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齋點評
楊憲之死
□耕齋點評
楊公憲,上元人,洪武二年任中書左丞,三年伏法。公創(chuàng)為“一統(tǒng)山河”花押以示人,使人尊己以招權。待詔陳桱知其意,謂公曰:“此押非常,所謂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也。”公大喜,即擢桱為編修。噫,此其所以致禍與!
(明·顧起元《客座贅語》)
楊憲,太原陽曲人,明朝官吏,元末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朱元璋,在軍中當幕僚,管理文書方面的業(yè)務。朱常派他到對手張士誠、方國珍那里談判并刺探情報,因辦事干練,為朱元璋所賞識。明朝開國后,洪武元年楊憲就任中書參知政事,二年升任中書左丞,成了中書省的實際負責人。但過了一年,楊憲便被朱元璋處決、抄家。
史書上對楊憲之死含糊其辭,只說是犯事被誅,犯的什么事?沒人知道。
對于楊憲的死因,歷來有多種猜測。
有說是他任中書省執(zhí)政時,罷黜舊吏,任用親信,處事專斷,觸犯眾怒,失去了皇上的信任。那年楊的外甥科考抄襲,被當場抓了現(xiàn)行,朱元璋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讓楊憲審理。結果有人密報楊憲審理舞弊,經(jīng)查實獲禍。
有說楊憲是劉伯溫與李善長權力斗爭的犧牲品。明初朝廷浙東派和淮西派內(nèi)斗激烈。劉伯溫是浙江人,足智多謀,料事如神,是朱元璋奪得天下、建立明王朝的第一謀士,朱元璋將劉視為漢高祖手下的張良,曾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而淮西派都是朱元璋的老鄉(xiāng),人多勢眾,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代表人物就是李善長和胡惟庸。李善長主要負責后勤和政務,如果把劉基比作張良,那么李善長就是蕭何。他一直跟隨朱元璋打天下,鞍前馬后的勞頓,后勤工作不好搞,勞心勞力又不討好。朱元璋是個明白人,所以開國后,便以李善長為第一功臣,任命他為丞相。
而楊憲據(jù)說是劉伯溫的親信,當了中書左丞,有了實權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頭對準了對手李善長。在中書省,楊憲整日與李善長、胡惟庸明爭暗斗,他的躁進為自己招來了滅頂之災。
明顧起元的《客座贅語》,卻提供了有關楊憲之死的另一版本,起因是他創(chuàng)制了一件“一統(tǒng)山河”的花押以示人。
花押又稱“押字”“畫押”。歷代印章大都有防偽辨真的作用,作為個人任意書寫,變化出來的“押字”,自然就更難以摹仿,而能達到防偽的效果。
中國的花押,唐代就已經(jīng)有了。到了宋代更為流行,不少文人墨客都有自己非常獨特的花押。宋徽宗的花押,被專家們稱為“絕押”!它的外形,別出心裁,有點像寫得結構松散的“天”字,又像一個簡寫的“開”字,而實際上就是所謂“天下一人”四個字,用四筆寫成。
這種天下至尊的口氣,出自宋徽宗沒問題,哪曉得楊憲也敢來摹仿,私下刻制還不夠,還要到處炫耀,目的是讓人尊奉自己以耀武揚威。翰林院中有個地位低微的校對員名叫陳桱的,慣于揣摸上司的心思,便對楊憲說:“這花押實在太不一般了,所謂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币蝗酥拢f人之上呀!這馬屁可真拍到了楊憲的心坎里。楊憲大喜,馬上提拔陳桱當了編修。
顧起元猜想:噯,這恐怕是楊憲之所以惹禍的原因!
我看不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