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方高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略論“貞觀之治”的形成與歷史影響
——對《貞觀之治》教材內(nèi)容的補充與拓展
周方高
(湖南科技大學 人文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摘要:貞觀之治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治世,但大部分的《中國古代史》教材言之不詳。對唐太宗上臺時所面臨的形勢、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原因、貞觀之治的歷史影響等三個方面進行較詳盡的分析,有助于學生能更好地學習這段歷史,充分把握其實質(zhì)與內(nèi)涵,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民族自信心。
關鍵詞:貞觀之治;背景;原因;歷史影響
貞觀之治是為古今史學家津津樂道的治世。對這樣的一個治世,多種版本的大學《中國古代史》教材言之不詳。如被全國許多高校歷史專業(yè)采用的朱紹侯所主編的《中國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趙毅、趙軼峰所主編的《中國古代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這些教材均是用了不足2000字的篇幅談及了貞觀之治,對于貞觀之治的背景、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原因、貞觀之治的歷史影響均語焉不詳。為了同學們能更好地學習這段歷史,充分把握其實質(zhì)與內(nèi)涵,我們在吸收學界相關成果①的基礎上,擬就唐太宗上臺時所面臨的形勢、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原因、貞觀之治的歷史影響等三個方面進行較詳盡的分析。
一唐太宗上臺時所面臨的形勢
對唐太宗上臺時所面臨的形勢,教材中很少涉及。貞觀時期所采用的政策應當針對當時的形勢所制定。在貞觀初,唐太宗面臨著內(nèi)外交困的嚴峻局面,經(jīng)歷了隋末以來戰(zhàn)爭的重創(chuàng)之后,社會經(jīng)濟千瘡百孔。統(tǒng)治集團之間互相猜疑,勾心斗角,矛盾重重。當時,民族矛盾十分尖銳,尤其是強大的突厥嚴重威脅唐朝北方。具體來說,有如下幾個方面:
1.社會經(jīng)濟殘破不堪。由于隋煬帝的殘暴統(tǒng)治,加上連年戰(zhàn)爭的殺戮,社會生產(chǎn)遭到嚴重破壞,不少地區(qū)“率土百姓,零落殆盡,州里蕭條,十不存一?!盵1]卷185《陳君賓傳》全國各地的土地荒廢情況極為嚴重,從關中到關東這一唐王朝統(tǒng)治的核心區(qū)域“茫茫千里,人海斷絕,雞犬不聞”[1]卷71《魏征傳》,而從江淮直到嶺南這一廣闊的區(qū)域則更是 “涂路懸阻,土曠民稀?!盵2]卷111《簡徭役詔》當時,國家控制的戶口銳減,貞觀初年全國登記在冊的人口只有180多萬戶,還不及隋朝的1/4,尤其是為唐朝糧倉的河南竟出現(xiàn)了“田地極寬,百姓太少”[3]卷7《食貨七·歷代盛衰戶口》的現(xiàn)象,勞動力的奇缺嚴重制約了經(jīng)濟的恢復與發(fā)展。從貞觀元年至貞觀三年連續(xù)發(fā)生了嚴重的自然災害,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到極大破壞,導致糧價飛漲,當時一匹絹只能換一斗米,全國多地發(fā)生了嚴重的饑荒,尤其是從京師到河東、河南、隴右這一廣大區(qū)域餓殍遍野,甚至出現(xiàn)了賣兒鬻女的情形。[4]卷1《政體二》雖然經(jīng)過了四年的發(fā)展,在貞觀四年,張玄素上疏說到當時的形勢:百姓的生活稍微有點改善,但生活仍然非常貧困,依舊要忍饑挨餓,這種情形三五年之內(nèi)也不可能解決。[1]卷75《張玄素傳》因此,如何治理國家,恢復社會經(jīng)濟,成為唐太宗面臨的重要問題。
2.政局不穩(wěn),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矛盾重重。玄武門之變后,建成、元吉的余黨還具有相當大的能量,對于這些殘余勢力,太宗即位前“雖更赦令”,而且魏征、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均已獲赦免,并先后受到重用,但是其他“散亡在民間”者,“猶不自安”[5]卷191,高祖武德九年。在玄武門之變后,貞觀元年這一年當中,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燕郡王李藝,長樂王李幼良,利州都督義安王李孝常、右武衛(wèi)將軍劉德裕等,相繼反叛。而當時的統(tǒng)治核心來自四面八方,來自各階層與各集團,各種政治勢力之間勾心斗角,互相拆臺,嚴重影響了政令的順利推行。如關隴集團與山東集團之間,北方官僚與南方官僚之間,士族地主與庶族地主之間,太宗舊屬與建成、元吉舊部之間互相傾軋,彼此爭斗。如何消彌各種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與猜忌,迅速穩(wěn)定政局,這是唐太宗面臨的重要問題。
