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黨員管理如何“流”而不“失”?
在兩新組織領域,流動黨員管理一直是“老大難”,有很大一部分黨員不愿亮明自己的身份,導致黨組織對流動黨員的情況難以掌握;此外,非公企業(yè)的就業(yè)人群近年來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等特點,職工“跳槽”的現象非常普遍,黨員職工往往與黨組織“不辭而別”,導致流動黨員的管理處于失控狀態(tài)。
在當前“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背景下,如何有效管理流動黨員,如何組織流動黨員開展學習教育,如何進一步發(fā)揮流動黨員實質作用,本期我們邀請了來自福建、浙江、湖南等地的嘉賓,一起探討這個問題!
——主持人 王楓林
□特邀嘉賓
浙江省金華市委組織部兩新處處長 呂霞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qū)委組織部部務會議成員、區(qū)委兩新工委副書記 金成武
湖南省長沙市思齊教育集團黨委副書記 歐陽增銅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委組織部兩新黨建科科長 王輝
福建省安溪縣中國茶都集團(茶都園區(qū))黨委書記、董事長 陳加勇
呂霞:《黨章》明確規(guī)定,“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是黨的基層組織的基本任務。金華民營經濟集聚、社會組織活躍,全市現有兩新黨員6.4萬名,其中流動黨員1.2萬人,占比近1/5。這1/5的黨員如果沒有覆蓋到,其他80%的黨員抓得再好,基層黨建也達不到“全面進步、全面過硬”的目標。因此加強流動黨員教育管理,是凝聚黨員合力、促進作用發(fā)揮的重要舉措。
金成武: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涵蓋流動黨員數量在內的流動人口數量在區(qū)域間流動不斷增強,集中在兩新組織,他們的活動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都隨著環(huán)境變化而變化,進而給流動黨員管理帶來新挑戰(zhàn)。但是,流動黨員是人才不是“盲流”,是資源不是“包袱”,只有把流動黨員管理搞得更加有序,持續(xù)充滿活力,才能以流動黨員的最好“自轉”,引領帶動流動人員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服務社會、促進和諧的最大“公轉”。
歐陽增銅: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改革與完善,人們的就業(yè)觀念、就業(yè)走向發(fā)生根本變化,不再一輩子默守一個職業(yè),因此,勞動力流動和黨員流動已成為一個常態(tài)。抓流動黨員管理,既是《黨章》的硬性要求,也是黨建工作的必然選擇。以長沙思齊教育集團為例,現有流動黨員172人,占整個黨員數量的70%,這些流動黨員都是大學畢業(yè)生,平均年齡在25歲左右,他們善思好動,且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定型,如果不加強對他們的教育管理,就會出現黨員混同于普通群眾現象,甚至可能給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王輝:我認為抓流動黨員管理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流動黨員表面看是一個群體,實質是代表一種趨勢。今后黨員流動是常態(tài),而且會越來越頻繁。黨員流動帶來黨員身份的多重性、多樣化,傳統的基于“組織關系隸屬”管理黨員的模式,就需要作出與時俱進的改變和調整。二是流動黨員絕對數量雖然不多,但影響卻不容小視。以長興為例,我們黨員服務中心管理的739名流出黨員中,由于脫離組織,一定程度上出現了黨的意識淡薄、組織紀律散漫、精神不振等問題,在青年群體中有一定影響和代表性,從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的角度講,理應納入從嚴治黨的重要對象,真正管起來。
