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黑龍江·蘇群
?
細鱗河飛蛛蕩“灘頭”
文/黑龍江·蘇群
我一尾尾地向岸上飛魚,感覺就像用手從魚缸中一條條往外抓魚!正玩得高興,忽聽何叔叫停,雖然心有不甘,卻也不得不停手。我將竿子撂到草地上,何叔說夠分量了,十多里的山路,多了咱倆拿著也是個累贅!我數(shù)數(shù)草地上的魚,不多不少剛好40尾。何叔將魚一尾尾地開了膛,在其腹內(nèi)塞下些蒿草和粗鹽,把魚用油布裹了放入背包內(nèi)。
灘頭魚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金灘頭”“銀灘頭”“鐵灘頭”,小的時候,我常聽嘴里咬著大煙桿兒的奶奶念叨著這些名字,奶奶邊數(shù)叨著邊閉了眼睛,微微搖晃著頭,仿佛眼前擺著一大桌她當格格時的灘頭魚宴。大點兒的時候,從奶奶嘴里知道,原來這三個名字都是同一種魚。一種魚咋會有這么多個名字呢?奶奶見我迷糊,就給我講了一個關于灘頭魚的傳說:據(jù)滿人的祖先肅慎人流傳,日本海的龍宮里面住著一位公主,公主有一天變成人形到綏芬河上游玩,看上了一個勤勞的年輕漁夫。回到龍宮后,公主日思夜想,終于不堪情感折磨,變成一個美麗的姑娘與漁夫成了親。公主和漁夫恩愛勤儉,日子過得很美滿,并先后生下三個漂亮的女兒。后來,龍王知道了此事,惱羞成怒,派蝦兵龜將把公主和女兒捉回龍宮。三個孩子想念父親,就一齊央求龍王讓她們出海去見父親。龍王很喜歡這三個孩子,便讓三個女孩每年每人去一次,見過父親就回來。龍王又怕孩子們戀父不返,因而將她們變成3種不同顏色的魚,讓三個孩子分別到綏芬河與瑚布圖河交匯的灘頭上去探望父親。三個孩子無法上岸生活,沒辦法留在父親身邊,所以只能見過父親,再逗留一段時日后就返回東海。
傳說歸傳說,誰信哪?我去打聽何叔,何叔說:你奶奶說得沒錯!咱東北的魚,幾乎每一種在民間都有一個傳說,或美麗或悲情,這跟咱東北人的勞動智慧是分不開的。要說這灘頭魚,它的叫法不同,的確是與它們分批進入綏芬河有關的。每年清明節(jié)一過,打老毛子那邊進入綏芬河的灘頭魚,頭一批是雄魚,它們身體兩側(cè)各有一條橘紅色條紋,在陽光照射下金光閃閃,因而稱為金灘頭。實際上,雄魚是打前站的,第二批進入綏芬河的是雌魚,它們體側(cè)條紋為銀白色,俗稱銀灘頭;第三批魚身條紋為黑色,俗稱鐵灘頭。在味道上,金灘頭因為來時剛開河不久,體一句,我泄了氣,當時正是中蘇兩國關系很緊張的時候,去邊境城市要用邊防證,誰會為了釣魚給你發(fā)證明?因而我就打消了釣它的念頭。
中俄界河瑚布圖河
說這話時是5月份,沒想到?jīng)]出一個月,有一天何叔出差回來,隔著樟子告訴我,明個兒隨他去釣灘頭魚!不是說不能去邊境釣魚嗎?我滿腦子疑問,不過既然他說去釣,就一定有辦法,可他又告訴我別帶釣具,只帶一個大背包就行。這又是一奇!釣魚不帶竿兒,徒手去抓???
第二日凌晨,我就被何叔在窗外面的河水略顯渾濁,從溝壑中逶迤而下,看不出水的深淺。山野上的風倒是挺勁的,約有三四級風力。記得廣播說此區(qū)域受日本海的臺風影響,要刮上個兩三天。何叔說:“東寧咱沒法去,但細鱗河咱能來!細鱗河里同樣有灘頭魚,不過沒有金灘頭和銀灘頭,只有鐵灘頭?!蔽倚南耄汗芩裁礊╊^,不都是老龍王的外孫女嗎?
