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杰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之中白晝時間最長、黑夜時間最短的一天。因此,古人說:“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民間俗語也說:“夏至?xí)r節(jié)天最長,南坡北洼農(nóng)夫忙?!弊鳛橐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夏至?xí)r節(jié),人們除了順應(yīng)節(jié)候安排農(nóng)事活動之外,也有一些特定的習(xí)俗。
夏至節(jié)候
在古人的觀念中,夏天是萬物長大的季節(jié),“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夏至這一時間節(jié)點的確立,源于古人對日影的觀測:在平地上豎一根竿子,在竿子長度和置放地點不變的情況下,每天中午觀察,人們會發(fā)現(xiàn),一年之中,竿影(日影)的長度每天都在變化;其中,夏季的一天竿影最短,冬季的一天竿影最長,古人稱這兩天為“日至”。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關(guān)于“日至”的記錄。
發(fā)展到后來,古人用圭表測日影。圭是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表是直立于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用圭表測日影,人們發(fā)現(xiàn):暑天日影短而日在南,寒天日影長而日在北?!叭漳?,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日影最短者為“日南至”,又稱“夏至”;日影最長者為“日北至”,也稱“冬至”。至遲在公元前7世紀,古人就已經(jīng)確定了“二分二至”的時間節(jié)點。
據(jù)《逸周書·時訓(xùn)解》記載,夏至有三候:“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鳴;又五日,半夏生?!痹诠湃丝磥?,五月是陽氣盛、陰氣生的月份。鹿為陽獸,居于山林,感陰而鹿角脫落。蜩即蟬,陰生始鳴,因此二候為“蜩始鳴”?!对姟め亠L(fēng)·七月》中就有“五月鳴蜩”的詩句。半夏,因生在夏季之半而得名,陽盛始生,因此三候則為“半夏生”。
唐人元稹《詠廿四氣詩·夏至五月中》詩中描述:“處處聞蟬響,須知五月中。龍潛淥水坑,火助太陽宮。過雨頻飛電,行云屢?guī)Ш?。蕤賓移去后,二氣各西東?!痹姷拇笠馐牵合闹?xí)r節(jié),天氣炎熱,蟬鳴聲聲,水滿坑池,偶有雷電陣雨,伴有行云彩虹;五月一過,陰陽二氣此消彼長。古人以音律與月令相配,謂之“律應(yīng)”。蕤賓是古樂十二律之第七律,位于午,在五月,故以蕤賓代指五月。
夏至習(xí)俗
夏至祭祀
古人又以夏至為節(jié)日,稱之為“夏節(jié)”“夏至節(jié)”,自古而今就有一些特定的習(xí)俗。
先秦時,天子夏至日要祭祀“地祇物魅”。地祇即地神,包括土地、社稷、山岳、河海等諸神;物魅,物之老而為精怪者。人們祭祀地神和物魅,是為了祛除國家和民眾的災(zāi)荒和瘟疫。
西漢時,視夏至為禁忌日,人們用五色桃木印裝飾門戶,以止惡氣侵入。東漢時,夏至又是四時祭祀夏季的祭祖日。據(jù)東漢崔寔《四民月令》記載:“夏至之日,要到祖廟獻祭麥、魚;第二天,還要到祖先的墓地祭祀?!?/p>
宋代夏至日,百官要放假三天。
明清時期,皇帝夏至日這天要在地壇舉行盛大的祭地儀式。
后世民間延續(xù)了夏至日祭祖的傳統(tǒng)。在浙江,特別是在紹興地區(qū),人們不分貧富,夏至日皆祭其祖,俗稱“做夏至”,除常規(guī)供品外,特加一盤蒲絲餅。紹興地區(qū)龍舟競渡因氣候原因,明清以來多不在端午節(jié),而在夏至,此風(fēng)俗至今尚存。在江西,家家戶戶在夏至日這天要做麥糊燒祭祖。麥糊燒是一種家常點心,它以面粉為主料,配以雞蛋、蔥花、葫蘆、南瓜等輔料,在鍋里平攤煎制而成。祭過祖先,人們才能食用。
夏至也是傳統(tǒng)農(nóng)事活動的重要節(jié)點?!端拿裨铝睢分兄v,夏至前后可種黍、禾及牡麻。牡麻,又稱“枲麻”,是大麻的雄株。據(jù)沈括《夢溪筆談·藥議》記載:“有實為苴麻;無實為枲(麻),又曰牡麻。”