3.民族矛盾也頗為尖銳。當時南方的僚族、諸蠻,北方的契丹、稽胡,西方的黨項、羌人、吐谷渾等相繼暴動。尤其是唐王朝北部邊境的突厥十分強盛,雄兵百萬,東起契丹、室韋西至吐谷渾、高昌這廣大區(qū)域之內(nèi)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均臣服于突厥,所謂“北狄之盛,末之有也”[1]卷194《突厥列傳上》。隋末唐初的群雄,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都曾向突厥稱臣,并借助突厥勢力對付其他漢人武裝。李淵在太原起兵時也曾向突厥稱臣納貢,但突厥依然南侵,攻城略地,燒殺搶掠。武德七年,由于突厥的大舉入侵,李淵曾一度產(chǎn)生遷都的念頭。就在唐太宗剛剛奪取政權的武德九年八月,突厥甚至攻到距離首都長安僅40里的渭水便橋附近。唐太宗不得已而與之結(jié)下屈辱的“渭水之盟”,但突厥依舊“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1]卷194《突厥列傳上》。如何保持邊疆的安寧,為國內(nèi)社會經(jīng)濟的恢復發(fā)展提供一個和平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亦是唐太宗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
二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原因
對于貞觀之治出現(xiàn)的原因,前述兩種《中國古代史》教材均概括為唐太宗能吸收隋朝滅亡的教訓,重視選拔人才,注意納諫,注意法制建設,采用靈活的民族政策成功地處理了民族問題。唐太宗能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種合力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1.與民休息,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解決當時社會經(jīng)濟凋敝不堪的問題,主要是與民休息,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鑒于隋朝的迅速敗亡,看到民眾力量的偉大與可畏,因此唐太宗上臺之后便確立了撫民以靜的統(tǒng)治路線,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生產(chǎn)恢復與發(fā)展的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推行均田制,鼓勵墾荒;實行租庸調(diào)制,減輕百姓負擔;勸課農(nóng)桑,不奪農(nóng)時;設置完備的倉廩,救災備荒;釋放僧尼宮女,繁衍人口;合并州縣,精簡機構等方面。我們的大學教材只對其中的均田制與租庸調(diào)制有所論及,而趙克堯、許道勛在《唐太宗傳》中對所有的措施進行了較詳盡的闡述,可資參考。②通過這些措施,使百姓能戮力生產(chǎn),耕作有時,故社會經(jīng)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得以恢復和發(fā)展。
2.選賢任能,人盡其才。唐太宗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4]卷3,“為官擇人,唯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5]卷194,太宗貞觀七年。本著唯才是舉、德才兼?zhèn)涞脑瓌t,他從各階層、各方面搜羅了許多文武奇才,消解了統(tǒng)治集團之間的內(nèi)部矛盾,促成了各種政治力量的組合,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在他的文武大臣中,有故舊親信房玄齡、杜如晦、李靖、長孫無忌,有出身于農(nóng)民起義軍隊伍的李勣、秦瓊、程咬金等,有來源于政敵陣營的屈突通、戴胄、魏征、薛萬徹、馮立本,有出身貧寒的劉泊、馬周、張亮等,還有不少少數(shù)民族將領如阿史那杜爾、執(zhí)失思力、錢九隴、馬三寶等,故史稱唐太宗“拔人物則不私于黨,負志業(yè)則咸盡其才”[1]卷3《太宗本紀下》。因而太宗身邊聚集了一批閱歷豐富、精明強干、廉潔高效的官僚隊伍,形成了一個強大的統(tǒng)治集體,為“貞觀路線”的制訂提供了堅強的智力支持,對“貞觀之治”起到了強有力的領導作用。
唐太宗還特別注重地方官吏的選拔和考察。他深刻認識到“惟都督、刺史,此輩實理亂所系,尤須得人?!盵4]卷3即直接管理人民的地方官的好壞優(yōu)劣與國家的治亂密切相關。尤其強調(diào)選拔官吏不能片面地選擇那些有文學才干之人,更應該選拔德才兼?zhèn)渲?。故他對都督、刺史的選取極其重視,甚至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姓名寫在寢宮的屏風上,早晚瀏覽,隨時記其為政之美惡,以備獎懲升黜。
