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策
?
淺談《鐵皮鼓》中符號學的運用
◎劉策
摘要:巴特的符號學理論認為:符號是所有具體意義的實體,在意義的傳遞過程中,信息一般不是直接表達出來的,而是以間接隱蔽的方式表達出來。小說《鐵皮鼓》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瑞典文學院給過這樣的評價:“他通過荒誕亂倫的故事揭示了二戰(zhàn)中人們所受的戰(zhàn)爭之苦?!倍谟尚≌f改編的電影中,導演通過運用廣泛的符號學,使整部影片具有了深刻的內(nèi)涵,也使電影變得厚重,讓我們沉浸在對這個特殊時代——二戰(zhàn)的反思中。
關鍵詞:符號學 鐵皮鼓 魚 馬戲團小丑
鐵皮鼓是貫穿整部影片的重要線索,鐵皮鼓的作用也隨著奧斯卡的成長,隨著時代的變化變得不一樣,具有了豐富的政治意義。在奧斯卡剛出生時,媽媽許諾在他三歲的時候會得到一個鐵皮鼓,要不是鐵皮鼓的誘惑,奧斯卡可能會不顧一切地返回母體。鐵皮鼓在這里是一種誘惑,鼓舞著奧斯卡的成長。隨著奧斯卡的成長,鐵皮鼓成為了他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他對父母、老師、醫(yī)生的反抗其實等同于對正常的社會秩序的反抗;他的鼓聲和吶喊聲也象征著那個混亂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不安定的社會氣氛。后來,隨著德國的入侵,奧斯卡躲在演講臺的下邊用自己的鼓聲擾亂了納粹軍官的演講,使一場煽動戰(zhàn)爭的演講變成了一場荒誕的舞會,這個儀式也在大雨和樂曲聲中不歡而散。在這里用奧斯卡的鼓體現(xiàn)了政治時局的變化,象征著但澤的文化,奧斯卡的鼓聲擾亂了儀式的進行,正是但澤文化對于侵略文化的一種抵制。在奧斯卡母親死亡后,奧斯卡第一次放下他的鼓,這里體現(xiàn)了奧斯卡丟掉自己反抗世界的武器,在這時,鐵皮鼓被拋下,象征著他反抗世界的失敗。在戰(zhàn)爭開始后,奧斯卡從一個間接參與者變成了戰(zhàn)爭主動的參與者,他將用來反抗這個世界的鼓來取悅別人,卡比埃拉因為幫奧斯卡拿鼓而走向死亡,雖然不是奧斯卡殺人,但阿爾夫雷多卻因奧斯卡的鼓而送命,奧斯卡的父親在最后也因為奧斯卡的納粹徽章死亡,奧斯卡父親的死亡意味著親德國的但澤人的最終滅亡,這些都體現(xiàn)了民族的殘忍性和殺戮性。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奧斯卡將自己的鐵皮鼓扔進了墳墓,自己卻被“弟弟”的石子投中而跌入了墳墓,意味著奧斯卡將要拋棄曾經(jīng)的一切,把過去的一切作為那個過去時代的陪葬品埋藏掉,一個新的國家必將獲得新生。而且奧斯卡停滯成長是在三歲掉進地窖來拒絕成長,拒絕進入成人的社會?,F(xiàn)在社會將復蘇,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奧斯卡又掉進墳墓受傷也暗示著奧斯卡將要開始成長。在整部影片中,鐵皮鼓是聯(lián)系奧斯卡個人故事和政治主題的重要元素,在這部影片中,鼓具有豐富的象征含義,體現(xiàn)了奧斯卡的成長、變化,也表現(xiàn)了政治時局的變化。
第一次出現(xiàn)魚是在外祖母買東西的集市上,魚出現(xiàn)在鏡頭的右下角。后來緊接著母親的表哥、母親、父親一起走過集市,但非常可笑的是父親、母親的胳膊挽在一起,但母親的手和表舅的手卻在背后拉在了一起,但就是這三人行,引領奧斯卡來到世上。這次的魚象征著生命,象征著奧斯卡不久的降臨。第二次出現(xiàn)魚是在海灘上。表舅在幫母親脫掉絲襪,而父親卻站在了一旁滑稽地為他們拍照,然后露出一絲絲的不屑,父親、母親、表舅的行為,反應出他們各自的心態(tài)。而母親在海灘上的不斷嘔吐,也就暗示著不正當“性”關系背后的懲罰。魚也象征了父親、母親難以調(diào)和的關系,暗示他們的關系已經(jīng)處于崩潰的邊緣。第三次魚出現(xiàn)在父親的刀下,父親對魚的割殺使魚有了更加豐富的含義。然后父親逼著母親吃魚,并讓表舅勸說母親吃魚,再后來“吃魚”成為了母親的發(fā)泄方式,她不堪忍受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不堪忍受與表舅不正當?shù)男躁P系,母親從吃鮭魚和沙丁魚到吃魚罐頭最后到生魚直到死亡。所以,在這里“魚”象征著死亡,魚死在父親的刀下,暗示著母親也將最終因為不堪忍受而走向死亡。在這部影片中,魚的象征意義極為豐富,象征著“生命”“死亡”“性關系”以及父親、母親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關系。
在這個時代,這些不同于常人的、畸形小丑卻得到了更多的優(yōu)待,得到了人們更多的認可,通過這些小丑的受人尊敬可以看到在動亂中整個社會的畸形、變態(tài)心理。只有這些不正常的人才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尊敬。其實,這些小丑也是一些類似于奧斯卡一樣的人,他們都代表著本民族的文化,做馬戲團的小丑其實是他們的選擇,他們給奧斯卡指出了選擇的道路:要做一個躲藏在背后的傀儡,在實質(zhì)上也是對但澤文化的一種指引。
符號學在影片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只有更好地理解符號學,才能更好地理解影片,體會導演的思想。符號的意義豐富并且復雜,沒有固定的、唯一的闡釋,正如莎士比亞所說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不同的人對同一個符號有著不同的理解,因此,電影符號學也更加具有多樣性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張菁,關玲.影視視聽語言[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3]格拉斯.鐵皮鼓[M].胡其鼎,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劉冬楊)
作者簡介:(劉策,女,河北科技大學影視學院2015級研究生,研究方向:影視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