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國玲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難點,這些難點成為學生學習的絆腳石。那么怎么突破這些難點呢?本文分析了一種有效的方法:引橋法。我們知道,學生通過親身經(jīng)歷探索研究獲取的答案,不但印象深刻,而且還享受成功的喜悅。而引橋法則是教師在學生已達到的思維高度和需要達到的思維高度之間搭起一座橋,即在已掌握知識和問題答案之間搭起一座橋,讓學生的思維順橋而上,一步步靠近最終目標。教師僅僅起到搭橋的作用,最終問題的解決是學生努力得到的。這可以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性。
一、設置若干小問題搭引橋,突破教學難點
對于跨度大的問題,學生想象不出來,教師可設置若干層次漸進的小問題,學生將這些小問題逐漸解決,這個大問題也就自然解決了,難點也就突破了。
例:一列火車總質量m=500t,機車發(fā)動機額定功率P=6×105 W,在軌道上行駛時,軌道對火車的阻力Ff是車重的0.01倍,g取10m/s2,火車經(jīng)過104秒達到最大速度,若火車從靜止開始,保持a=0.5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運動,求火車達到最大速度前進的距離。
本題跨度很大,是學生學習完機車啟動之后的練習。對于本題,學生已經(jīng)有了以下基礎:火車的啟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勻加速運動,第二個階段是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最終以最大速度勻速運動。從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開始,引橋問題設置如下。
問題1:求火車行駛的最大速度。
問題2:求勻加速運動時,機車發(fā)動機的牽引力。
問題3:求勻加速過程的最大速度、時間和距離。
問題4:求變加速過程所用的時間和牽引力的功。
問題5:求變加速階段火車前進的距離和全過程總距離。
以上問題循序漸進,跨度設置很小,學生很容易逐個解決,這樣沿著問題橋梁到達終點,難點自然突破。
二、利用實驗搭引橋來突破難點
物理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都是從實驗中得到的。物理教學過程中,直觀形象的課堂實驗能夠促進學生對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的理解,同時它還能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濃厚興趣,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它是突破物理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合理地利用實驗搭引橋,可使學生對物理知識銘刻在心。
例:理解靜摩擦力的方向。
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這一點是教學難點。難點產(chǎn)生的原因,一是學生對運動趨勢感覺很抽象,二是“相對”這一關鍵詞對學生來說理解模糊。針對這兩個難點,我們可以用毛刷兩次搭引橋來突破。教師演示:用力向前推毛刷,刷毛彎曲。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提出問題,引橋沿著問題前進。
問題1:毛刷有沒有運動趨勢?若有,方向向哪里?
問題2:毛刷有沒有受到摩擦力?哪種摩擦力?
問題3:摩擦力的方向向哪里?與運動趨勢的方向什么關系?
問題設置前后銜接緊密,學生針對現(xiàn)象,很容易解決此問題。但剛才是在一個靜止的桌面上進行實驗,“相對”這個詞學生理解還不夠透徹,接著第二次搭引橋。教師演示:一前進的木板上,向后推毛刷,毛刷與木板相對靜止,刷毛彎曲。引橋問題設置如下。
問題1:毛刷相對于板凳的運動趨勢方向向哪?受的靜摩擦力的方向向哪?
問題2: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什么關系?
問題3:靜摩擦力的方向與運動方向什么關系?靜摩擦力是否一定產(chǎn)生在靜止的物體之間?
通過以上兩次實驗,學生輕松深入地理解靜摩擦力的方向,這一難點自然突破,同時對靜摩擦力的產(chǎn)生也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三、運用形象類比法搭引橋來突破難點
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由于學生對物理概念所反映的物理情景沒有感性認識,僅憑教師語言的描述難以想象,這樣學生的理解沒有情景作為依托,就形成了教學難點。若教師將具有相似性的學生熟悉的物理情景搬過來做一個形象類比,學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出來。
例:電場和重力場的類比。
電場雖然存在于我們周圍的空間中,但看不見,摸不著。關于電場的力的特性和能的特性學生更是缺少感知,難以想象,這樣關于電場的基本概念和規(guī)律就難以理解,形成了教學難點。但如果把電場和學生熟悉的重力場作一類比,找出相似點,那么就在新舊知識之間搭起一座橋,使抽象陌生的電場變得具體形象。現(xiàn)類比如下。
電場和重力場一樣,都是客觀存在的物質,都看不見摸不著;電荷在電場中受到電場力,物體在重力場中受到重力,電場力類比于重力;電場力做功和重力做功都與路徑無關,與初末位置有關;電場力的功是電勢能變化的量度,重力的功是重力勢能變化的量度;電勢能和重力勢能都具有相對性;電勢差類比于高度差;電勢類比于高度;等勢面類比于等高線。
這樣經(jīng)過類比之后,電場就形象地出現(xiàn)在學生腦海中,正電荷形成的電場像一座高山,山的最頂端就是正電荷;負電荷形成的電場像盆地海溝,負電荷在最低處。
總之,引橋法將物理知識化難為易,加深學生的理解,使學生輕松地學好物理,獲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