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小斌
(福建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 福州 350108)
?
OT-CC的理論解釋力反思
閆小斌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福州350108)
摘要:OT-CC將推導引入生成器,借助對候選項形式的重新界定和對忠實性制約條件違反次序進行限定的制約條件PREC,可以解釋經(jīng)典優(yōu)選論無法處理的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但是,該理論在立論基礎(chǔ)方面存在缺陷,致使解釋力受限。對候選項鏈形式漸變性及和諧性提升的要求和PREC表述上類型受限的問題使得OT-CC陷入了新的困境,值得音系學界深入反思。
關(guān)鍵詞:優(yōu)選論; 候選項鏈; 和諧性提升; 不忠實性映射順序; 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
優(yōu)選論(Optimality Theory, 簡稱OT)自20世紀90年代提出以來在音系學領(lǐng)域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實現(xiàn)了以對音系表層形式的制約取代規(guī)則推導的理論轉(zhuǎn)向,可以有效克服規(guī)則共謀和重復等難題,與經(jīng)典生成音系學理論相比解釋力更強且具有經(jīng)濟性和類型化意義。但是,由于OT摒棄了推導,否認中間形式的存在而對所有候選輸出項進行一次性并行評估,從而無法解釋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針對這一情況,著名音系學家McCarthy陸續(xù)提出了和應理論、比較標記理論與候選項鏈理論(Optimality Theory with Candidate Chains,簡稱OT-CC),對經(jīng)典OT理論進行嘗試性修正,從而為表層形式中不可見的各種音系變化觸發(fā)因素提供形式化解決方案。其中,OT-CC曾被認為是OT解析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的最簡方案。然而,近年來的理論應用研究顯示OT-CC對某些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同樣無法提供解釋。鑒于此,本文擬對該理論主要觀點進行梳理,對其解釋力進行全面反思,深入剖析其候選項形式和核心制約條件PRECEDENCE(不忠實性映射順序的制約條件,以下簡稱PREC)存在的理論缺陷。
一、理論要點及解釋力
OT-CC與之前影響較大的單語法串行處理模式、多語法串行處理模式及和應理論一樣,均屬于帶推導性質(zhì)的理論模式,但它可以同時克服串行處理模式的循環(huán)推導-評估機制并解釋和應理論無法處理的并存出現(xiàn)的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馬秋武、閆小斌,2008)。從這一意義上講,OT-CC是針對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提出的OT修正模式中解釋力最強的理論嘗試。
OT-CC保留了經(jīng)典OT理論基于制約條件等級排列體系的候選項評估機制,但拓展了候選項的概念。候選項不再是單一的語言形式,而是一個以完全忠實的鏈頭形式開始、體現(xiàn)不忠實性映射過程的鏈狀序列,其中每一步變化均是基于制約條件等級排列體系的和諧性提升過程。有效候選項鏈的鏈頭是對輸入形式完全忠實性的映射,其后相鄰形式間的變化僅涉及到一次局部不忠實性映射(Local Unfaithful Mapping,簡稱LUM)且每一個非鏈頭形式比其前相鄰形式更和諧。簡言之,有效的候選項鏈必須滿足完全忠實的輸入形式、漸變性及局部優(yōu)化等三個條件。滿足這些條件的候選項鏈形成了一個連續(xù)漸變的序列,可以充分體現(xiàn)音系底層形式和表層形式間的推導過程,從而可以解釋表層不可見的音系交替現(xiàn)象。候選項鏈一經(jīng)確定,評估器中的標記性制約條件和忠實性制約條件對鏈尾形式進行評估,而LUM發(fā)生的次序由一類新的制約條件PREC進行評估。每一次經(jīng)過局部優(yōu)化的輸出形式再次進入生成器,成為新一次局部優(yōu)化的輸入形式。因為每一形式均需比其前形式更和諧,這使得生成器與評估器之間形成循環(huán)性雙向交互的作用關(guān)系,同時也限制了候選項鏈的長度和數(shù)量,參見以下的OT-CC理論框架:
如上所述,候選項鏈是探究OT-CC理論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方面。候選項鏈體現(xiàn)的是輸入到輸出的音系映射路徑,映射過程必須滿足漸變性與和諧性提升的要求。輸出形式是輸入形式經(jīng)由一系列步驟產(chǎn)生,其中每一步均對可能的連續(xù)變化形式進行篩選,每一步僅涉及一次違反基本忠實性制約條件的情況,非鏈頭的每一形式就特定語言等級排列體系而言均比其前相鄰形式更和諧。例如,在同時存在短低元音高元音化和輔音叢插音的貝都恩阿拉伯語中,如果制約條件等級體系為*COMP-CODA>>DEP>>PREC(IDENT(low),DEP)>>*aCV>>IDENT(low),從/gabr/到/gabur/的映射需要由一個步驟構(gòu)成的一個候選項鏈
OT-CC另一個主要的創(chuàng)新在于它提出了一類新的制約條件PREC對鏈狀序列內(nèi)不忠實性映射的次序進行評估,PREC明確限定了違反基本不忠實性制約條件的次序,即LUM發(fā)生的次序。這里所說的基本忠實性制約條件主要包括反刪音制約條件MAX、反插音制約條件DEP、特征一致制約條件IDENT和禁止換位制約條件LINEARITY。PREC中涉及到兩個基本忠實性制約條件,其形式為PREC(A, B),要求違反制約條件B的LUM必須在違反制約條件A的LUM之后,不能在其前,而涉及違反PREC(A, B)的情況主要有兩種。以PREC(MAX, DEP)為例,違反DEP的LUM必須發(fā)生在違反MAX的LUM之后。違反PREC(MAX, DEP)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如果DEP被違反但MAX未被違反,則PREC(MAX, DEP)被違反一次;第二,如果DEP被違反后MAX相繼被違反,則PREC(MAX, DEP)被違反兩次。值得注意的是雖然PREC(A, B)的核心在于B是否被違反,但其本身并不影響B(tài)的違反。“保證這點的唯一途徑是限定PREC(A, B)的等級排列不得高于B”(McCarthy, 2007),即B>> PREC(A, B)。
綜上,OT-CC的運行機制相對復雜,這主要是來自于候選項的鏈狀序列形式、漸變性與和諧性提升等三方面的限制。經(jīng)典OT中的候選項是單一的語言形式,而OT-CC中的候選項包括輸入項(in)、輸出項(out)、LUM集合(L-集合)以及LUM的部分排序(rLUMseq)等四種信息。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主要是借助上文提到的PREC來解釋,它不影響候選項鏈的生成但要求違反忠實性制約條件的音系變化必須遵循某一特定順序。每一候選項鏈必須在特定語言制約條件等級排列體系中滿足和諧性提升的要求;在這一評估體系中,透明的候選項被阻斷,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得以解釋。具體來講,對于僅由一個忠實性分析形式組成的候選項鏈,L-集合與rLUMseq為空集。對于僅涉及到一次不忠實性映射的候選項鏈,L-集合包含一次LUM,而rLUMseq為空集,因為不涉及到LUM的次序問題。對于涉及到不止一次不忠實性映射的候選項鏈,rLUMseq中會涉及到音系變化依次違反的制約條件。
二、理論局限性分析
OT-CC將推導引入生成器中,以體現(xiàn)語音漸變的候選項鏈取代單一的語音形式,可以解釋經(jīng)典OT理論難以處理的體現(xiàn)反饋給與反阻斷關(guān)系的音變現(xiàn)象。但是,它與之前的推導性O(shè)T理論模式一樣,不同程度摒棄了經(jīng)典OT理論中核心的思想和原則,將理論創(chuàng)建之初所抨擊的經(jīng)典音系學理論中的重要概念、分析方法及運行機制引入了OT的理論框架內(nèi),事實上是以一定程度犧牲理論體系的合理性、完整性、嚴密性為代價換取對部分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的解釋力,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理論取向與方法論上的倒行。以下從候選項鏈、漸變條件、和諧性提升條件、制約條件PREC等OT-CC理論框架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分析該理論在立論方式和解釋力方面的不足。
