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安強
摘要:工作區(qū)在大地構造位置上處于塔里木板塊北東緣、庫魯克塔格—星星峽大陸碰撞帶東段的塔里木板塊中央變質地質體的中部。由于加里東期,特別是華力西期巖漿巖強烈的侵入活動,使長城系和薊縣系變質巖大量被破壞和吞沒,分布極為零亂。構造線基本沿北東方向展布,由北部的沙泉子斷裂和南部的尖山子斷裂所控制。
關鍵詞:成礦預測;成礦遠景;成礦規(guī)律
新疆哈密市小白石頭溝勘查區(qū),屬于荒漠戈壁區(qū),山脈為北東東走向,地貌特征南高北低,屬低山丘陵地貌。海拔高度為1907~2375米,東部地勢較平坦,相對高差10-20米,西部地勢較陡,相對高差100-250米。
一、區(qū)域地質背景
勘查區(qū)內僅出露薊縣系卡瓦布拉克群尖山子組的變質巖,主要是白色、黑色、灰色花紋狀大理巖、結晶灰?guī)r、硅化灰?guī)r和硅灰?guī)r、硅灰石片巖、綠泥角閃片巖、石英片巖等組成,走向65°~85°,傾角40°~65°,局部傾向南,傾角65°。在溝谷及山坡處有極少量的沖積物和坡積物分布。在礦體附近主要有炭質結晶灰?guī)r、條帶狀結晶灰?guī)r、硅化大理巖、透閃石大理巖、矽卡巖化大理巖及矽卡巖。
1.構造
勘查區(qū)內地層以單斜構造為主,向北傾斜,傾角較陡。斷裂構造不甚發(fā)育,無其他大的構造,但小的斷層較發(fā)育。勘查區(qū)內最大的特點是侵入構造特別發(fā)育,花崗巖巖基頂部枝叉狀貫入于結晶灰?guī)r中,并把整個地層向上托起,完整性收到極大破壞,并形成大量矽卡巖化。
2.巖漿巖
勘查區(qū)內火成巖大量分布,約占勘查區(qū)面積的80%,以華力西晚期為主,中期較少。
灰白色細粒黑云母花崗巖:是勘查區(qū)內分布最廣的侵入巖,也是成礦母巖,與結晶灰?guī)r接觸帶上往往形成矽卡巖,伴有鎢、鉬、錫、鉍、銅等礦化。
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分布于工區(qū)東部,勘查區(qū)內較少。
閃長巖:分布在工區(qū)東北部,與結晶灰?guī)r接觸帶上亦有形成矽卡巖。巖脈有石英脈,極少分布。
3.巖石蝕變特征
勘查區(qū)內最大蝕變作用是矽卡巖化作用,成礦與此有密切關系,主要在花崗巖、閃長巖與大理巖、結晶灰?guī)r的接觸帶上形成,矽卡巖礦物主要有透輝石、石榴石、透閃石。其他蝕變有角閃化、硅化,次之有黃鐵礦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絹云母化、碳酸鹽化、鈉長石化、葉蠟石化、高嶺土化、螢石化等。
二、磁法勘探磁場的分類劃分及推斷解釋
磁測ΔT成果進行化極后,再做磁場分類。因為化極ΔT成果已排除斜磁化影響,使得磁測成果更加清晰,磁場分類精確度高。
磁場分類的目的是對勘查區(qū)內磁場變化特征從宏觀有全面了解認識,通過磁場的分類劃分和推斷解釋,就是磁法勘探進行地質填圖。物探工作程度愈高,物探填圖巖性層劃分越精細準確。
1.勘查區(qū)內磁場特征及分布
宏觀勘查區(qū)ΔT化極剖面平面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磁場不同,差異顯著,這足以展示出本區(qū)磁場有分類變化。結合ΔT剖面平面圖和 ΔT等值線平面圖可劃分四個類型,即東北部負值異常區(qū)、中西部正負交替平穩(wěn)磁場區(qū)、低正值磁場區(qū)和中北部高值磁場區(qū)。
2.類磁場分區(qū)
負值異常區(qū)特征及推斷解釋
負值磁場區(qū)特征:
①此類磁場分布在勘查區(qū)東北部邊緣地帶,呈條帶狀分布,走向近南北向,延伸至勘查區(qū)外未封閉。
②類磁場與其東西相鄰的磁場分類有顯著不同,東西兩側都為高值磁異常區(qū)。
③相對總基點ΔT負值,ΔT等值線強度變化-50~-300nT。
推斷解釋
此異常為負值,推斷是由無磁性巖石引起,對比勘查區(qū)地質圖推斷此負異常為呈帶狀的灰?guī)r與大理巖交互所引起,至于ΔT等值線平面圖上最右上角的高負值應是Ⅳ-3高磁異常的伴生異常引起,因為在化極后看不見了。觀察ΔT上延等值線圖,發(fā)現(xiàn)在上延200米圖上此異常已不存在,兩側的正值異常連接在了一起,說明磁異常的深度不大。
