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一心
在煙雨飄渺的五月,一位身著蘇繡旗袍的妙齡女子,撐著一把油紙傘,走在江南的坊巷中,讓整條雨巷充滿脂粉味。這樣的一個背影,如同一幅中國水墨畫,不由讓人情不自禁而浮想聯(lián)翩,尤其是兩旁襯托著富有江南特色和氣息的建筑物,更加讓人忘情。還有那些掛在紅格子窗上的那一朵朵窗花,簡直就是一只只會飛的蝴蝶。這就是江南雨巷給我的意境和浪漫情懷。是的,在我的想象中,江南的坊巷總是那樣富有詩情畫意,總是那樣讓人難以忘懷,以致魂牽夢縈。說到這里,作為一位文化人,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戴望舒筆下的那條江南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
這就是戴望舒筆下《雨巷》這首詩的開頭。意境幽婉、纏綿,又充滿樂感。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江南雨巷的那種朦朧美和典雅精致的古樸風情,這正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以及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是的,有時候,一把油紙傘,一個背影,或一朵窗花就足以讓人墜入情網(wǎng),或進入無盡的遐思空間。其實,相對于那些上了年紀又在城里呆久的人而言,坊巷并不陌生,因為中國早期的很多城市格局基本上就是以坊巷作為依托。說白了,坊巷就是指城里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人們口中常講的“市井”二字其實就是坊巷的代名詞,或者指稱。換句話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認知里,坊巷文化已經(jīng)成為城市的主要元素之一。當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坊巷文化也已獲得了提升,或新的名稱解釋,這很正常,不值得奇怪。
那天,我就是趁著去福州學習的機會,約上一位同學專程去拜訪這位傳說中的妙齡“江南女子”。不過,那天并沒有下雨,而且是在晚上。到了那里后我才發(fā)現(xiàn),夜晚的時候去拜訪更是時候,所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正是此情此景。更妙的是,夜晚走在三坊七巷中,恍若進入時光隧道回到古代一樣,又恍如正在過節(jié)一樣,處處大紅燈籠高高掛,每個房子里面裝飾和燈光也是喜氣洋洋,出入店門口和穿梭在坊巷中的那一張張笑臉也是格外溫情,這樣的氛圍會讓人頓時忘記身處何方,現(xiàn)代都市的繁華與嗓雜似乎與此完全無關(guān)。我心目中的妙齡江南女子就這樣出現(xiàn)在我面前。不知是因為我過于投入,還是過于冷靜,竟然感覺到眼前的這位妙齡江南女子似乎多了些洋氣,甚至還能聞出些法國的香水味,這或多或少影響了我對她的印象,畢竟我這是去拜訪古代的那位妙齡江南女子,而不是現(xiàn)代。盡管如此,我還是癡迷于此情此景,尤其是當我和同學一起坐在街道上那方木桌旁的時候。
是的,在我的想象中,福州市的三坊七巷就像那位身著蘇繡旗袍的江南女子,端坐在掛滿窗花的紅格子窗后,外面正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也可能是洋溢喜慶節(jié)日氛圍的背景。
此時,心思很快回到了現(xiàn)實。我想,福州市的三坊七巷之所以能夠聲名遠揚,聞名于古今中外,主要原因應該是以下兩方面:一是名人扎堆。試想一下,世界上還有哪里能夠在一個方圓只有44萬平方米的地方出現(xiàn)了大大小小100多位光照歷史的人物,可以說實為罕見,不能不說是奇跡,因此,想不出名都難;二是建筑奇特。福州市南后街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那十條坊巷,分為“三坊”“七巷”,故簡稱為“三坊七巷”。具體而言,向西三片稱為“坊”,向東七條稱為“巷”。“三坊”指的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指的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梢姡@是個很獨特的名稱構(gòu)造,也是個非常有意思的組合,而這樣的組合恰恰蘊藏著豐富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故富有歷史文化價值。