事實上,各地農(nóng)事活動的內(nèi)容并不一樣。在浙江,夏至日插秧,謂之“開秧阡”。農(nóng)家重視夏至后的“三時”:夏至后三日為頭時,再過五日為中時,最后七日為末時,凡十五日。“三時”之中,頭時插秧為上,末時為下。
夏至日,人們也占驗天氣和農(nóng)事。明人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占候》記錄了江南地區(qū)的占候經(jīng)驗:“夏至日雨落,謂淋時雨,主久雨,其年必豐。夏至有云三伏熱。如吹西南風(fēng),急吹急沒,慢吹慢沒。”在北方的天津,以夏至日東風(fēng)為水征,諺語說:“夏至東風(fēng)搖,麥子水里撈?!痹谏綎|的北部,夏至如果在農(nóng)歷五月初,主雨水調(diào),諺云:“夏至端午前,坐了種田年?!比舳宋缛辗晗闹粒髅装嘿F。
除此之外,民眾也用數(shù)九的方式記錄夏至后的天氣變化。明人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中的“夏至九九歌”膾炙人口:“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拭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頭戴桃葉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墼。”
夏至飲食
人們對夏至的重視,也體現(xiàn)在夏至飲食上。
夏至節(jié)氣,北方人多食冷面。據(jù)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記述:夏至這一天,京師家家俱食冷淘面,即俗說“過水面”是也。在山東,各地在夏至日也要吃過水面,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諺語。萊陽一帶夏至日要薦新麥,黃縣(今龍口市)一帶則煮新麥粒吃。兒童們用麥秸編一個精致的小笊籬,在湯水中一次一次地向嘴里撈,既吃了麥粒,又是一種游戲,很有農(nóng)家生活的情趣。除了食面,此時也是大蒜成熟的季節(jié),北方人家多腌制糖蒜。
在湖南,夏至這天要吃醮坨。醮坨,又名“圓糊醮”,由米粉加韭菜等佐料制作而成。諺云:“夏至吃了圓糊醮,踩得石頭咕咕叫?!迸f時,農(nóng)戶往往用竹簽串起醮坨,插于水田流水處,燃香祭祀,以祈豐收。小孩子更是盼望此日的到來,屆時他們可以取食醮坨,趁機飽餐一頓。
在江浙一帶,夏至這天要吃餛飩。當?shù)厮渍Z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又說“夏至吃餛飩,熱天不疰夏”。
在廣東陽江,夏至這天要吃狗肉。俗語說“夏至狗,沒啶走(無處藏身)”“吃了夏至狗,西風(fēng)繞道走”(強壯身體)。民間傳說此俗起源于春秋時的秦國。秦德公即位的第二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時人認為熱毒惡氣會產(chǎn)生蠱,需要用狗血禳除。秦德公命令官民殺狗,將狗的肢體懸掛在城邑的四門,用來驅(qū)厲鬼、避邪祟。此后,夏至殺狗的習(xí)俗一直傳承了下來。
在陜西澄城,農(nóng)歷五月麥熟,出嫁的女兒要用新麥蒸食送給娘家的父母,曰“女看娘”,諺曰“麥上場,女看娘”。而夫婿這一天不需隨往,只在家守候,謂之“歇涼”。有些地區(qū),夏至這一天,未成年的孩子要到娘舅家去吃飯,舅家必以莧菜和葫蘆做菜,俗信“孩子吃了莧菜不發(fā)痧,吃了葫蘆腿有力氣”。
過水面
有一種說法,古人造字,“夏”字取象于蟬。蟬,初為幼蟲,再為蟬蛹,終為飛蟲。蟬的這一羽化過程給古人留下了無限的聯(lián)想空間。“生以為佩,死以為含”:古人佩戴玉蟬,以示高潔;置玉蟬于死者口中,希望逝去的人們得以重生。夏至是五月的節(jié)氣,五月又是古人心目中的“毒月”“惡月”。古人以蜩(蟬)為夏至表征,又祭獻祖靈,也講究飲食……這諸多的行為,是否有人們?nèi)缦s般飲露不食、再生復(fù)活的期許,我們不敢妄下結(jié)論;但其中傳遞著人們避毒避惡、健康平安的美好希冀卻是可以肯定的。
【責(zé)任編輯】王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