3.類磁場區(qū)
正負交替平穩(wěn)磁場區(qū)特征及推斷解釋
(1)正負交替磁場特征:
①此類磁場分布在工區(qū)中西部地段,在工區(qū)大面積分布;
②ΔT剖面平面圖上曲線平緩,呈水平線平行排列,起伏變化不大,大面積分布,由南向北磁場略有增大趨勢;ΔT平面圖等值線變化-60~60nT,由南向北遞增。
(2)推斷解釋
此類磁場低值穩(wěn)定無大變化,揭示是由無磁性的地質體引起,結合物性資料,對比地質圖,推斷此異常為無磁性的花崗巖巖體引起。磁場由南向北遞增,可能與東北側的閃長巖磁性地質體有關,或者是北部巖石中還有磁性物質。
4.類磁場區(qū)
低正值磁場區(qū)特征及推斷解釋
低正值磁場區(qū)特征
①此類磁場由分布在工區(qū)西部邊緣的Ⅲ-1和東部的Ⅲ-2組成。
②ΔT等值線強度變化不大-10~100nT,一般為10~60nT,幾個小塊負值在化極后可以消除。ΔT剖面平面圖曲線平緩,起伏變化小。
推斷解釋
此類磁場平穩(wěn)無大變化,揭示是由無磁性地質體引起的。
①Ⅲ-1在地質圖上對應巖性為灰白色細?;◢弾r,對應物性標本磁化率為30左右,基屬于無磁性巖石,推斷此磁場是由花崗巖巖體所引起。對比地質圖,此異常和右側的Ⅱ類磁場是同一種巖性,磁場值不同,推測是因為巖石內含有磁性物質不同。
②Ⅲ-2對應巖性為中粗粒斑狀花崗巖,對應物性標本磁化率6~80,屬于無磁性巖石,推斷是由花崗巖巖體引起。
③Ⅲ-1與Ⅱ類磁場區(qū)在地質圖上毫無區(qū)別,但是在磁場分類下,很明顯的標識出其巖性的區(qū)別,由此可見物探填圖的重要性,所以物探資料解釋要結合地質,反過來可以幫助深化地質認識。
5.類磁場區(qū)
高值磁異常區(qū)特征及推斷解釋
高值磁場區(qū)特征
①此類磁場主要位于工區(qū)中北部,Ⅳ-1位于工區(qū)中央位置的團塊狀異常,Ⅳ-2在工區(qū)最北邊與負值磁場區(qū)相鄰,Ⅳ-3位于工區(qū)東北角。
②由ΔT剖面平面圖,此區(qū)域磁場極不平穩(wěn),ΔT磁場強度變化0~1000nT,曲線呈鋸齒狀。
③Ⅳ-1和Ⅳ-2兩個高值磁異常之間夾了一個Ⅰ類負值異常;Ⅳ-2區(qū)域磁場呈現(xiàn)中間小、邊緣大的形狀。
推斷解釋
①此區(qū)域磁場變化強烈,推測由磁性地質體引起,對比地質圖與閃長巖對應,參照物性標本資料,閃長巖的磁化率為40~1950,為工區(qū)唯一的磁性巖石,推斷此異常是由閃長巖巖體引起。
②Ⅳ-1和Ⅳ-2之間的條帶狀負異常,推斷為閃長巖高磁異常所引起的伴生異常。
對照地質圖發(fā)現(xiàn)兩塊閃長巖體之間有石炭系結晶灰?guī)r帶穿過。
三、結語
1.在磁異常區(qū)布設貫穿磁異常的高精度磁法剖面。
2.在勘查區(qū)中北部開展電法勘查工作。在高磁異常的閃長巖體上做電法,研究巖體電性特征,評價磁異常區(qū)找礦前景;工區(qū)中部花崗巖與大理巖接觸帶上地質顯示有矽卡巖化,磁法勘探效果不明顯,需要在此區(qū)域開展電法勘查工作。
3.收集周圍礦區(qū)資料,研究周圍礦區(qū)成礦控礦模式,對比勘查區(qū)磁法、地質、物性資料,進行綜合研究,拓寬視野,深化地質找礦認識,對本區(qū)找礦前景做出確切評價。
4.典型綜合剖面布置化探采樣,獲取化探找礦信息。
參考文獻:
[1]柴鳳梅,張招崇,董連慧,張作衡,吳華,李軍.新疆中天山白石泉含銅鎳礦鎂鐵-超鎂鐵巖體地球化學特征與巖石成因[J]. 巖石學報. 2007(10)
[2]顧連興,張遵忠,吳昌志,唐俊華,三金柱,汪傳勝,張光輝.東天山黃山-鏡兒泉地區(qū)二疊紀地質-成礦-熱事件:幔源巖漿內侵及其地殼效應[J]. 巖石學報. 2007(11)
[3]牛軍平,關淑艷,張立仕,夏磊,王子維,周佳.內蒙古鄂溫克旗那干楚銀銅多金屬勘查區(qū)成礦特征與找礦預測[J]. 世界地質. 2015(04)
[4]周振華,歐陽荷根,武新麗,劉軍,車合偉.內蒙古道倫達壩銅鎢多金屬礦黑云母花崗巖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地質意義[J]. 巖石學報.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