相信參訪過三坊七巷的人,都會被那種古色古香的古建筑所吸引。有人把三坊七巷看成是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并認為是閩都文化的重要代表,還有權(quán)威人士以“一個三坊七巷,半個中國近代史”來形容和定位三坊七巷,應該說都是非常有道理的。三坊七巷還被稱為“明清建筑博物館”,也是實至名歸。當你置身其中,可以看到并感受到其“原汁原味”的東西,雖然有些建筑是經(jīng)過修復的,但修舊如舊依然保存原有的風格和韻味,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從這方面也可以感受到當前福建省政府的用心和眼光,包括對歷史的重視和審慎態(tài)度。
時光迅速回到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踐的后裔無諸正在大興土木,不久之后,他就在福州地盤上先后建起了冶城和子城等六次城垣。可以想象得出當年的無諸筑城,是何等威風和雄心壯志,當然,也肯定是非常辛苦的,連年戰(zhàn)亂不止,民不聊生,要想安生,必須擁有自己的地盤,然后擴充實力以抗外敵,但是這樣的年代很快就過去了。福州城由北向南繼續(xù)擴展,整個布局,以屏山為屏障,于山、烏山相對峙,以南街(八一七路)為中軸,兩側(cè)成坊成巷,講究對稱,后來就逐步形成了三坊七巷一條街(“街”指南后街),一座城市就這樣在歷史的烽煙中不知不覺形成了。當一座城市形成以后,歷史人物和文化也就出現(xiàn)了。
據(jù)史料記載,“三坊七巷”形成于唐朝王審知時代。王審知乃五代閩國創(chuàng)建者,于后梁開平三年封閩王,在位十七年。唐天復元年(901),其于小城外加筑城墻,稱為“羅城”。羅城的布局南面以安泰河為界,政治中心與貴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區(qū)及商業(yè)區(qū)居城南,同時強調(diào)中軸對稱,城南中軸兩邊,分段圍墻,這些居民成為坊、巷之始,也就形成了今日的三坊七巷。王審知是個“寧為開門節(jié)度,不作閉門天子”的英雄人物,其實行的保境安民政策,深得人心,故此福州人向來對這位歷史人物持好感態(tài)度。當年他向后梁太祖朱全忠稱臣納貢,并與南漢、吳越的地方割據(jù)勢力締姻結(jié)好,可謂用心良苦。這種人在那種年代已經(jīng)算是個大英雄了。老百姓疲于奔命,多么盼望能過上幾天安寧的日子。而大英雄也未必一定要征戰(zhàn)沙場才能稱得上,能夠不廢一兵一卒保家衛(wèi)國,更需要大智慧,王審知就是這樣一個人,至少三坊七巷就是從他開始修建的,這樣的歷史人物永遠不會被忘記。王審知整頓吏治,用人唯賢,至今仍是一段佳話,更是給當今執(zhí)政者一面鏡子,只有心懷人民的人才會被歷史記住。
明嘉靖年間(1855)的某一天,時任江西巡撫的沈葆楨為安置家人,舉債購下南后街宮巷11號那套大房子。沈葆楨是公認的清官,加上時常接濟親友,并無多少積蓄,可以想象,當時他下決心要購下這所宅院時承受了多大的壓力,何況,當時的三坊七巷已經(jīng)是高官顯貴們的住宅區(qū),可見花費不少錢,但他不得不如此,一是只有鞏固后方,自己才能夠安心在外,放開手腳去為國事操勞;二是作為江西巡撫,總不能去住貧民區(qū)吧?在官場上混,臉面多少還是要顧的。可是,當年的沈葆楨肯定做夢也沒有想到,他舉債購下的宅院會成為今天的重點文物保護對象。他更沒有想到,就是因為當年他購下這所宅院后來才成就了他中國“船政之父”的美名。當然,這多少有點宿命的說法。沈葆楨買下這所宅院后,自己卻因忙于公務,路途又遠,因此很少回家,直到幾年后,母親過逝,他才回家守孝。按說他公務繁忙,也難得能過上幾天清靜日子,可是朝廷正處于用人之際,他必須提前回到崗位執(zhí)行公務。然而,誰能料到,時來運轉(zhuǎn),當時洋務運動的主要領(lǐng)導人左宗棠偏偏在這個時候向朝朝廷舉薦沈葆楨,并三顧茅廬找上家門,讓他接掌福州船政局,就這樣,沈葆楨成了中國歷史上抹不去的一位風云人物。人生之路有時真的講不清楚。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三坊七巷何以會出現(xiàn)如此之多的歷史風云人物?按當?shù)厝酥v,是因為附近的金斗河和安泰河圍繞著三坊七巷,形成一個人字叉開,活像一本書,所以這里的學子格外會讀書和出仕。這樣的解釋是否有道理,其實是不必去窮究的,人心所形成的定見有時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沈葆楨母親不是別人,而是大名鼎鼎的林則徐的妹妹,可見關(guān)系密切。