”之類只能是四爪或三爪的稱為蟒。與五爪的龍加以區(qū)別外,還嚴禁臣民穿蟒衣。蟒袍就成了帝王將相等高貴身份的人物通用禮服,在舞臺使用中都有表示其身份的特定裝飾圖案和象征意義。服飾藝術的形式和內容,從側面表現(xiàn)了統(tǒng)治階級人性的異化,為了給觀眾更多的美感享受,戲曲服裝多綴美麗飾物,如珠花、絨球、絲絳、雉尾等,使自然美加上服裝的裝飾美,以此來表現(xiàn)人物個性特點,為人物造型服務,為演員表演增添看點。
戲曲演出中,演員常常要借助服裝來表達情感或樹立形象,所以戲曲演員要有手上的水袖功和腿上(靴子)功。水袖功的動作姿態(tài)多達數(shù)百種,基本動作有勾、挑、撐、沖、撥、揚、撣、甩、打、抖等,演員利用水袖做出豐富的程式化舞蹈動作,時而行云流水,時而花團錦簇,時而波濤漣漪;有的形似車輪,有的形狀托塔;有單擺轉盤袖,有正側重疊轉盤袖,有直沖展翅分卷袖等等,這不只是肢體動作的夸張與延展,更是角色內心世界的外化與情緒的抒發(fā),它夸張地表達出人物的激動、悲憤、痛苦等思想情感和心里活動;演員借助高底靴增加身高,撐起寬大的蟒和靠,樹立起高大的藝術形象,穿上底厚大約有二寸到四寸靴子,行走本就不易,更何況要做到走如龍、跑如風、站如虎、輕如蝶、美如鳳,要做到這些,全在于演員的腿上(靴子)功夫,從臺步,到一招一式,一戳一站,無不與腿上的靴子息息相關。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戲曲服裝從造型、色彩、紋案到著裝規(guī)律,以及由它演化出的戲曲功夫,已與角色融為一體,并和演員共同創(chuàng)造人物敘述故事,因此可以這么說——戲曲服裝是演出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