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勇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中醫(yī)正骨,廣東 廣州 510180
?
電針配合林氏正骨推拿治療腰椎管狹窄癥34例臨床觀察
林勇
廣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中醫(yī)正骨,廣東廣州510180
【摘要】目的:觀察應用電針配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67例腰椎管狹窄癥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4例,對照組33例;治療組采用電針結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療;對照組采用電針結合常規(guī)手法治療,兩個療程后觀察JOA評分。結果:兩組患者治療后JOA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結束后3個月隨訪JOA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JOA改善率為(68.76%±11.81%),高于對照組的(56.03%±7.33%),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林氏正骨推拿手法結合電針治療腰椎管狹窄癥療效良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電針;林氏正骨推拿;腰椎管狹窄癥
腰椎管狹窄癥(Den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DLSS)是指腰椎管或神經根管因某些原因出現(xiàn)骨性和(或)纖維結構的異常,引起一處或多處椎管管腔狹窄,壓迫馬尾和神經根而產生的癥狀和體征的臨床綜合征[1],多見于中老年人,主要的癥狀是間歇性跛行及腰痛或腰腿痛,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痛苦,影響生活質量。筆者運用電針結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療腰椎管狹窄癥34例,與電針結合常規(guī)手法治療的33例進行對比,臨床療效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67例均為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本院中醫(yī)骨傷科門診及中醫(yī)病房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兩組,治療組(電針結合正骨手法組)34例,對照組(電針結合常規(guī)手法組)33例。治療組34例中,男19例,女15例;年齡42~65歲,平均年齡58.2歲;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10年,平均病程4.3年;病變節(jié)段L3-L4 3例,L4-L5 14例,L5-S1 10例,多節(jié)段狹窄7例;癥狀均有腰痛及間歇性跛行,腰椎活動度不同程度受限,伴有下肢感覺障礙24例。對照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齡44~68歲,平均年齡57.3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8年,平均病程4.5年;病變節(jié)段L3-L4 4例,L4-L5 13例,L5-S1 10例,多節(jié)段狹窄6例;癥狀均有腰痛及間歇性跛行,腰椎活動度不同程度受限,伴有下肢感覺障礙22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狹窄部位及癥狀體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均囑患者避免過度勞累,適當臥硬板床休息,避免受潮、受寒冷,予常規(guī)消炎、止痛、神經營養(yǎng)等對癥藥物治療。加強腰背伸肌肌力鍛煉,增加腰椎穩(wěn)定性。治療組給予電針結合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療,具體如下:
1.2.1針刺電針選穴(均為雙側):L2-L5腰部夾脊穴、腎俞、大腸俞、環(huán)跳、懸鐘、承山、陽陵泉、委中。L2-L5腰部夾脊穴、腎俞、大腸俞均為雙側取穴,向脊柱方向進針,電針6對,分別接L2-L5夾脊穴、腎俞、大腸俞,采用連續(xù)波,頻率約80次/min,每次20min;余穴行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20min。每周3次,隔日1次,4周為1療程,連續(xù)兩個療程。。
1.2.2正骨推拿手法治療每周2次,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2.2.1腰椎棘突沖壓法患者俯臥位,胸腹部用4個枕頭墊高,頭抬高后伸,雙下肢分開;操作者左手小魚際緊貼患病節(jié)段棘突,右手握左手手腕,用力向前下壓,力量控制在40~80kg,約6~10下。本法適用于腰棘突間壓痛患者。