陳加勇:我縣是世界名茶鐵觀音發(fā)源地、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xiāng),聚集在茶都園區(qū)周圍的流動黨員有200多名,他們普遍存在“四多四少”的特點:低學歷的多、高學歷的少;會種植業(yè)的多、會經營管理少;小規(guī)模經營的多、品牌化的少;單兵作戰(zhàn)的多、抱團發(fā)展的少。所以,抓好流動黨員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他們的企業(yè)經營管理能力,讓流動黨員走出各具特色的農民工創(chuàng)業(yè)之路。同時,對增強流動黨員的黨性觀念、組織觀念以及光榮感、歸屬感和責任感,發(fā)揮黨組織戰(zhàn)斗堡壘作用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呂霞:目前,我所在金華市流動黨員基本由其所在的兩新組織黨組織實行雙重管理,定期參加流入地黨組織的組織生活,年底由流入地黨組織向流出地黨組織反饋黨員本年度表現情況。從工作情況來看,流動黨員管理確實存在一些現實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流動黨員排查難。目前全市已亮明身份的1.2萬名流動黨員中,工作在基層一線的占75.4%,流出時間3年以上的占35.7%。要摸實摸準他們的底數和流向只能依靠人工反復排查,工作量很大,效率不高。同時,部分流動黨員沒有或者不愿亮明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排查的疏漏。這就導致至今仍有一部分流動黨員處于“雙重失管”狀態(tài),為下一步規(guī)范管理帶來很大困難。
金成武:拱墅區(qū)過去一直是杭州市傳統工業(yè)的集聚地,分布了很多知名的傳統工業(yè)企業(yè)。近年來,因產業(yè)的轉型升級間接導致了企業(yè)動態(tài)性不斷增強,人員流動頻繁,使得兩新組織特別是非公企業(yè)的流動黨員數量和分布情況摸清較難,作用發(fā)揮被弱化。如何有效保證每一名流動黨員不管流往何地,都能始終納入到每一個基層黨組織的日常管理,是一直困惑大家的一個問題。
歐陽增銅:從我單位流動黨員的管理情況來看,還算做得不錯,一是澄清了底數,了解了每個黨員的基本情況。二是確保了黨員活動經費,無論黨員組織關系在哪,公司都每年配備人均600元的黨員活動經費。三是建立了黨員管理制度,黨委與各黨支部簽訂了黨支部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并頒發(fā)了《黨員積分管理實施意見》,將工作落到了實處。四是架設了快捷的聯系平臺,包括各黨支部微信群、釘釘郵箱等,通過這些形式,流動黨員無論到哪都能找到黨組織。但是當前流動黨員管理仍存在兩大難題:一是部分黨員組織觀念淡薄,流入新單位時,不愿到原單位領取流動黨員活動證或開具黨員證明信;二是流動黨員來源于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且部分單位黨組織不健全,難以了解流動黨員的真實情況,更難于協手共做流動黨員的思想政治工作。
王輝:針對流入黨員,我們通過制發(fā)黨員身份證,讓黨員的組織關系無論在何處,都可以憑證刷卡參加各類組織活動。針對流出黨員,我們通過建立縣黨員服務中心,把流出黨員的組織關系、黨員檔案等,全部收歸中心統一管理,并采取線上學習與線下活動相結合的方式,組織開展黨員活動。比如在今年“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我們專門開設了“空中課堂”,通過課件、板書等形式,將學習內容傳送給每位流出黨員。我認為當前流動黨員管理面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黨員流動難查找。如果自己不主動報告,流出地黨組織不清楚,流入地黨組織更是不掌握。二是權利行使難保證。在流入地,黨員即使熟悉情況有“發(fā)言權”,但不轉接關系就不能以正式黨員身份參加組織活動;但在流出地,黨員又常常因為工作忙、沒時間、路途遠,也不能經?;厝⒓咏M織活動。這樣,黨員的權利行使就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陳加勇:在流動黨員管理中,我們遇到最大的難題是管理難到位?,F在園區(qū)的流動性很大,很多流動黨員在生產季要回到鄉(xiāng)鎮(zhèn)去,而在回到園區(qū)務工經商時,不轉組織關系、不開具黨員介紹信、不持流動黨員證、不愿主動亮明黨員身份,導致我們無法確認其黨員身份,對這部分流動黨員摸底造冊和管理比較困難。
呂霞:早在2012年,金華就探索了流動黨員同等化管理,明確“亮明身份、編入組織、一視同仁、發(fā)揮作用”十六字方針?!皟蓪W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們進一步完善了同等化管理制度,探索推行了流動黨員“十同”管理機制,即黨組織“五同”同認定、同培養(yǎng)、同評議、同關懷、同表彰和黨員“五同”同亮相、同學習、同活動、同聯系、同履職。
