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弼會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通過閱讀教學,學生能感知豐富的感性語言材料,增加語感積淀,提高文學素養(yǎng)。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主要有語感培養(yǎng)、個性閱讀、課外拓展,只有做到以上幾點,學生的閱讀能力才會慢慢提高,語文教學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14-0294-02
新課改理念要求以人本思想為核心,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習主體的學習過程和學習體驗。下面,我結合自己課堂教學的感悟,談一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語感培養(yǎng)
語感,即語言感受能力,這種“感受”就是不需要多加思索,更不需要作語言分析就能直接、迅速地領會文字語言的感情含義,是在長期的規(guī)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yǎng)成的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它包含對語言文字正確、豐富的理解能力,又包含對語言文字準確、生動地反映生活的表現(xiàn)力。教育部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yǎng)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蔽艺J為初中語文閱讀中,語感培養(yǎng)訓練要以“字詞”和“朗讀”為基礎。
1、字詞訓練
“字詞”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字詞陌生就不解其意,不解其意就不可能產生較好的語感。老師應對的辦法:一是明確學生在預習中必須掌握哪些字詞;二是查缺補漏,給不會拼音和不懂查字典的同學集中補課,使他們掌握、運用學習工具,對生字詞能夠學會、弄懂,讓全體同學都站在語感知識的同一平臺上。
2、朗讀訓練
古人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庇终f:“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毖噪m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只有經過反復朗讀,方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朗讀是把躺著的書面文字,用聲音立起來,出口時的聲音負載著思想感情,增強了語言文字的可感性,學生通過反復多遍的朗讀與課文的語言文字反復接觸,才能更深刻地領會作者在字里行間的語言節(jié)律,受到更直接、強烈的感染,同時朗讀又是一個眼、腦、口、耳協(xié)同活動的過程,朗讀時,眼睛所感知的文字,耳朵聽到的聲音,口耳相傳,目視口誦,同時到達人的中樞神經,大大強化了對語感對象——課文的理解。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教學環(huán)境,對語文知識的興趣是閱讀的內驅動力,有了這個動力,學生就會主動地讀,擠時間去讀,有滋有味地讀,從閱讀中獲取文學知識,吸取有益于人生的養(yǎng)料。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在深入閱讀時,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在良好的閱讀氛圍中,才能積極地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閱讀教學可采用“課前、課中、課后”三段式朗讀方式。一是課前初讀,要求學生,把握大意,理清思路;二是課中精讀,要求學生仔細揣摩,掌握內容,學會質疑,做到以讀悟情、以讀悟意、以讀悟理;三是課后熟讀,要求學生能夠背誦名家名篇,運用好詞佳句,學會思維拓展,知識遷移,并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
二、個性閱讀
1、因生制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確實如課標中所說得那樣,我們面對的學生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基礎太差,字認不全,句讀不懂,更不用說理解文意了;有的學生可能讀完文本之后就能從文中提取信息,從整體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強者能從語言、內容、結構、寫法上賞析評價文章,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指導自己的寫作。所以我們在閱讀教學中不應忽視學生的這種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讓能力較差不知從何讀起的同學,能做到對文本進行以認讀為起點的理解性閱讀;能捕捉信息、整體感知的同學做到以質疑為核心的研究性閱讀;能賞析評價的同學做到以借鑒為目的的欣賞性閱讀。
2、因文制宜
當然我們在閱讀教學中還應做到因文制宜。首先我們要注意選擇那些有思想性、文學性,并適合學生閱讀的美文,之后還要根據(jù)文本特點區(qū)別對待,一定要改掉以應試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閱讀模式。只適合讀后作為材料積累的文章就堅決不能做無味的問題分析,可讓學生多讀幾遍,整理記憶;思想深刻,理解較難的文章就要引導學生“鉆”進文本,汲取精華;行文規(guī)范性強的文章就不要忽視閱讀與寫作的結合。創(chuàng)造靈活多樣、不拘一格、講究實效的閱讀方法。
三、課外拓展
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這一渠道,而必須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在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步驟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紹作者——范讀課文——齊讀課文——正音解詞——教師分析——布置作業(yè),一節(jié)課中教師不由自主地唱了獨角戲,課堂氣氛往往顯得沉悶,缺乏高潮,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根本沒調動起來,結果使學生的閱讀視野變得狹窄,對閱讀失去激情。語文閱讀教學要從課內遷移至課外,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教學活動,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要求學生做出課外閱讀計劃,要求學生按照計劃實施閱讀,切莫自我放縱,更不要在課余時間沉迷于網絡游戲或其他娛樂中,要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干預、監(jiān)督和檢查。 具體作法是:講課前,先讓學生自講讀物,談感想,其他同學當場點評,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當上到古詩詞課文時,讓學生課外閱讀古詩詞,爾后組織開展古詩詞鑒賞活動,讓學生講析自己最喜歡的古詩詞的風格、特點、意境,再通過點評鑒賞,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習慣,學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使語文閱讀教學實現(xiàn)有效拓展。
閱讀教學是個長期堅持的過程,老子在《道德經》里面說:“九層高臺,起于壘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量的長期積累才會有質的飛躍,不僅需要學生投入學習精力,更是考驗教師的教學能力。然而,無論如何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語感的培養(yǎng),離不開對生活的感悟,離不開學生自身的主體作用。通過語感的培養(yǎng)奠定閱讀的基礎,個性化閱讀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通過課外拓展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和質量,從而幫助學生學好語文,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出版社: 北京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