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丹,胡瑞林,高 瑋,夏加國
(1.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29;2.中國科學院大學)
銅川地區(qū)陸相頁巖紋層結構水力壓裂實驗及評價
許丹1,2,胡瑞林1,高瑋1,夏加國1,2
(1.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頁巖氣與地質工程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29;2.中國科學院大學)
摘要:采用大尺寸真三軸水力壓裂實驗系統對陜西銅川地區(qū)陸相頁巖性質相似的混凝土樣品,開展了物理模擬實驗,根據正交試驗設計原理,利用均值分析、極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技術,研究了射孔套管與紋層的夾角、紋層厚度、紋層間距、主應力差對水力壓裂效果的影響情況,并采用破裂面粗糙度指標對各種工況的壓裂效果進行評價。研究表明:該指標能夠很準確地表征壓裂效果好壞;射孔套筒與紋層的夾角越小,壓裂效果越好;試樣強度較高的紋層厚度偏大或偏小對壓裂效果均不利;水平主應力差越小,壓裂效果越好;水平主應力差對壓裂效果的影響最敏感,射孔套筒與紋層的夾角次之。
關鍵詞:銅川地區(qū);陸相頁巖;紋層結構;水力壓裂;裂縫擴展
1概述
頁巖是由粒徑小于0.004 mm的細粒碎屑、黏土礦物、有機質等組成的具有紋層與頁理構造的沉積巖[1],頁巖氣是蘊藏于頁巖層可供開采的天然氣資源,中國的頁巖氣可采儲量巨大[2]。我國地質構造復雜,頁巖氣儲層賦存條件多變,迄今為止,可供開采的頁巖氣主要賦存于南方四川盆地、鄂西地區(qū)及上揚子區(qū)的古生界海相頁巖層系和北方鄂爾多斯盆地三疊系延長組陸相頁巖層系中[3-6]。目前海相頁巖氣的開發(fā)技術趨近于成熟,而陸相頁巖氣的開發(fā)卻遠遠滯后,主要的原因是陸相頁巖層系的沉積環(huán)境、天然氣的成因、聚集模式等均與海相頁巖層系不同[7],其中,最直觀的差別是陸相頁巖具有明顯的紋層結構[8]。
陸相頁巖儲層物性致密、滲透率極低,需要采取壓裂等措施來提高頁巖氣井的產量。壓裂的目的是對儲層進行改造,溝通天然紋層,形成裂縫網絡,為天然氣的產出提供通道。國內外許多研究者通過物理模型實驗等方法對頁巖儲層水力壓裂進行了大量的研究[9-14]。這些研究都是基于天然裂縫對水力裂縫擴展的影響,鮮有見到針對紋層結構對水力壓裂影響的研究。本文采用大尺寸真三軸實驗系統,針對鄂爾多斯盆地陜西銅川瑤曲地區(qū)完成的延科1井頁巖鉆探工程(總進尺500 m)進行實驗研究,研究不同紋層傾角、紋層厚度、紋層間距、主應力差對水力壓裂破壞的影響,并利用破裂面粗糙度指標對各種工況的壓裂效果進行評價[15-16]。
2實驗方法
2.1試樣備制
實驗采用與頁巖脆性、剪脹性質類似的人造混凝土試樣,混凝土M1和M2的質量配合比分別為水泥∶砂子∶水=1∶3∶0.5和1∶4∶0.6。用帶光面的厚木板制成凈尺寸為30 cm×30 cm×30 cm模具,將模具傾斜θ度,先澆筑厚度為D的M1混凝土試樣,待此層混凝土達到初凝時,再澆筑厚度為L的M2混凝土試樣,如此分層交替澆筑成邊長為30 cm的標準立方塊,并將特制的模擬射孔套管預埋在樣品的中心位置,埋深為20 cm,射孔段長為10 cm,射孔螺旋式分布,相鄰孔高差為1 cm,角度差為90°,圖1為模擬射孔套管的結構示意圖。最后將脫模后的試樣放在溫度為20 ℃、濕度大于95%的環(huán)境下養(yǎng)護28天。圖2為試樣結構示意圖。實驗測定混凝土M1彈性模量為8.843 GPa,泊松比為0.202,單軸抗壓強度σc為30.63 MPa;混凝土M2彈性模量為8.603 GPa,泊松比為0.214,單軸抗壓強度σc為29.17 MPa。實驗中通過2D-SY型電動試壓泵向模擬井筒中注入壓裂液,其額定排出壓力63 MPa,流量2 L/min,壓裂液中添加紅色示蹤劑,以便觀察水力壓裂裂縫的擴展、連通規(guī)律。
圖1 模擬射孔套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 試樣結構示意圖
2.2實驗思路和實驗設計
實驗樣品的結構設置如表1所示,實驗中垂向應力設為13 MPa,與延科1井500 m處的垂直應力相當;水平最小主應力加載在平行于紋層的面上,設為5 MPa;水平最大主應力加載在垂直于紋層的面上,分別設置為6 MPa,7 MPa,8 MPa,組成不同實驗工況。利用正交試驗法原理,采用4因素3水平的L9正交表對實驗進行整體設計、綜合比較、統計分析,只需9個樣品就能保證全面實驗的要求,這9個樣品的結構因素和實驗因素組合如表2所示