有關(guān)林則徐的事跡,按理用不著再多作介紹了,但還是稍作簡介為好。林則徐(1785--1850),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清末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堅持維護中國主權(quán)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國人的敬仰。他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對西方文明成果采取積極的了解和吸收并為我所用的態(tài)度,故被譽為“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學習先進技術(shù)之開風氣者。這樣的評價是非常高的。歷史證明,林則徐名垂青史,當之無愧。目前三坊七巷旁的澳門路就有林則徐祠堂。由此可見,三坊七巷跟林則徐家族的淵源甚深,也因此留下了一段歷史佳話。
其實,有關(guān)林氏家族,公平地講,也可以說是沈氏家族,還有一個歷史人物值得一提,他就是在甲午戰(zhàn)爭后,從郎官巷出去的林旭。他的妻子沈鵲應,正是福建船政大臣、兩江總督沈葆楨的孫女。當年的他,只有23歲,因在京和會試的1300多名舉人一起參加康有為發(fā)動的“公車上書”行動,要求變法,而受到重視,很快被授予四品官銜,協(xié)助光緒皇帝處理各種政務。當時光緒的詔書多為林旭所寫。只可惜年輕的他滿腹才華還來不及充分施展,維新變法即告失敗——光緒被囚,林旭則與譚嗣同等人一起,被處腰斬。臨刑前,他仰天長嘯:“君子死,正義盡!”然后大笑,聲若洪鐘,連劊子手也失色。林氏家族果然轟轟烈烈。
不過,在三坊七巷里,像林氏家族這樣有影響的歷史人物并不鮮見,譬如 “近代陸軍之父”曾宗彥;清末著名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嚴復,也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還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林旭; “五四”運動引發(fā)者林長民;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世紀老人”冰心等百位先賢,無一不是影響中國近代史的重要人物。但我似乎更在意的是,這些歷史人物為何會集中在三坊七巷,而不是散落在各地或各大中城市中?須知,如果把福州這樣的省會城市放在全國,跟北京、上海、西安等比起來,雖然也匯集了豐厚的歷史文化沉淀和人文寫照,但無論從哪方面講都有所不如,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一條街出現(xiàn)大大小小100多位光照歷史的人物,恐怕也是以上大都市所難以找不出來的,這就是這條街讓人好奇的地方,更可貴的是,這條街目前尚保存完好,而且,2009年7月19日,已被國家文化部列為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并在福州南后街舉行了隆重的揭牌儀式。也正是從這個時候起,福建省開始將三坊七巷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項目,目前,正在緊鑼密鼓運作之中,相信定會獲得成功。
三坊中的衣錦坊,被排在“三坊”中的第一坊,足見其重要性。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wǎng)地區(qū),福州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宋朝的陸蘊、陸藻兄弟典鄉(xiāng)郡居此,名祿錦,后王益祥致江東提刑任,更名衣錦。宋時稱“祿錦”,明朝更為“衣錦”,其實都是說坊內(nèi)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現(xiàn)在衣錦還鄉(xiāng),榮耀鄉(xiāng)里,所以坊名也改了。歷史人物影響力就是不一樣,在世時享盡榮華富貴,死后地方上還以之為榮,千秋萬代。當然,也有不少落得罵名,還有些在世時其實是飽受委屈的。然而,歷史畢竟是公平的,褒貶自有公論,也會得到相應的澄清和淘洗。不過,同時我也在想,歷史上為何會有那么多人爭著去當官,除了個人能力之外,恐怕光宗耀祖也是世人心中永遠惦記著的一件大事。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顧名思義,文儒坊是文化官員和文人墨客聚居的地方。