“十同”機制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探索:首先,在兩新領域設置黨組織時,若在冊黨員數未達到黨支部、黨總支或黨委設置要求的,可以將流動黨員計入黨員人數,經上級黨委批準后相應建立臨時黨組織。其次,對于一些兩新組織缺乏學習活動場所的,我們在116個黨群服務中心均建立區(qū)域黨校,使流動黨員人人受到教育。第三,保障權利激發(fā)流動黨員活力。所在兩新黨組織重大事項表決時,流動黨員享有評議權;黨內選舉時,享有推薦權。第四,同履職促作用同發(fā)揮。創(chuàng)設“黨員示范崗”、劃分“黨員責任區(qū)”、聯系結對職工群眾的主體,發(fā)揮其先鋒模范作用。
金成武:近年來,我們依托自主研發(fā)的黨員智能卡系統實時掌握轄區(qū)內基層黨組織管理和黨員主體作用發(fā)揮情況,動態(tài)研判基層黨組織星級和黨員“先鋒指數”;結合實際在流動黨員中開展了以“同等化管理,同等化服務;管好自己,管好家人;帶頭服務,帶頭創(chuàng)業(yè)”為主要內容的“雙化雙管雙帶”活動;定期開展兩新組織大走訪,廣泛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黨員找黨員”活動,引導流動黨員“亮身份”、黨員經營戶“亮牌”;健全黨員領導干部聯系流動黨員制度,開展送信息、送信心、送技術、送政策、送溫暖“五送”活動,定人定責“結對共進”;評選先進樹標桿重示范,并結合流動黨員職業(yè)特點和個人特長,開展“三培養(yǎng)”活動,傾情打造一支素質高、業(yè)務強、工作實、服務優(yōu)的流動黨員隊伍。
歐陽增銅:在我看來,抓流動黨員管理并不難,關鍵在于我們是否真抓實干。第一,必須嚴肅黨的紀律,首先要建立流動黨員管理的責任追究制,流動黨員管理不到位的不僅要追究工作人員責任,更要追究黨組織主要負責同志的責任。第二,必須優(yōu)化管理方式,一方面要主動適應流動黨員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溝通平臺,讓流動黨員有場地相互交流,有機會接受黨的教育;另一方面要狠抓工作重點,注重抓黨員參加黨組織活動和交納黨費情況。為提高管理水平,我們特別建立了交叉任職的管理體制,黨委和黨總支、各支部負責人同樣都是行政方面的負責人,避免了矛盾摩擦,又達到了雙贏效益。
王輝:我認為需要全國層面系統規(guī)劃、頂層設計。一是建立全國一體黨員信息庫。一方面可以為查找流動黨員、了解掌握流動去向提供便捷;其次可以為各級黨委了解掌握黨組織運行和黨員變動情況提供依據,甚至可以取代目前的黨內統計年報系統;第三可以方便黨員進行網上轉接組織關系、繳納黨費、參加在線學習交流討論等,加強對黨員的服務。二是全面推行黨員信息卡制度??梢酝ㄟ^制發(fā)類似黨員身份證、黨員IC卡等,也可以多證合一直接采用居民身份證,作為黨員身份的證明,無論在哪里流動都能夠證明黨員身份,并能持證刷卡參加組織關系隸屬地和非隸屬地的黨組織活動。三是修訂黨員教育管理有關規(guī)定。建議進一步明確黨員參加多重組織生活的權利行使問題,可以區(qū)分不同情況,列出具體規(guī)定,比如黨員可以就近就便在一方黨組織參加日常性組織生活。
陳加勇:近年來,我們創(chuàng)新實行“三定三化”服務管理模式。一是管理定點劃片“網格化”。依托園區(qū)幾個企業(yè)分別成立第一、第二、第三流動黨員黨支部,隸屬茶都黨委,將來自12個主要產茶鄉(xiāng)鎮(zhèn)的230余名流動黨員劃成三個片區(qū),歸入流動黨員黨支部管理。二是活動定時分批“常態(tài)化”。將每月16日定為流動黨員活動日,分批次、分主題地組織開展茶文化講堂、電子商務培訓等活動。三是崗位定人包責“具體化”。圍繞促進流動黨員作用發(fā)揮,設立政策宣傳、技術指導、文化推廣、行風監(jiān)督、志愿服務等五個崗位,要求流動黨員結合自身實際情況認領崗位。我們還通過創(chuàng)辦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園,吸引大學生流動黨員到園區(qū)進行學習就業(yè)或項目孵化,園區(qū)黨支部根據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項目實際情況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免收房屋租金,針對性的免費創(chuàng)業(yè)培訓,實效性的創(chuàng)業(yè)獎勵等,讓大學生流動黨員不再“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