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波
【摘 要】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獲取知識,并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地理學科是一門應用型學科,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地理問題值得探討。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有利于學生特長的發(fā)揮,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高中地理教學;滲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旨在建立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充分挖掘學生自身潛能,形成學生的個性化品質的學習方式。而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式,它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使學生在了解知識發(fā)生和形成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去關心現實,了解社會,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同時在學習過程中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發(fā)展。
一、在案例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設計了很多案例,如:環(huán)地中海地區(qū)的農業(yè)變遷、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yè)、東南亞水稻種植業(yè)等,說明地理案例教學已經成為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一種新的模式。
地理案例教學是指在教師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需要,組織學生對案例進行學習研究,提出各種問題,找出解決方案,從而提高學生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課前必須仔細閱讀教師指定的案例材料,進行認真分析和思考,做出自己的決策和選擇,并得出有意義有價值的結論。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和案例教學中學生學習過程環(huán)節(jié)大致相同,對比如下:
設置背景——資料獲取——分組討論——分析評價——總結收獲,是研究性學習的過程。布置任務——閱讀案例——教學引導——回答問題——總結收獲,是案例教學中學生學習的過程。這為在案例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
在案例教學中,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的作用是組織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討論。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同樣只是一個組織者,引導學生參與合作。因此在學生的學習方式上,案例教學和研究性學習完全可以相互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京九鐵路的區(qū)位選擇》的案例教學中,可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教學分成以下幾個流程:
準備階段:教師展示有關京九鐵路的背景知識,學生分組,對各組提出學習目標。
1.資料獲取
每個小組的學生在相關地圖中找出鐵路經過地區(qū)的地形區(qū)、跨過的大河、經過的糧棉產區(qū)、旅游景點等相關的背景材料、并進行陳述。
2.分組討論
要求學生對已經收集到的相關材料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總結京九鐵路的路線選擇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約,討論影響京九鐵路區(qū)位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分析不同階段影響京九鐵路區(qū)位決定因素的變化。
3.分析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結論進行評價,幫助學生將認識轉化成地理原理。
4.應用探究
將知識延伸到實際生活。根據上述案例的學習,對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問題:大石橋市和沈陽市之間的交通聯(lián)系已有國道202線和沈大高速公路,而區(qū)間中有幾條鐵路勾通?根據社會經濟發(fā)展情況,在大石橋市和沈陽市之間,是否有必要再修鐵路?并對其可行性進行分析。
在教學實踐中,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進行分析,特別是以鄉(xiāng)土地理素材為基礎,改編成案例,并引入教學流程之中,學生通過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對地理知識形成直接經驗,最后再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疏理,形成比較系統(tǒng)的地理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能力。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地理課堂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陣地,是培養(yǎng)學生地理能力的重要渠道,學生在課堂上已習慣依賴于教師來獲得知識,因此讓學生擺脫傳統(tǒng)的學習習慣,不失時機的將研究性學習中的探究精神和方法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對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教師的教學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根據教材設置情景、提出問題、使學生自主探究、總結交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如:在商業(yè)網點的組織形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出以下問題:學校周圍的商店屬于什么形式的商業(yè)網點?在大石橋市內,哪個區(qū)域可以被稱為商業(yè)中心?它們分別具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什么可以這樣分類?學校周圍的地攤是什么形式的商業(yè)網點?學校有沒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商業(yè)中心?學校周邊的各種商業(yè)網點的性能設置以什么為主?是否合理?根據商業(yè)網點的布局原則,哪些商店布局不合理?如果你是城市規(guī)劃員,你打算如何設計?
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營造良好的教學情景,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學習討論的氛圍,教師置身于學生之中,耐心傾聽學生的獨立見解,捕捉學生的思維亮點,欣賞學生的獨特想法,引導學生探索和選擇新途徑去處理問題。通過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得出結論。教師做到引而不發(fā),強而不迫,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在合作探究活動中滲透研究性學習
合作學習要求學生在各自的小組中互幫互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且以小組表現來進行評價的一種學習模式。與一般的學習不同點在于,這種學習模式強調的是“合作”在共同探究達到學習目標的過程中,個人和其它組員的學習追求是一致的,學生在一起互相交流,共同探究,發(fā)揮各自的特點,取長補短,使學習成果最大化。
地理教材的每一小節(jié)后面都設計了相應的學生活動內容,這些活動內容不僅與課堂知識相關聯(lián),而且又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習慣,養(yǎng)成合作意識,將研究性學習貫穿于合作探究活動中。
如:在《人與地域環(huán)境的主要聯(lián)系方式》一章的教學結束后,可以利用教材后設置的活動題,開展一次活動課。
(1)課前準備:提出學習要求,觀察你最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如大石橋市二高中)記錄下附近所有的道路名稱、交通設施、商業(yè)網點、公共設施、畫一幅區(qū)域平面圖,全面了解學校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狀態(tài)。
(2)將學生分組,分別選擇相關的內容作為重點進行分組探討:
①大石橋市二高中所處的地域存在哪些交通問題,影響學生的出行安全?
②對大石橋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商業(yè)中心(如真實惠超市)的布局合理性和區(qū)位特點進行評價。
③對大石橋市二高中附近分布的網吧布局進行調查,討論其分布對學生學習的影響進行評價。
④大石橋市二高中所處的周邊環(huán)境衛(wèi)生狀態(tài)調查分析。
(3)在第二節(jié)課中按小組陳述論據,表明觀點,對不合理的地方提出改進措施。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對研究性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進行指導。
(4)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
(5)要求各小組將討論內容成文,向學校提出合理化建議。
在高中地理教學實踐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法時,一定要遵循“互動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不唯一性原則”,盡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聯(lián)系實際的內容,設計合理的教學背景和良好的教學情景,徹底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師生共同參與、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接觸實際、接觸社會中,開闊視野,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結束語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在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讓地理教學回歸到生活中,把研究性學習滲透到高中地理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