3.廣開言路,兼聽納諫。目睹隋煬帝拒諫飾非、一念孤行,終落得身死國亡的下場,唐大宗對魏征所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見解非常贊同。他廣開言路,以海納百川的胸襟鼓勵臣下直言進諫,并能從諫如流。據(jù)統(tǒng)計,前后向李世民進諫的不下30人,如魏征、王珪、馬周、劉泊、岑文本、褚遂良都敢犯顏直諫。尤其是魏征“每以諫諍為心,恥君不及堯舜”,敢諫、善諫、能諫,先后進諫“二百余事”,太宗大部分予以采納。貞觀十七年,魏征病逝于家中,唐太宗聽聞后悲痛異常,親自為魏征撰寫碑文,日后與臣僚談及魏征時仍十分傷心,說出了一段響徹千古的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魏征對唐太宗的影響之深。貞觀時期君臣的納諫與直諫,使得貞觀時期政令的得失常能反省、調(diào)整,有效地防止了因個人專斷而造成政策上的失誤。
4.華戎同軌,愛之如一。因為唐太宗本身帶有“胡人”血統(tǒng),能較平等地對待各民族,在處理民族關系問題上,不輕易發(fā)動戰(zhàn)爭,只是把戰(zhàn)爭作為一種輔助手段。對周邊歸降的少數(shù)民族“全其部落,順其土俗”,實行羈縻統(tǒng)治。當然,對那些侵擾內(nèi)地或?qū)μ朴袊乐赝{者,在不得以的情況下才使用武力解決,如先后反擊東突厥、擊敗吐谷渾、征服高昌、東征高麗、消滅薛延陀??偟膩碚f,無論胡漢唐太宗基本上能一視同仁,各族首領到了長安,都以禮相待。打敗東突厥后,對隋末被突厥虜去的內(nèi)地人,不是用武力威脅突厥送回,而是用金帛贖回達八萬口之多。貞觀四年,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上朝尊唐太宗為“天可汗”[5]卷193,太宗貞觀四年。貞觀二十一年,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自稱“唐民”,并請求唐政府修建了“參天可汗道”[5]卷198,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出現(xiàn)了“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5]卷194,太宗貞觀七年的和諧局面,取得了“四夷大小君長爭遣使入獻見,道路不絕,每元正朝賀,常數(shù)百千人”[5]》卷198,太宗貞觀二十二年的盛況。
總的來說,唐太宗之所以能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一是唐太宗統(tǒng)治集團認清了當時的形勢,采取了正確的統(tǒng)治策略;二是與唐太宗卓越的領袖才能和超人的膽略智慧密不可分;三是唐高祖的所作所為為貞觀之治鋪平了道路,③四是長孫皇后在貞觀政局的建立、貞觀政風的樹立以及貞觀政局的穩(wěn)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④后兩個方面學者論述較多,本文不再贅述。
三貞觀之治的歷史影響
由于唐太宗實行的這一系列有利于恢復發(fā)展生產(chǎn)的積極措施,使社會經(jīng)濟在貞觀年間迅速復蘇、上升。從貞觀三年開始,全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狀況迅速好轉(zhuǎn),糧食連年豐收,糧價下跌,到貞觀八九年的時候,由貞觀初年的一匹絹換一斗糧食(360文錢左右),下跌到每斗糧三四文錢左右。⑤社會秩序趨于安定,以往成群結(jié)隊的逃荒流亡的民眾紛紛返回故里,人民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東至大海西極五嶺均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全國的監(jiān)獄也是空空如也,貞觀四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國家的財政狀況也有了相當?shù)母纳疲懹^四年房玄齡向太宗報告:當時國家的庫藏和軍隊的實力都已經(jīng)超過了隋朝。全國戶口,高祖武德年間為180萬戶,貞觀二十三年上升為380多萬戶,增長1倍多。各民族團結(jié)和睦,太宗被少數(shù)民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中外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大唐王朝聲名遠播??傊?,貞觀時期的大唐帝國呈現(xiàn)出一片升平的景象。⑥需要指出的是,貞觀政治并不始終如一,大致可以貞觀十一年為界,后期遠遠不如前期。⑦當然,唐太宗功勛是居于主導地位。
關于貞觀之治對后世的影響,教材沒有論及,在此我們參考學界的成果⑧略作補充。