表1 紋層結構模擬實驗的因素
2.3實驗儀器
本研究中的模擬壓裂實驗使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力學實驗室自行研究建造的真三軸水力壓裂模擬實驗系統。
3實驗結果及分析
3.1泵壓曲線分析
圖3為2號試樣壓裂時的時間-泵壓關系曲線圖,其中OA段為開泵階段,A點處低壓腔調壓閥打開;AB段為空行程階段;BC階段泵壓迅速增大,初始裂縫開始擴展萌生;D點處高壓腔調壓閥打開,DE階段泵壓平穩(wěn)增長,主裂縫開始萌生、擴展;E點處泵壓無法繼續(xù)增高,達到最高泵壓值,EF階段試樣內裂縫貫通,壓裂液迅速濾失到貫通的裂縫中,壓力急劇下降;FG階段泵壓較為平穩(wěn),G點處高壓腔調壓閥關閉,泵壓陡降;H點處低壓腔調壓閥關閉。
圖3 試樣2的時間-泵壓關系曲線圖
3.2壓裂后試樣形態(tài)
圖4中紅色線標出了2號試樣壓裂后肉眼能明顯觀察到的裂縫,其中有1條貫穿試樣的主裂縫,有4條次裂縫,主裂縫開始沿著紋層擴展,然后發(fā)生偏轉沿著垂直于紋層擴展,直至貫通整個試樣,次裂縫基本沿著紋層擴展。
圖4 2號試樣壓裂后裂縫形態(tài)圖
用清水在無圍壓條件下將2號試樣壓開后的形態(tài)如圖5所示,根據試樣上紅色示蹤劑的分布可以分析出在真三軸水力壓裂時試樣內的裂縫擴展情況,如圖中綠色的箭頭所示。水力裂縫基本從模擬射孔套筒的射井段開始起裂,然后向各個方向擴展。
分析9個試樣的主破裂面可知:1#、5#、9#3個試樣的垂直于紋層的水平主應力與平行于紋層的水平主應力相當,主破裂面平行于紋層;2#、3#、4#、6#、7#、8#6個試樣垂直于紋層的水平主應力與平行于紋層的水平主應力相差較大,主破裂面垂直于紋層。
圖5 2號試樣清水壓開后形態(tài)
圖6為5號試樣主裂縫形態(tài)圖,示意圖中紅色的線表示主裂縫形態(tài),其中,BC段、EF段、GH段沿著紋層,FG段隆起部分可能是由于試樣內部局部效應引起的,CE段裂縫穿過紋層。圖7為4號試樣主裂縫形態(tài)圖,4號試樣的主裂縫垂直紋層,AB段、BC段均穿過紋層,且在B點發(fā)生偏轉。
圖6 5號試樣主裂縫形態(tài)圖和示意圖
圖7 4號試樣主裂縫形態(tài)圖和示意圖
分析9個試樣的裂縫擴展形態(tài)可知:無論主裂縫平行于紋層還是垂直于紋層,主裂縫發(fā)生偏轉的位置基本都在紋層面上。
3.3試樣破裂面的三維表面形態(tài)分析
真三軸水力壓裂實驗結束后,取出試樣,用清水作為壓裂液在無圍壓條件下將試樣壓開,并采用HZ12-16-138型高精度大景深激光測頭系統(三維激光掃描儀)對壓開后的斷面進行掃描。該掃描儀一次測量帶寬、景深為25×30 mm ,最大測量深度120 mm,精度±0.02 mm,通過激光脈沖發(fā)射器周期地發(fā)射激光,激光的波長為650 nm,打到斷面表面產生反射信號,接收透鏡收到反射信號后產生接收信號,最后由微電腦處理接收信號,從而得出破裂面的三維坐標值。
利用克里格網格劃分法處理三維坐標值,然后進行破裂表面的三維重建,重建后的三維空間情況如圖8所示。通過克里格網格劃的等值線圖計算出8號試樣破裂面的真實表面積為113 546.927 3 mm2,從而可以確定破裂面粗糙度指標RS,即破裂面的真實表面積SZ與其投影面積ST之比,RS=SZ/ST=113 546.923 7/90 000=1.261 6,RS越大,破裂面真實表面積越大,反應到試樣內就是裂縫波及面積越大,從而壓裂效果就越好。9個試樣的破裂面粗糙度指標見表2。
圖8 8號試樣破裂面三維空間圖
表2 正交試驗數據表
4正交試驗表數據分析
4.1數據均值分析
如何定量評價實驗壓裂效果的好壞,是確定紋層結構的何種因素對壓裂效果敏感的關鍵。本文采用試樣破裂面的粗糙度指標來分析壓裂效果的好壞。表2為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試驗表。
4.2數據極差分析
通過分析每種因素均值中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即極差分析),可以確定影響壓裂效果的敏感性因素,極差分析數據列入表3中。
表3 極差分析表
4.3數據方差分析
表4為實驗的方差分析表,可知:本實驗四個因素的方差都很小,方差誤差與均方誤差均接近于零,說明實驗的精度很高。
5結論
(1)水平主應力差小時,壓裂后試樣的主裂縫平行于紋層;水平主應力差大到一定程度時,壓裂后試樣的主裂縫垂直于紋層。
表4 方差分析結果
(2)用激光掃描儀對試樣的破裂面進行了三維掃描,得到破裂面的三維坐標值,重建破裂面的真實表面;破裂面粗糙度指標能夠很準確得表征壓裂效果好壞。
(3)通過均值分析得到:射孔套筒與紋層的夾角越小,壓裂效果越好;水平主應力差越小,壓裂效果越好。