1.2.2.2定位斜扳法體位:側臥位,患側在上,雙手交叉后伸,頭墊厚枕,抬高上半身,患側下肢伸直,稍屈曲髖關節(jié),健側下肢伸直后伸,使患者腰部處于以L4/5中心的側彎挺腰位;操作:術者雙手交叉,掌根壓住患側髂骨翼,助手對側固定肩部,維持上半身中立位。術者壓髂骨翼,向下逐漸加大壓力,使軀干部向下前旋轉,力量控制在40~80kg,扳動約10次。手法結束后檢查椎旁壓痛。此法適用于L4/5節(jié)段合并棘突旁壓痛患者。
1.2.2.3下肢后伸壓骶法患者俯臥,雙下肢分開,助手站立在患側,抬高患側大腿約35~45°,下肢呈后伸狀態(tài);術者與助手對立,雙手掌交叉,小魚際部緊貼患側骶棘最高點與骶髂關節(jié)之間,向下沖壓扳動骶髂關節(jié),力度控制在40~80kg,約5~8下,常可聽到彈響聲。手法隔天一次,3次為一療程。此法適用于L5/S1節(jié)段合并骶髂關節(jié)旁壓痛的患者。
對照組患者給予電針結合常規(guī)手法治療。針刺電針同治療組。常規(guī)手法治療主要有放松手法:患者俯臥位,先在其腰臀部施以滾法約5min,繼用按揉法在患側腰部棘旁操作10min左右,以放松局部肌肉緊張;坐位定點旋轉復位法:以L5棘突向右側偏歪為例,患者端坐在長凳上,雙下肢自然分開,助手立于患者前面,兩腿夾緊患者健側大腿,雙手按壓大腿固定患者,醫(yī)者坐其患側后,將左拇指放于偏歪棘突右側,右手從患者左側腋下伸上肩,手握肩背部,患者腰部前屈30~45°,側偏(右側)45°,左拇指推棘突向對側外上方的同時,右手牽拉患者身體向后上方旋轉,??陕劶皬楉?,手法結束。每周2次,4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2個療程。
1.3診斷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腰椎管狹窄癥有關標準:①明確的間歇性跛行病和(或)腰腿痛史;②相應支配區(qū)不同程度的感覺、肌力減退,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腰過伸試驗陽性和(或)直腿抬高試驗陽性;③腰椎X片、CT或MRI提示小關節(jié)增生和骨贅,椎間盤突出,或黃韌帶增厚,椎管不同程度狹窄,椎管矢狀徑<13mm。
1.4納入標準①符合腰椎管狹窄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在40~70歲之間;③患者自愿參加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5排除標準①有嚴重認知功能障礙或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傳染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嚴重的心腦血管等疾病者;②合并先天性椎管狹窄,腰椎滑脫者,脊柱外傷,強直性脊柱炎患者;③合并腰椎骨轉移瘤、腰椎管內腫瘤、脊柱結核患者;④嚴重腰椎管狹窄病變,出現(xiàn)馬尾神經功能受損患者;⑤年齡<40歲或>70歲者;⑥有嚴重皮膚疾患及不能針刺患者;⑦非志愿加入本研究者。
1.6療效判定JOA評分療效標準。參考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下腰痛評價方法[3]:改善率=(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29-治療前評分)×100%。臨床治愈:JOA評分改善率≥75%;顯效:JOA評分改善率50%~74%;有效:JOA評分改善率25%~49%;無效:JOA評分改善率<25%。
1.7統(tǒng)計學分析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2.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所有統(tǒng)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前后JOA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JOA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治療后JOA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治療后3個月隨訪的JOA評分比較,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改良JOA評分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治療組臨床治愈7例,顯效25例,有效2例。對照組顯效29例,有效4例。治療組總體改善率(68.76%±11.81%),高于對照組的(56.03%±7.33%),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結束3個月后隨訪,整體總有效例數(shù)不變,療效穩(wěn)定。
3討論
腰椎管狹窄癥屬于中醫(yī)“痹證”、“腰痛”等范疇。病因與肝腎不足及外傷、勞損引起瘀血內停等有關,經脈痹阻多起下肢麻木、疼痛等癥。針刺選穴取腎俞可激發(fā)腎氣,補腎壯腰之效;夾脊穴可疏通局部氣血,活血化瘀,并起到刺激神經根的作用;環(huán)跳使針感傳至下肢,疏通經絡;委中有“腰背委中求”之意;懸鐘、陽陵泉取其筋髓之所會之意;大腸俞、承山為膀胱經治療腰腿痛的經驗要穴。加用電針刺激腰夾脊穴可減輕神經根及病變組織的水腫;刺激腰部背俞穴(腎俞、大腸俞)可放松腰背部肌肉,加強腰背肌力量。另外,腰背肌功能鍛煉加強腰背肌力量,加強腰椎穩(wěn)定性。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因各種因素造成脊柱動力肌肉和(或)脊柱骨性穩(wěn)定的失衡,生物力學的失衡,進而造成椎間盤纖維環(huán)變性,髓核組織突入或膨出椎管內。為維持脊柱的穩(wěn)定,韌帶、小關節(jié)增生,進而造成或加重腰椎管狹窄。 一般認為[4-7]:手法治療無法改變椎管內容積,但能改善脊柱各關節(jié)失代償、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進而改善脊柱的生物力學失衡狀況,緩解其中的一個或幾個狹窄因素,減輕神經壓迫,緩解腰痛以及神經根、馬尾神經受壓的癥狀。