首先,對有效候選項鏈的界定摒棄了經(jīng)典OT理論中生成器自由分析的原則和評估器一次性并行評估的原則。根據(jù)自由分析原則,所生成的候選項在形式、結(jié)構(gòu)、數(shù)量等方面均不受任何限制,從而為優(yōu)選輸出項的存在提供保障(李兵,1998)。根據(jù)一次性并行評估原則,候選項在同一制約條件等級體系中接受一次性評估,最終優(yōu)選輸出項勝出(李兵,1998)。而在OT-CC中,候選項鏈的非鏈頭形式與其前相鄰形式相比僅涉及一次LUM且需更好地滿足H,受到了漸變性與和諧性提升條件的要求。這樣的限定同時帶來了兩個嚴重的問題。第一,滿足條件的候選項在形式多樣性與數(shù)量方面受到了限制,可能會導致自然語言中確實存在的語言形式無法出現(xiàn)在有效的候選項鏈中,從而無法成為優(yōu)選輸出項。第二,生成器與評估器之間的單向關(guān)系變?yōu)檠h(huán)性雙向交互作用的關(guān)系,因為生成器需不斷參考評估器的機制來確認這一步生成的候選項鏈中形式是否為漸變且標記性降低的形式,是否可成為下一次LUM的合格輸入形式。這種操作模式在理論的經(jīng)濟性方面與一次性評估模式相比具有明顯的劣勢,而且同時會導致與第一個問題相同的后果。下面以天津話三字組“小上豐陰收陰”發(fā)生連讀變調(diào)的例子來詳細說明以上兩個問題。天津話中,兩個陰平相連,前字變上聲;兩個上聲相連,前字變陽平; 兩個去聲相連,前字變陰平;陰平前有去聲時,去聲變陽平(王嘉齡,2002)。那么,三字組“小上豐陰收陰”涉及的是左向變調(diào),變調(diào)結(jié)果為“小陽豐上收陰”,參見下面的表述:
(1)天津話三字組“小上豐陰收陰”連讀變調(diào)
輸入形式 小上豐陰收陰
陰平變調(diào) 小上豐上收陰第一次映射
上聲變調(diào) 小陽豐上收陰第二次映射
輸出形式 小陽豐上收陰
按照OT-CC的理論,有效候選項和候選項鏈應該如下:
(2)有效候選項鏈及其LUM
a. <小上豐陰收陰><>
b. *<小上豐陰收陰, 小上豐上收陰>
c. *<小上豐陰收陰, 小上豐上收陰, 小陽豐上收陰>√ < IDENT-T@1,IDENT-T@2>
(3)OT-CC的候選項
a. (/小上豐陰收陰/, 小上豐陰收陰, ?, ?)
b.* (/小上豐陰收陰/, 小上豐上收陰, {IDENT-T@2}, ?)
c. * (/小上豐陰收陰/, 小陽豐上收陰, {IDENT-T@1, IDENT-T@2}, {IDENT-T@2, IDENT-T@1})√
但是,天津話不允許出現(xiàn)上上相連的形式,因此(3)中包含<小上豐陰收陰, 小上豐上收陰>序列的候選項鏈b、c由于沒有滿足和諧性提升的條件均為無效候選項鏈(例中以“*”表示)。結(jié)果,“小上豐陰收陰”的實際變調(diào)形式(例中以“√”表示)“小陽豐上收陰”被排除而無法勝出。然而,這一現(xiàn)象卻可以很容易地在經(jīng)典OT理論中得以解釋,參見下表:
(4)經(jīng)典OT理論的優(yōu)選項競選表
表1 韓中日FTA競爭現(xiàn)狀
上表顯示,借助Rm- IDENT-T(最右調(diào)不變)、OCP(禁止陰平相連、上聲相連、去聲相連)、OCP’(禁止去陰相連)和IDENT-T(聲調(diào)特征不變)可以解釋“小上豐陰收陰”的變調(diào)結(jié)果。但是,分析機制更復雜的OT-CC卻無法解釋這一現(xiàn)象。
其次,由OT-CC預測不存在的某些音系過程卻在一些語言中事實存在著。在OT-CC的理論框架內(nèi),相互饋給、相互反饋給與饋給-反饋給三種關(guān)系是不可能存在的。但是,烏拉爾語中的凍土涅涅茨語里存在饋給-反饋給的關(guān)系(Kavistskaya、 Staroverov,2010),主要涉及非口腔音化(debuccalization)和詞尾脫落(apocope)兩種音變現(xiàn)象。詞末/t/、/d/、/s/、/n/、//變?yōu)楹砣?/,失去原來發(fā)音部位特征,即非口腔音化(參見例5)。另外,詞尾或喉塞音//前的元音//脫落,即詞尾脫落(參見例6和例7)。