向河的上游走了約一個小時,河道變得越來越狹窄,兩岸的柳叢和樹木越來越密,茅草也越來越高。穿行在林海地帶,腳底下沒點兒數(shù)是不行的,好內(nèi)脂肪沒有消耗,所以肉質(zhì)鮮嫩;銀灘頭是母魚,母魚的營養(yǎng)大部分都給了魚籽,所以味道就差一些;而鐵灘頭是最后一批進入綏芬河的,體內(nèi)的營養(yǎng)已經(jīng)消耗得所剩無己,因而味道是最差的。
綏芬河美景
夏天的細鱗河
聽了何叔這般介紹,我已對灘頭魚向往不已,于是纏著何叔去釣??墒呛问逭f:“你以為是釣細鱗魚?。繛╊^魚為什么叫灘頭魚?是因為這種魚在河道的淺灘上產(chǎn)卵,而且在咱國家只在綏芬河有,產(chǎn)完卵魚就游回老毛子那兒啦!并且這種魚產(chǎn)卵之前和產(chǎn)卵時都不吃食,產(chǎn)完卵就陸續(xù)游走,你以為那么好釣?東北人能吃到的都是用漁網(wǎng)網(wǎng)上來的。再說了,要證的!”聽了何叔最后叫醒,隨他來到火車站,登上一列東去的貨運列車?;疖囎咦咄M?,先是向北行駛,在下城子鎮(zhèn)轉(zhuǎn)而走東線。頭一次和何叔出門遠釣,我對一切都感到新鮮,從首車的小窗戶看出去,晨曦下窗外的遠處云山霧罩,近處的田野卻郁郁蔥蔥,充滿了生機。車行了兩個多小時,在大山之中的幾戶人家處停下,下了車才見一鐵路標志性建筑聳立在一旁,上書“細鱗河車站”,原來此處是個乘降所。
眼前的細鱗河寬不過十幾二十幾米,從車站方向向東而流。既然以細鱗魚命名這條河流,可見細鱗鮭是非常多的。我們背著大包穿屯而過,沿著細鱗河左岸踏著羊齒草向上游走去。6月份在跟著何叔釣魚也有幾年了,他走山路的那些伎倆我全會,否則早就叫苦了!終于,在一處有著湍急水流的漫灘處,何叔站住了腳步。我環(huán)顧下四周,這是典型的山體緩沖地帶,從何叔那兒得到的叢林經(jīng)驗告訴我:這是處動植物聚集的地方,而我們停腳之處是個灘頭,不生灌木,只長寸把高的青草,臨岸的柳叢也不太密匝,高度剛剛沒人,透過稀疏的柳條子可見閃著波光的河水。顯而易見,河水出槽時經(jīng)常漫過這兒。我瞧了眼河水,深度明顯不夠,看來何叔是把這兒當營地了。
何叔從背包里掏出漁刀,到前邊的灌木叢里砍回一根水曲柳樹的粗椏巴,用力插進土里。他邊往椏巴上掛背包,邊讓我到河邊觀察一下河面有沒有魚,原來這不是營地而是釣位。這么急的河水里會有灘頭魚?我來到河邊打量著地形,河水從上游的緩坡上直瀉而下,到這處平灘上勢頭不減,但由于地勢突然變得開闊起來,河水四下里漫延,形成了灘頭。近處水很淺,河底的粗沙粒清晰可見,河中間也深不到哪兒去,因為石頭都裸露著。我用眼睛搜索著河面,并沒見到什么,卻被對岸柳枝上站著的幾只魚狗所吸引。何叔說過:一只魚狗站在河邊說明不了什么,但是多只魚狗在那兒就說明水中必有魚群。我將目光又掃向河面,看了一會兒,真沒見到什么;隨手撿起一塊石頭砸向河面,立見有魚躥上水面,黑影綽綽。呵!原來都躲在水底下。
成群游弋的灘頭魚
流經(jīng)城市的綏芬河
我回身告訴何叔水里面有許多魚!何叔嘿嘿笑著說:“看來今兒來得正是時候!”我問何叔水里面是什么魚,不像細鱗魚???何叔說:“釣細鱗用得著咱跑這么遠嗎?那就是灘頭魚了!”“灘頭魚?”怪不得黑溜溜的,我回身去抽何叔包里的魚竿,何叔說不忙,灘頭魚你用常規(guī)釣法它不咬鉤,非得另辟蹊徑不可。何叔用刀割下根柳條,將細頭砍斷,用刀從中間剖開約10厘米長短,將剖開部分分杈,再夾上一根樹枝扔給我,讓我在上面裹上蜘蛛網(wǎng);又拿出一個空雪花膏瓶,告訴我到灌木叢里去捉一種黑色的叢林蜘蛛。別看何叔做的捕蛛器具簡陋,但抓蜘蛛非常好使,你只要用纏著蛛絲的拍頭扣住網(wǎng)上的蜘蛛,它就會鉆進拍子中躲藏,乖乖地被捉住放到瓶子里。