治療組采用的正骨推拿手法是由廣東省名老中醫(yī)林應強教授在數(shù)十年臨床正骨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多種整脊療法及臨床解剖,融會貫通后的獨創(chuàng)療法,適用于脊柱疾病的治療。本手法源于中醫(yī)推拿按摩,結合整脊療法及生物力學原理,在臨床實踐中逐漸完善歸納出這套規(guī)范性強的手法。
治療組的正骨推拿手法是多體位辨位復位手法,復位具有定位準確、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強調手法治療復位必須到位。其中腰椎棘突沖壓法使腰椎充分后伸,加大腰椎曲度的基礎上,直接作用于病變節(jié)段,調整腰椎各關節(jié)靜力性平衡,使脊柱恢復正常力學結構,重建脊柱的穩(wěn)定。同時可以松解粘連,緩解神經根受壓,從而緩解疼痛等癥狀。定位斜扳法不但能起到定位旋轉復位的作用,而且在旋轉的基礎上給予持續(xù)的按壓,進一步擴大神經根與突出椎間盤之間的距離,進而減輕神經根的壓力,并松解突出物與神經根之間的粘連,從而緩解患者神經根的癥狀[8-9]。后伸壓骶法適用于骶髂關節(jié)紊亂、L5/S1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等中,臨床效果良好[10],但其機理仍需進一步研究。
正骨推拿手法結合電針治療腰椎管狹窄癥,針刺電針[11]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減輕神經根水腫,消除炎癥介質,緩解腰肌痙攣。正骨手法可以糾正腰椎生物力學失衡狀況,減輕神經根性壓迫,兩者相輔相成,效果顯著。治療組治療后及三個月后的隨訪的JOA評分及改善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林氏正骨推拿手法的多體位辨位復位手法見效快療效持久,方法簡便規(guī)范性強,手法實施針對性強,直接作用于病變節(jié)段,避免手法力量的傳遞,非病變節(jié)段少承受額外的載荷,提高了手法實施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綜上所述,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療腰椎管狹窄癥效果顯著,大部分的椎管狹窄的病人不需要進行外科干預,采取手法治療即能夠達到治愈或減輕病痛的目的,是臨床上值得大力推廣的保守療法。
參考文獻
[1]侯樹勛.脊柱外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787.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6.
[3]李士春,郭昭慶.評分系統(tǒng)在腰椎疾患中的應用[J].中國脊柱脊髓雜志,2005,15(12):758-761.
[4]馮偉,馮天有,王書勤.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法治療巨大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骨傷,2007,20(11):749-751.
[5]馮偉,馮天有,王書勤.突出髓核對神經根擠壓作用的臨床意義-71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CT(MRI)軸位像分析[J].中國骨傷,2008,21(1):16-18.
[6]馮偉,馮天有,王飛,等.腰椎間盤突出癥突出髓核對硬膜囊機械作用的臨床對照試驗[J].中國骨傷,2007,20(12):803-804.
[7]趙金華.脊柱整治手法治療腰椎管狹窄癥48例臨床觀察[J]。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1.32(2).47-48.
[8]張勇,畢勝,趙衛(wèi)東,等.腰椎旋轉手法對髓核內壓力和神經根位移的影響[J].頸腰痛雜志,2001,22(3):184-185.
[9]吳山,張美超,李義凱,等.兩種坐位旋轉手法腰椎應力及位移的有限元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0.31(8):992-994.
[10]吳山, 李振寶. 林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療骶髂關節(jié)紊亂引起下肢麻痹50例臨床觀察[J]. 新中醫(yī), 2014, (3):167-168.
[11]王升旭,李樹成.電針夾脊治療腰椎問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及機理探討[J].中國針灸,2000,20(3):168-170.
【中圖分類號】R27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9-00104-02
(收稿日期: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