貞觀君臣和他們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為唐朝能享國近300年打下堅實的基礎,“貞觀之治”也被后世視為太平盛世的典范。吳兢在唐中宗時寫的《貞觀政要·序》中說:太宗時的政治與教化十分完善,從古至今,沒有人可與之媲美,后世帝王只要以唐太宗為楷模,就能保持國家的長治久安,建立不朽功勛,而不必“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顯然,吳兢將貞觀之治與堯舜之治、文武之治相提并論。因此,記錄貞觀君臣事跡的《貞觀政要》,成為了后世政治家鮮活的教科書,也對日本、朝鮮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貞觀以后,唐太宗成為后世帝王效法的榜樣,重現(xiàn)貞觀之治就是追慕二帝三王之治,再現(xiàn)升平之世。在經(jīng)歷武則天稱帝與韋武之亂之后,唐玄宗“依貞觀故事”[6]卷下,重振李唐王朝,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唐朝中后期較有作為的皇帝如憲宗、文宗、宣宗均祖述太宗,對《貞觀政要》一書手不釋卷。如唐憲宗即位之初,“見貞觀、開元故事”,[1]卷15《憲宗本紀》勤勉政事,實現(xiàn)了元和中興。又如,唐文宗還是東宮太子時,就十分喜歡閱讀《貞觀政要》,“每見太宗孜孜政道,有意于茲。”[1]卷17《文宗本紀下》他即位之后,學習太宗,勤于政事。唐宣宗甚至將《貞觀政要》抄寫在屏風上,每每嚴肅認真地閱讀,[5]卷248,太中元年二月庚子他在位期間“當時以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焉。”[1]卷18《宣宗本紀》
唐朝以后,人們對唐太宗所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給予崇高的評價,《貞觀政要》一書也頗受關注。五代時,后晉的劉昫在《舊唐書》卷3《太宗本紀》的贊語中說當時亦是“貞觀之風,到今歌詠”。宋朝時,宋仁宗在閱覽《貞觀政要》時說道:“太宗言任人必以德行學業(yè)為本……人臣不可不知書,宰相尤須有學”。[6]卷49《藝文·唐貞觀政要太宗勛史》宋孝宗亦云:“每讀(唐)太宗事,未嘗不慕之?!盵7]卷24《宋孝宗二》宋代許多學者與政治家如歐陽修、司馬光、曾鞏、范祖禹、胡寅、呂祖謙等莫不將唐太宗與堯舜湯武等同視之。《貞觀政要》在遼、西夏、金、元四朝分別被翻譯成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和八思巴蒙古文,并得到了統(tǒng)治者的重視。遼朝、金朝、元朝的皇帝無不將其視為統(tǒng)治的龜鑒,積極學習與借鑒。⑨如金熙宗曾謂侍臣曰:“朕每閱讀《貞觀政要》,見其君臣議論,大可規(guī)法?!盵8]卷4《熙宗本紀》元代的戈直對該書進行考訂注釋,其目的也是因為“國家致治之方未必無小補云”,力圖為皇帝讀此書提供方便。在明代,《貞觀政要》同樣受到了統(tǒng)治者的青睞,在皇室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明代統(tǒng)治者不僅將《貞觀政要》與《尚書》《春秋》《資治通鑒》等書列為太子必讀之書,而且歷代皇帝在平日的經(jīng)筵日講中也將《貞觀政要》列為首選教科書之一。⑩明太祖朱元璋稱:“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盵9]卷92《太祖實錄》明憲宗還親為新刊《貞觀政要》本作序,稱:“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間,莫若貞觀之盛”,“喜其君有任賢納諫之美,臣有輔君進諫之忠,其論治亂興亡利害得失,明白切要,可為鑒誡?!鼻宕幕实叟c學者對唐太宗與《貞觀政要》也是評價頗高。如乾隆皇帝讀《貞觀政要》詩云:“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zhuǎn)圜。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彼膸祓^臣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51中,認為《貞觀政要》對清代的統(tǒng)治者也“洵足以資法鑒”。
注釋:
①莊昭《試論“貞觀之治”的施政方針》,《學術研究》1993年第4期;劉寶書《略論“貞觀之治”》,《吉林師院學報》1980年第1期;牛致功《唐高祖?zhèn)鳌?,人民出版社?998年11月第1版;王清杰《從唐太宗“群臣論治”談“貞觀之治”的形成》,《史學月刊》1994年第4期;劉后濱《從貞觀之治看中國古代政治傳統(tǒng)中的治世與盛世》,《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劉后濱《糧價下降與貞觀之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8月28日第3版。
②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03-113頁。
③參見牛致功《唐高祖?zhèn)鳌?,?28-230頁。
④參見牛致功《文德皇后與唐太宗政權》,《史學月刊》1984年第6期;秦翠華《長孫皇后對“貞觀”政風的影響》,《北方論叢》1997年第5期。
⑤參見劉后濱《糧價下降與貞觀之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 年8 月28 日第3版。