(5)非口腔音化
輸入形式/sjin/
非口腔音化sji映射過程
輸出形式sji
輸出形式tjimj
(8)凍土涅涅茨語中的饋給-反饋給關(guān)系
饋給反饋給
輸入形式/tjimjs/xad
非口腔音化tjimj---
詞尾脫落tjimjxad
輸出形式tjimjxad
在引入PREC之前,確定有效候選項鏈主要借助以下制約條件:
(9)
*C-PL]PRWD:禁止韻律詞右邊界處體現(xiàn)輔音部位特征。
*LowSon-PL]PRWD:禁止韻律詞右邊界處出現(xiàn)低響度元音。
MAXV:禁止刪除元音。
MAXCOR:禁止刪除舌冠音的部位特征。
但是,根據(jù)Kavitskaya和Staroverov(2010)的分析,其中制約條件*C-Pl]PRWD與*LowSon-PL]PRWD如保持相同排序無法解釋饋給-反饋給相互作用的關(guān)系。以[tjimjs, tjimj, tjimj]的推導過程為例,如若保證形式序列
除了以上兩點外,在OT-CC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制約條件PREC也面臨著理論分析的困境。根據(jù)該理論,PREC中的制約條件僅限于基本忠實性制約條件,而不能是特定位置制約條件,因為前者與后者構(gòu)成緊要關(guān)系,違反后者的LUM一定違反前者。很明顯,這一規(guī)定是為了避免LUM違反忠實性制約條件的嚴重程度被重復性評估。這意味著PREC(A, B)中的A與B不得相同。具體來講,A與B可以類型不同,比如前文提到的PREC(MAX, DEP);也可以類型相同但內(nèi)容不同,比如PREC(IDENT-[PLACE],IDENT -[NASAL])。在前例中,MAX禁止刪音, DEP禁止插音,二者類型不同;在后例中,兩個制約條件都是特征一致制約條件,但IDENT-[PLACE]關(guān)注音系成分的[部位],IDENT-[NASAL]關(guān)注音系成分的[鼻音性],二者類型相同但內(nèi)容不同。然而,漢語連讀變調(diào)中卻普遍存在著現(xiàn)有PREC無法處理的音系映射現(xiàn)象。下面以漢語普通話三字組連讀變調(diào)的實例來說明這一問題。
(10)漢語普通話三字組“手上表上廠上”連讀變調(diào)
輸入形式 手上表上廠上
上聲變調(diào) 手陽表上廠上第一次映射
上聲變調(diào) 手陽表陽廠上第二次映射
輸出形式 手陽表陽廠上
如(10)所示,普通話三字組“手上表上廠上”經(jīng)過兩次映射,連讀變調(diào)結(jié)果為“手陽表陽廠上”,表層形式中出現(xiàn)了“陽陽”組合的形式。上聲變調(diào)規(guī)則把“手”從上聲變成了陽平,接著把“表”也從上聲變成了陽平,變調(diào)形式“手陽”沒有出現(xiàn)在觸發(fā)變調(diào)的上聲(即“表上”)之前,而出現(xiàn)在同為陽平的形式“表陽”之前,觸發(fā)第一次映射的因素在表層形式中是不可見的。上聲變調(diào)規(guī)則觸發(fā)第一次映射后,由于同一規(guī)則的循環(huán)應用,它在第一次映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被掩蓋。這類變調(diào)結(jié)果屬于Kiparsky (1973)提出的“表層非顯”形式,代表的是反阻斷的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以O(shè)T-CC為基礎(chǔ),上述三字組連讀變調(diào)的有效候選項鏈和候選項如下:
(11)有效候選項鏈及其LUM
a. <手上表上廠上> <>
b. <手上表上廠上, 手陽表上廠上>
c. <手上表上廠上, 手上表陽廠上>< IDENT-T@2>
d. *<手上表上廠上, 手陽表上廠上, 手陽表陽廠上>√< IDENT-T@1, IDENT-T@2>
(12)OT-CC的候選項
a. (/手上表上廠上/, 手上表上廠上, ?, ?)
b. (/手上表上廠上/, 手陽表上廠上, {IDENT-T@1}, ?)
c. (/手上表上廠上/, 手上表陽廠上, {IDENT-T@2}, ?)