據(jù)《榕城考古略》載,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鄭穆居此,改今名”。鄭穆任國監(jiān)祭酒,是國家最高學府的重要官員,從三品的官附??梢?,文儒坊這個名字宋時就有了。不過,這個坊真正出名應該從明嘉靖年間開始。文儒坊最著名的歷史人物應該是陳寶琛,他是清宣統(tǒng)皇帝老師。當然,陳家五代都中進士,也讓這條坊名聲大振。據(jù)記載,這個家族自明嘉靖年間走出第一位進士后,持續(xù)若干代,一直在科舉路上凱歌高奏,在清同治、光緒時達到頂峰。那時陳家七個兒子,除第五子早亡,其余六子皆中舉,其中四個進士,三個翰林,長子就是陳寶琛。此外,清代的著名詩人、《石遺室詩話》作者陳衍的故居也在坊內(nèi),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大宅,內(nèi)有光華閣是為入室弟子課業(yè)的地主。陳寓隔壁是現(xiàn)代著名法學家柯凌漢教授的住宅,可見,這條坊確因歷代文儒輩出而聞名。不過,明代抗倭名將張經(jīng),還有清代名將福建提督、臺灣總兵甘國寶也居住在這里,可能是人們意想不到的。由此看來,這個坊真是文武雙全。
三坊中的第三坊是光祿坊,原名玉尺山,又名閩山,是福州“三山藏”之一。歷史上,光祿坊內(nèi)有一座法祥院,俗稱“閩山保福寺”(在今光祿坊公園內(nèi))。當時曾任過光祿卿的福州郡守程師孟時常到此吟詩游覽,僧人就刻了“光祿吟臺”四字于石上。為了感謝僧人,他吟了一首詩:“永日清陰喜獨來,野僧題石作吟臺,無詩可比顏光祿,每憶登臨卻自回?!惫獾摲坏拿志蛷拇硕鴣淼?。以上只是對“三坊”作簡單介紹,“七巷”就暫且不多說了。
中國的坊巷文化由來已久,甚至可以延伸出坊巷制度出來,那是另一回事,也暫且不說了。有意思的是,古樸的坊巷之所以能夠流傳下來并得到保護,竟和那些已經(jīng)作古的名人有關(guān),這到底該如何解釋有時候也實在很讓人費心思。也因此我在想,這些古樸的坊巷到底還能夠“活”多久?其實這也是很難講,估計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但歷史還是不停地往前走這是沒有人能夠阻止的,未來將會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也是沒有人能夠知道的,現(xiàn)在,我們只須好好看護并充分發(fā)揮它的作用就可以了。“世紀老人”冰心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鄉(xiāng)》中,留下了對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記得在我11歲那年(1911年),從山東煙臺回到福州的時候,那時我們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內(nèi)南后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后……這所房子很大,住著我們大家庭的四房人。祖父和我們這一房,就住在大廳堂的兩邊,我們這邊前后房,住著我們一家6口,祖父的前、后房只有他一個人,和滿屋滿架的書。那里就成了我的樂園……”這樣的描寫和記載,必將并且已經(jīng)寫進三坊七巷的歷史了。
一代大學者和翻譯大師嚴復也是從小生活在這里,并在這里念私塾。嚴復是滿腦袋裝著中西文化的人,他力圖通過翻譯把西方進步思想介紹到中國,以改變中國落后和保守的面貌,然而,最后連他自己也萬萬沒有想到,他會在人生最后時刻,在自己的寓所里發(fā)出一聲聲沉重的嘆息,然后去世。從1895年2月開始,嚴復連續(xù)在報紙上發(fā)表政論文章,“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不變于中國,將變于外國”,一系列振聾發(fā)聵的思想政治主張從嚴復的筆端流出。1897年,由他翻譯的《天演論》發(fā)表后,迅速在維新人物中間流傳。梁啟超第一時間讀到了它的手稿,贊嘆不已,康有為稱他為“中國西學第一者也”,連孫中山拜會他時,也謙恭地說“君為思想家,鄙人乃實行家?!蹦腿藢の兜氖?,他曾在報上痛陳鴉片害民,自己卻無奈染上煙癮。他曾大聲疾呼廢除八股,自己卻四次參加科舉。直到臨死前才猛醒,并告訴兒孫:中國不滅,舊法可損益,必不可叛。一代大學者和翻譯大師就這樣走了。
其實,從三坊七巷傳出來的嘆息聲持續(xù)不斷,嚴復的聲音比較獨特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