(4)通過極差分析得到:水平主應力差對壓裂效果的影響最敏感;射孔套筒與紋層的夾角次之。
(5)通過方差分析說明實驗誤差非常小,不會影響壓裂效果,壓裂效果的差異是由不同因素不同水平的差異決定的;本實驗四個因素的影響很顯著。
致謝:衷心感謝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薛世峰教授、朱秀星博士、賈鵬博士對實驗的大力支持!
參考文獻
[1]肖鋼, 唐穎. 頁巖氣及其勘探開發(f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120-130.
[2]鄒才能, 董大忠, 王社教, 等. 中國頁巖氣形成機理、地質特征及資源潛力[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0,37(06):641-653.
[3]王香增, 高勝利, 高潮. 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陸相頁巖氣地質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4,41(03):294-304.
[4]張林曄, 李鉅源, 李政, 等. 北美頁巖油氣研究進展及對中國陸相頁巖油氣勘探的思考[J].地球科學進展, 2014,29(06):700-711.
[5]陳五泉,陳鳳陵.鄂爾多斯盆地渭北地區(qū)延長組沉積特征及石油勘探方向[J].石油地質與工程,2008,22(4):10-14.
[6]楊承偉,陳振波,曹仁義,等.鄂爾多斯多含油層系疊合超低滲透油藏水平井立體開發(fā)模式研究[J].石油地質與工程,2016,30(01):95-98.
[7]林臘梅, 張金川, 唐玄, 等. 中國陸相頁巖氣的形成條件[J].天然氣工業(yè), 2013,33(01):35-40.
[8]王冠民. 濟陽坳陷古近系頁巖的紋層組合及成因分類[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12,42(03):666-671.
[9]Blanton. Propagation of hydraulically and dynamically induced fractures in naturally fractured reservoirs[J].SPE15261, 1986:1-15.
[10]Beugelsdijk L D P C J. Experimental hydraulic fracture propagation in a multi-fractured medium[J].SPE 59419, 2000:1-8.
[11]張廣清, 陳勉. 水平井水壓致裂裂縫非平面擴展模型研究[J].石油學報, 2005,26(3):95-97.
[12]周健, 陳勉, 金衍, 等. 裂縫性儲層水力裂縫擴展機理實驗研究[J].石油學報, 2007,28(05):109-113.
[13]郭印同, 楊春和, 賈長貴, 等. 頁巖水力壓裂物理模擬與裂縫表征方法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2014,33(1):52-59.
[14]侯冰, 陳勉, 李志猛, 等. 頁巖儲集層水力裂縫網絡擴展規(guī)模評價方法[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 2014,41(06):763-768.
[15]董如何, 肖必華, 方永水. 正交實驗設計的理論分析方法及應用[J].安徽建筑工業(yè)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12(6):103-106.
[16]盛驟, 謝式千, 潘承毅.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59-71.
編輯:劉洪樹
文章編號:1673-8217(2016)03-0119-05
收稿日期:2015-11-09
作者簡介:許丹,在讀博士生,1987年生,2010年畢業(yè)于三峽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專業(yè),主要從事頁巖儲層可壓裂性、地質工程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B類)課題“儲層非均質性與可壓裂性”(編號:XDB10030100)。
中圖分類號:TE357.1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