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丹怡 常 宏 鄧少潔 蔣紹艷(深圳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 深圳518028)
?
小兒常用藥不良反應調查及用藥指導的干預價值研究
樊丹怡常宏鄧少潔蔣紹艷(深圳市婦幼保健院藥劑科深圳518028)
摘要:目的:研究小兒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ADR)情況,為指導臨床用藥尋找有效的干預途徑。方法:收集我院兒科2014年2月~2015年10月出現(xiàn)ADR的220例患兒為研究對象,通過收集整理性別、年齡、用藥種類、用藥方法等臨床資料并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尋找小兒ADR發(fā)生的內在特點。結果:ADR患兒中男性、≤6歲的比重較女性、>6歲高,差異顯著(P<0.05);抗菌類藥物引起ADR比重為52.0%高于其他類藥物,差異顯著(P<0.05);靜脈滴注給藥方式引起ADR比重為59.55%高于口服、外用、肌注等給藥方式,差異顯著(P<0.05);ADR主要集中在皮膚組織、消化道腸胃系統(tǒng)。結論:應重點加強低齡患兒的用藥監(jiān)管和規(guī)范抗菌藥物的使用,多采用口服等給藥方式,并做好ADR常見病發(fā)部位的觀察和預防工作。
關鍵詞:患兒ADR分析用藥指導
隨著臨床醫(yī)藥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各種新藥被研制出來并投入臨床,但新藥的使用存在一定的ADR風險[1]。兒科作為具有顯著生理學特點的醫(yī)學分科,患兒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各臟器、酶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等發(fā)育欠充分,導致兒科中ADR發(fā)生率尤為明顯,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強兒科用藥規(guī)范應引起重視[2]。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10月收集兒科220例ADR患兒病歷,通過臨床資料收集和統(tǒng)計學處理,深入探討兒科ADR的一般特征。
1.1研究準備:將收集的220例患兒病歷從1到220編號,每位患兒均保留完整的臨床資料,通過EXCEL表格將患兒的性別、年齡、給藥途徑、藥品種類、用藥方法等分類統(tǒng)計。
1.2研究分組:本次研究通過收集的資料進行如下分組:①性別分組(男/女);②年齡分組。納入患兒年齡為3個月~11歲,取中位數(shù)分為≤6歲組和>6歲組;③用藥種類分組(抗菌類、鎮(zhèn)痛類、激素類、中樞神經類、中草藥等);④給藥途徑分組(靜脈推注、口服、肌肉注射、外用);⑤ADR表現(xiàn)部位分組(皮膚組織、消化道、肝膽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
1.3統(tǒng)計學方法:選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以P<0.05為有顯著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1ADR性別分布:220例患兒中男性占58.18%(128/220),女性占41.82%(92/220)。ADR患兒中男性比重較女性高,差異顯著(X2=11.782,P<0.05)。
2.2ADR年齡分布:ADR患兒中≤6歲組占59.55%(131/220),>6歲組占40.45%(89/220),ADR患兒中≤6歲者比重較>6歲者高,差異顯著(X2=16.730,P<0.05)。
2.3ADR用藥種類分布:見表1,ADR患兒所用藥物種類較多,其中抗菌藥物比重較其他藥物明顯較高,差異顯著(P<0.05)。
表1 ADR患兒用藥種類比重分布
2.4給藥途徑分布:給藥途徑主要分為靜脈滴注給藥59.55% (131/220)、口服18.65%(41/220)、肌肉注射12.7%(28/220)、局部外用9.1%(20/220)。ADR患兒中采用靜脈滴注輸液給藥方式的比重較其他給藥途徑高,差異顯著(P<0.05)。
2.5ADR表現(xiàn)部位分布:見表2,ADR主要發(fā)生在皮膚組織、消化道腸胃系統(tǒng),ADR發(fā)生比重較其他部位高,差異顯著(P<0.05)。
表2 ADR發(fā)生部位分布