我們照例搭乘火車出釣
細鱗河車站
雖然弄不清何叔要蜘蛛的用意,但我知道一定與釣魚有關,所以用心捉了十多只黑蜘蛛后才鉆出灌木叢,何叔也從河的上游回來,手指上拈著幾片不知是什么鳥的羽毛。他將那支用鐵皮卷筒做成“接骨竿”的竹竿組裝好,系上絲線,把羽毛用棉線綁在鉤子上端約半米處,然后拿過雪花膏瓶擰開蓋子,捉了一只黑蜘蛛穿到鉤子上。之后他分配了任務——他釣魚,我負責摘鉤上餌。他起身用手試了試風向,揮起竿子,從柳叢的上方將鉤餌蕩向水面。河面上的風吹著羽毛飄蕩在水面一二米的空域上,我正捉摸著這樣也能釣魚?卻見何叔收回釣線說了句“毛綁多了”,隨即用手扯下兩片羽毛,二次飛鉤蕩向水面。但見風托著羽毛,拖著鉤子在水面上徐徐而去,倏忽間水面躥起一條黑影,鉤蛛沒入魚口。何叔飛速提竿子,將魚提出水面,從柳叢上端直接提了過來。魚在草地上蹦跳著,被我伸手按住摘下鉤子。魚體有我兩個巴掌長,斤把重,身體灰黑色呈紡錘形。這就是傳說中的灘頭魚?我手捧著魚左端詳右瞧瞧,還真看不出丁點兒公主的樣兒。
眨眼的工夫,何叔又拖上一尾魚。這尾魚與上尾幾乎同樣大小。我在旁邊算是看明白了,這種飛蛛釣法其實就是人躲藏在柳叢后面,揮動竿子,讓鉤和釣線模擬蕩過河面的蜘蛛誘魚捕食。既然這般好玩兒,我便從何叔手里奪過竿子,學著他的樣子將鉤子甩向河面。用這種釣法時,只要你把釣線投出去,剩下的就根本沒你什么事兒了,風就會托著羽毛在河面上游蕩,但羽毛的多少要掌握好,風大盡量減少羽毛的用量,風小適當加大。羽毛多了,風托著它離水面很高不利于魚捕食,羽毛少了,鉤子飛不起來同樣也釣不到魚。
灘頭魚之所以叫灘頭魚,是因為這種魚在河道的淺灘上產(chǎn)卵
我一尾尾地向岸上飛魚,感覺就像用手從魚缸中一條條往外抓魚!正玩得高興,忽聽何叔叫停,雖然心有不甘,卻也不得不停手。我將竿子撂到草地上,何叔說夠分量了,十多里的山路,多了咱倆拿著也是個累贅!我數(shù)數(shù)草地上的魚,不多不少剛好40尾。何叔將魚一尾尾地開了膛,在其腹內(nèi)塞下些蒿草和粗鹽,把魚用油布裹了放入背包內(nèi)。
臨走之前,何叔拉著我來到了河邊。他指著河水說:實際上這就是灘頭魚的一處產(chǎn)卵場,灘頭魚在生殖季節(jié)本不吃鉤,但瞧見水面上蕩過來的黑蜘蛛,本能讓魚躍出水面捕食。說穿了,這就是用人類的狡詐謀魚!利用魚類的捕食本能讓其下意識地開口上鉤。這種別出心裁的釣魚方法通常很少有人會用,只有像何叔這樣的老魚鷹才玩得得心應手,但是有一點何叔一直蒙在鼓里,其實所謂的鐵灘頭魚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灘頭魚,它只不過是尾隨灘頭魚從日本海進入綏芬河的鴨魯魚。
10年后邊疆開放后,我特意去了趟東寧,到下水磨灘頭魚的產(chǎn)卵場實地考察了一番,證實了它們之間的不同。鴨魯魚學名珠星雅羅魚,分布于日本海及我國圖們江和各大小支流中。灘頭魚學名勃氏雅羅魚,與珠星雅羅魚同科同屬,僅是不同種。兩種魚在形態(tài)上、生活習性上均極其相似,分布區(qū)域也同在日本海,但勃氏雅羅魚不進入支流,產(chǎn)完卵即返回入海口,珠星雅羅魚則進入支流,產(chǎn)卵后留在產(chǎn)卵場,在小雪節(jié)氣之前才回到日本海。我和何叔釣的就是這種魚。
魚狗聚集的地方,水下肯定有魚群
飛蛛釣灘頭魚,讓我大開眼界
躍出水面的灘頭魚
水下的金灘頭
鐵灘頭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