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江之鯨
因為一門課程,我們開始了一個叫“聲音天使”的計劃:號召大家用手機為視障小朋友們讀一個童話故事。參與者們在云端上認領或自選一則童話,朗讀故事并用手機或電腦錄下后,以語音的形式發(fā)給我們,利用網(wǎng)絡的力量,隨時隨地、簡簡單單地做公益。我們會將這些音檔整理編輯后,走訪臺北視障者家長協(xié)會,將故事帶到小朋友的生活里,播放給他們聽。
一名叫“小胚胎”的小朋友,聽完第一個故事后,還想聽第二個故事,我們問她:“你喜歡哥哥姐姐們給你講故事嗎?”她點點頭,臉上盈滿童真的笑意。比起市面上播音腔的、有距離感的有聲故事書,我們的聲音,更加有溫度,也更加易于親近。
小胚胎的爸爸和我們聊天時,小胚胎在一旁,開心地搖頭晃腦,動來動去,可愛極了。雖然她的眼睛看不見陽光,但她的心,真的很明亮。離開前,小胚胎的爸爸問我們:“活動還會繼續(xù)嗎?”
“不,課程結束,我們的活動就此結束了?!闭f得殘酷一些,我們“聲音天使”的項目,是一次性的善良。我在心里自我批評:拿它做完期末報告后,我們就大功告成地走了,留給那些傻傻的孩子們的,是注定落空的期待。
曾經(jīng)有一篇《叔叔阿姨,請不要來我們這里支教了》的文章火遍網(wǎng)絡。它斥責短期支教者,只為了給簡歷鍍金,以便出國和保研,短短幾天的支教沒有給孩子們太多的知識,卻用無知毀滅了老師在他們心中不可動搖的高大形象,當支教者離開后,孩子們只剩下對原來老師的不信任和瞧不起。
你給她的好,只是一時的;留給她的期待與失望,卻是長久的——這樣一次性的善良,真的好嗎?這個問題,讓我心情低落了很久。
因為困惑,我在網(wǎng)上看了很多有關的爭論。知乎上一個匿名用戶的評論讓我很受打動。她寫道,十多年前,她先生在大學畢業(yè)后,去貧困山區(qū)支教了一年。那地方不通公路,他和狼曾對峙。感謝這段生涯將他從毛孩子變成了一個冷靜、負責、有擔當?shù)哪腥恕?/p>
九十多年前,教她祖姑父英語的人,也是一個支教者。他是美國的一個大學生。正因為有他的存在,她的祖姑父從最初不識字的鄉(xiāng)下孩子,變成了重慶談判時毛澤東的翻譯。評論是這樣寫道:支教很可能會改變你,也很可能改變別人的命運。
現(xiàn)在,“聲音天使”的計劃已經(jīng)結束了。聲音天使們將童話故事的音檔發(fā)送給我們時,附言說“很開心能參加這么棒的活動”“讓我今年的平安夜特別有意義”等等。這一次計劃,帶給我們參與者的收獲,絕不少于那些可愛稚氣的孩子們。
一次性的善良,還要不要?這或許會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議題。
親愛的陌生人,也許你和我一樣,沒法時時刻刻做圣人,但是我希望,如果你能多善良一時,就請多善良一時;能多善良一次,就請多善良一次;能多善良一個念頭,就請多善良一個念頭。
我們所有的好,為的都是我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