ADR是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xiàn)的與用藥目無關的有害藥動力反應,臨床根據(jù)藥副反應表現(xiàn)主要將ADR分為以下幾類:①副作用。療效和副作用幾乎是任何藥物并存的藥理特性[3];②毒性反應。毒性反應是指藥物引起機體相對較為嚴重的功能紊亂,甚至導致器官組織病理變化的嚴重不良反應,一般來說毒性反應大多是由用藥劑量過多或長時間服用引起[4];③過敏反應。過敏反應是指有特異體質患者對藥物產生生理排斥的藥理作用反應,此類群體較少,臨床較為少見;④特異質反應。特異質反應在臨床極為少見,是指應用某類藥后產生與藥理作用毫不相關的反應,此類患者大多存在先天性功能缺陷;⑤致畸作用,主要是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服藥后對胚胎或胎兒產生的不良反應,導致患兒出生畸形或先天缺陷,新生兒出生后大劑量、高強度用藥等也存在致畸的可能。上述ADR種類在兒科臨床診療中均有體現(xiàn),考慮到患兒生理發(fā)育特征,加強兒科臨床用藥規(guī)范顯得尤為重要。
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資料分析,發(fā)現(xiàn)ADR患兒中男性比重明顯高于女性,年齡越小,ADR發(fā)生率越高,我院分析認為小兒男性來院治療的基數(shù)較大,加上男性小兒活潑好動是ADR男性比重較大的主要因素,隨著年齡增加,小兒生長發(fā)育特別是機體免疫功能提高,ADR發(fā)生率逐漸下降。目前兒科臨床治療尤其是在基層醫(yī)療機構大多采用靜脈給藥,雖然見效快、給藥方便,但注射操作和注射液內的內毒素、pH值、微粒存在ADR的誘發(fā)風險[5]。ADR患兒用藥明細是本次研究的重點,我們發(fā)現(xiàn)兒科用藥種類主要包括抗菌類、清熱鎮(zhèn)痛類、激素類、中樞神經類等6類藥物,抗菌藥物引起ADR的比重高達52.0%,明顯高于其他藥物,這和朱愛華[6]的研究相符。分析原因主要是:①小兒易受病毒細菌感染,感染性疾病發(fā)生率較高,因此臨床抗菌藥物使用量較大;②抗菌藥物使用不合理,許多醫(yī)師還堅持可以用抗生素就一定用抗生素的臨床思路,甚至不明確多種抗菌藥物聯(lián)用的ADR機制即給予二聯(lián)、三聯(lián)等多聯(lián)用藥,這種濫用、不合理用藥是引起ADR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們也發(fā)現(xiàn)ADR病發(fā)部位較多,主要集中在皮膚組織和消化道腸胃系統(tǒng),少部分患者也會出現(xiàn)肝膽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等ADR表現(xiàn)。
根據(jù)上述兒科ADR特征,臨床用藥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對低齡患兒更應該謹慎給藥,評估患兒藥物耐受度和安全性,可考慮個性化給藥方案,盡量降低ADR風險;②重點規(guī)范抗菌類藥物的使用,劑量和方法應嚴格根據(jù)患兒的實際情況決定,做到“能不使用抗菌藥物就不使用抗菌藥物”,盡量減少多聯(lián)給藥;③在確保藥物療效的前提下,盡量不采用靜脈滴注的給藥方式,可用口服藥物等代替;④當患兒出現(xiàn)皮膚組織、消化道腸胃系統(tǒng)等ADR癥狀時,應根據(jù)需要調整用藥方案。
參考文獻
[1]趙衛(wèi)芳.兒科臨床中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3,23(4):1987-1988.
[2]張衛(wèi)紅,陳琴,王芳,等.武漢市兒童醫(yī)院輸液藥品不良反應303例分析[J].醫(yī)藥導報,2014,33(4):530-533.
[3]張淑霞.268例藥品不良反應綜合分析[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5,31(8):1093-1094,1095.
[4]羅雪香,何劍琴,郭佳華,等.2012-2013年150例藥品不良反應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5,24(5):681-682,683.
[5]朱美紅,焦惠惠,楊燕,等.醫(yī)院門診兒科處方調查與用藥分析[J].中國藥業(yè),2013,22(24):56-58.
[6]朱愛華.我院兒科門診抗菌藥物使用分析[J].安徽醫(yī)藥,2013,17(3):520-521.
中圖分類號:R98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351(2016)06-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