d.* (/手上表上廠上/, 手陽表陽廠上, {IDENT-T@1, IDENT-T@2}, {IDENT-T@1, IDENT-T@2}>√
(11)和(12)呈現(xiàn)的分別是OT-CC的候選項鏈和候選項,從中可以看出為了使得不透明形式手陽表陽廠上打破透明形式手上表陽廠上對其的和諧限定,需要PREC規(guī)定違反IDENT-T@1的LUM必須發(fā)生在違反IDENT-T@2的LUM之前,即PREC(IDENT-T, IDENT-T)。那么,體現(xiàn)音系映射次序的PREC及其等級排序為:IDENT-T >> PREC(IDENT-T, IDENT-T)。
這里的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似乎解決了,但問題是PREC中涉及的兩個制約條件為同一個制約條件IDENT-T,這違反了上述OT-CC有關(guān)PREC形式的規(guī)定。據(jù)此,以上提到的PREC(IDENT-T, IDENT-T)不是合格的制約條件,也就無法為不透明的變調(diào)過程提供解釋。該例表明OT-CC無法解釋語言中涉及到位置不同,但類型和內(nèi)容相同的音系映射,這種在漢語變調(diào)過程中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向OT-CC的理論解釋力提出了挑戰(zhàn)。
三、結(jié)語
OT-CC對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的解釋力主要來自于包含鏈狀形式序列的候選項與打破透明項和諧限定的制約條件PREC。然而,深入研究顯示OT-CC無法完整預測造成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的音系過程作用關(guān)系,而且對常見的涉及反饋給與反阻斷關(guān)系的音變現(xiàn)象并不具備普遍的解釋力。對候選項鏈形式漸變性與和諧性提升的限制過于苛刻,對制約條件PREC中所涉及的兩類制約條件未能涵蓋相同類別、相同內(nèi)容但不同位置的情況。文中來自于凍土涅涅茨語和漢語普通話及天津話中的實例從不同角度凸顯了OT-CC的以上理論局限性。事實上,OT-CC在以導致新的理論困境為代價來試圖解決原來的難題,結(jié)果進入了循環(huán)的理論怪圈,在理論的嚴密性方面存在不足,解釋力和預測力均存在局限性,值得整個語言學界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李兵. 1998. 優(yōu)選論的產(chǎn)生、基本原理與應用[J].現(xiàn)代外語 (2): 77-78.
馬秋武,閆小斌. 2008. 優(yōu)選論與音系不透明現(xiàn)象[J]. 外語研究 (2): 12-14.
王嘉齡. 2002. 優(yōu)選論和天津話的連讀變調(diào)及輕聲[J].中國語文 (4): 363.
KAVISTSKAYA DARYA, PETER STAROVEROV. 2010. When an Interaction is Both Opaque and Transparent: the Paradox of Fed Counterfeeding[J]. Phonology (27): 255-288.KIPARSKY PAUL. 1973. Phonological Representations[C]∥OSAMU FUJIMURA. Three Dimensions of Linguistic Theory. Tokyo: Taikusha.
MCCARTHY JOHN J. 2007. Hidden Generalizations: Phonological Opacity in Optimality Theory[M]. London: Equinox Publishing.
[責任編輯:許蓮華]
A Critical Reflection on OT-CC
YAN Xiaob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FujianNormalUniversity,Fuzhou350108,China)
Abstract:OT-CC is supposed to account for phonological opacity which fails the classic OT theory, since it integrates derivation into GEN. The explanatory power at the core comes from the candidate chain and PREC that restrains the order of violating faithfulness constraints. However, the explanatory power is also restricted in terms of these important aspects. The requirements of minimal change at one time and of harmony improving as well as the limited category of PREC are among the problems. The theoretical difficulty that OT-CC is plunged into deserves critical reflection in the phonological research field.
Key words:optimality theory; candidate chain; harmony improving; the order of unfaithful mapping; phonological opacity
收稿日期:2015-03-31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候選項鏈理論對漢語雙向性變調(diào)的解釋力研究”(11YJC740124);福建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福建長汀客家話連讀變調(diào)之謎研究”(2011B101);福建省教育廳A類項目“優(yōu)選論視角下的翻譯質(zhì)量評估研究”(JA13082S);福建省教育廳B類項目“優(yōu)選論與變調(diào)域構(gòu)建中的形態(tài)-句法因素”(JBS10053)。
作者簡介:閆小斌(1979-),男,山西侯馬人,博士,碩士生導師,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語音學。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962(2016)01-003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