⑥當然其中有許多溢美之辭,莊俊華認為:“縱觀整個貞觀時期,社會經(jīng)濟比隋末唐初是有所復蘇,但自始至終談不上繁榮富庶?!币娛现堵哉摗柏懹^之治”的消極面》,《大理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⑦參見王士立、孫開秦《中國古代史(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第1版,第56頁;吳楓《蛻化與內(nèi)耗降下了“貞觀之治”的帷幕》,《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8年第2期。
⑧參見趙克堯、許道勛《唐太宗傳》,人民出版社1984年;牛致功《唐高祖?zhèn)鳌?,人民出版?998年。
⑨參見周峰《〈貞觀政要〉在遼、西夏、金、元四朝》,《北方文物》2009年第1期。
⑩參見崔曉莉《〈貞觀政要〉在明代的地位及影響》,《蘭臺世界》2012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劉昫,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宋敏求.唐大詔令集[M].北京:中華書局,1968.
[3]杜佑.通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4.
[4]吳兢.貞觀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5]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王應麟.玉海[M].南京:廣陵書社,2007.
[7]佚名.宋史全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8]脫脫.金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佚名.明實錄[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1961.
Formation and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Zhengguan Administration”——Compl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 >ofZhengguanAdministration
ZHOU Fanggao
(College of Humanitie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411201, China)
Abstract:Zhengguan Administration is a famous historical period of ancient China, but the illustration of the Chinese Ancient History textbooks is insufficient. In order to make students better understand this event, and fully grasp the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of this historical event,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situation Tang Taizong faced, the reasons of Zhengguan Administration and the historical influence of Zhengguan Administration, so as to enable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ir national pride and confidence.
Key words:Zhenguan Administration; background; reason; historical influence
收稿日期:2015-11-28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開放基金“宋代湖南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與鄉(xiāng)村社會研究”(12K098);湖南省社科規(guī)劃基金“宋代湖南農(nóng)村經(jīng)濟研究”(13YBA148);全國社科規(guī)劃基金“宋代湖南農(nóng)村經(jīng)濟研究”(14BZS122)。
作者簡介:周方高(1973—),男,湖南雙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史教學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K242.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181(2016)02-0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