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臨
?
做一個懂藝術的“吐槽帝”
文/知臨
TO BE A APPRECIATOR NO GRUMBLE
2016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展覽現(xiàn)場
“香港巴塞爾藝術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3月末的朋友圈,與諸多藝術界人士曬作品、曬合影不同,“吐槽帝”梁克剛再赴香港,打破以往圖片吐槽的模式,開啟視頻吐槽新階段。一些無法第一眼看透深意的作品成了梁克剛進行吐槽式解構(gòu)的藝術資源,他以詼諧幽默的腔調(diào)輕松調(diào)侃這些標新立異的前衛(wèi)藝術作品。梁先生的吐槽作為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的必備項目,很多擁躉在開幕前就翹首以盼。
不得不說,近年來對藝術進行表層解讀的創(chuàng)作層出不窮,對當代藝術的吐槽確實吸引了更多關注度。但是最終效果不過博大家一笑,這些俏皮的語言利用了觀賞距離的優(yōu)勢,緊抓觀眾的獵奇心理,幾句辛辣刻薄的調(diào)侃立刻俘虜一眾粉絲。然而,這種對“吐槽”的一擁而上,更像是對藝術的失語,現(xiàn)象背后是大眾對當代藝術似是而非的好奇。
從作品到布展,再到熙熙攘攘的人群,香港巴塞爾藝術展里的每一個組成都可以拿來當槽點。然而,這種附和大眾心理的槽點挖掘更像是撓癢,暢快一下,也留不下什么念想。對當代藝術的不理解不僅是觀眾的迷茫,作為策展人、藝術家的梁克剛在視頻吐槽中也會坦然道:“有一些作品我也看不明白”。面對當代藝術的集體失語是我們的遺憾,如何改善只能從“吐槽”中獲得快感的處境變得尤為重要。
觀眾作為藝術吐槽的積極參與者,學習藝術知識、提高審美能力自不必多說,改變欣賞當代藝術的心態(tài)才是最關鍵的。由于當代藝術在近些年異軍突起,加之藝術傳播為求速度而不深刻,大眾因與當代藝術的距離造成了莫名的崇拜心理。更有很多觀眾懷有“當代藝術就是深刻”的想法,為所謂藝術家創(chuàng)造“假大空”的當代藝術提供了可趁之機。這種情況并非“中國特色”,在西方,觀眾對自己本土的當代藝術也不甚了解。只是觀眾們會抱有獨立欣賞的姿態(tài),積極提升自己的品味,藝術吐吐槽更活潑,但不要僅僅局限在嘩眾取寵的幾句戲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