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響
(廣東警官學院,廣東 廣州 510231)
?
從搭配框架看中國英語的短語學特征
李響
(廣東警官學院,廣東 廣州510231)
摘要:“中國英語”在句式和語篇上的研究不僅薄弱,且爭論較大。語料庫短語學基于局部語境,將傳統(tǒng)的詞匯和句法統(tǒng)一起來,以新的視角探究語言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盡管兩類學生使用的搭配框架在種類、頻數(shù)、類聯(lián)接模式,語義序列和語篇功能上差異較大,但這些差異并不屬于中式英語范疇。相反,它們都是以標準英語為規(guī)范,反映中國人思維方式,能被本族語者接受、理解甚至吸收的短語模式,具有中國英語的典型特征。
關鍵詞:中國英語;短語學;搭配框架;特征
0引言
自葛傳椝先生(1980)提出“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這一概念以來,中國外語界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國英語的概念、表現(xiàn)形式和形成原因進行了探究。但一直以來中國英語在詞匯方面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而在句式和語篇方面卻進展不大,爭論也最為激烈。杜瑞清、姜亞軍(2001)總結過去20年有關中國英語的研究后指出:“中國英語語篇層面的研究是中國英語研究最為薄弱的一個方面?!迸苏孪?2002) 指出:“在中國英語的句法和篇章方面的研究都是非常薄弱的,方法大多是漢英對比?!蔽那锓肌⒂嵯?2003)的研究以《21世紀報》的英文為語料,證明句法層面上難以存在中國英語。王建國(2009)甚至認為中國英語主要表現(xiàn)在內容表達上,在形式上不具有顯著性,尤其是在句法和篇章層面,中國英語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若句法層面存在中國英語,其形式至少必須是漢語式獨特的且能被英語本族語者所接受。受這一研究爭論和研究空缺的啟發(fā),本文從語料庫短語學的視角出發(fā),采取自下而上的語料庫研究方法,探討中國中高級學習者的議論文習作在短語學上是否存在中國英語現(xiàn)象。
1相關理論和研究
1.1中國英語
盡管有少數(shù)學者并不認可中國英語這一概念(如Jiang & Li, 1995; 邱立中,寧全新, 2002; 謝之君, 1995),但認可英語國際化(world English)和本土化(nativization)的學者對“中國英語”的定義進行了探究。榕培(1991)指出,中國英語的定義應包括三個部分: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的以及具有中國特點的。李文中(1993) 將“中國英語”定義為:“以規(guī)范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匯、句式和語篇。”He & Li(2009)將其定義為:“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并特別適合用來表達中國文化的語音、詞匯、句式、和語篇的使用型變體,一般通過音譯和譯借手段來實現(xiàn)。”從這些定義來看,“規(guī)范性”是中國英語的前提,也是學者認為它和“中式英語”(Chinglish) 的最大差別。中國英語的“規(guī)范性”強調了它在語法上與標準英語的一致性,語用上對于英語本族語者的可接受性,而中式英語指中國的英語學習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語干擾和影響,硬套漢語規(guī)則和習慣,在英語交際中出現(xiàn)的不規(guī)范英語或不合英語文化習慣的畸形英語(李文中, 1993);“文化性”是中國英語的核心,只有表達中國文化的詞語、句式和篇章才可能是中國英語;“特色性”是中國英語的本質,只有標準英語中沒有出現(xiàn)過的,或者不是典型使用的單詞、短語、句式或語篇結構才有可能成為中國英語。
從過去的定義來看,它們過于強調中國文化而忽視中國式思維在形成中國英語中的作用。過于強調中國英語中的中國文化因素,不僅造成其定義太過狹窄,還導致過去絕大多數(shù)的研究都是以現(xiàn)代中國官方媒體對外宣傳英語話語為語料來源。毫無疑問,中國的英語報紙、新聞廣播和對外宣傳文件等雖然可以稱得上帶有中國特色的英語變體,但作者只是少數(shù)人,并不能代表中國所有英語使用者,只能是中國英語的樣本之一。筆者認為,中國英語應該是群體性的、動態(tài)的、不斷拓展的,包含中國英語使用者在不同語域使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代表性的話語,如中國學者的英語學術論文、文學翻譯、訪談、旅游宣傳、菜單等等。那些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不大,但是在中國式思維下寫出來的有代表性的語法規(guī)范、本族語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句式和語篇都可以算是中國英語。按照這個邏輯,作者認為中國英語的典型特征應該是包括“語法規(guī)范”“中國文化或思維特色”“本族語者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三者合一,缺一不可。
1.2搭配框架
搭配框架(collocational framework)是在語料庫短語學視角下基于“詞語共選”“持續(xù)復現(xiàn)”“意義單位”三大基本屬性而發(fā)現(xiàn)的有別于傳統(tǒng)短語概念的6種短語形態(tài)之一(何安平,2013:10)。與傳統(tǒng)短語關注連續(xù)的、毗鄰的詞語共選單位不同,它研究的是一種不連續(xù)的、非毗鄰的詞語的共選和持續(xù)復現(xiàn)如何構建語境意義模式。搭配框架最早界定為兩個非毗鄰的語法詞共同搭建的框架(Renouf﹠Sinclair, 1991:128),這個框架選擇并限定具有共同語義的詞匯,并一起構成意義模式。之后又有研究者將搭配框架分為“語法詞/語法詞”(如the * of)、“語法詞/實義詞”(如 many * to)、“實義詞/實義詞”(如play * role)等多種搭配序列,而且搭配框架中的填充詞也可以從一個拓展至兩個甚至多個(如 a * * of)(Eeg-Olofsson & Altenberg, 1994; Macro, 2000)*文中“*”號代表一個單詞。。Grices (2008:20)則把搭配框架視為三大類短語之一,其介乎于連續(xù)的N 元短語(N 的上限為5,如 a very large number of)和連續(xù)的詞性標記之間,并且提出了搭配結構分析的概念。盡管到目前為止,學者們對搭配框架的定義、形態(tài)和范圍界定有所不同,但研究的焦點都是聚焦于意義構建,即搭配框架之中的填充詞如何受到搭配框架制約,呈現(xiàn)出何種意義趨勢,以及搭配框架之中的填充詞和搭配框架之前或者之后的高頻共現(xiàn)詞有何語義關系,一起構成何種語義模式。
Renouf & Sinclair ( 1991) 從伯明翰英語語料庫中提取頻率最高的 7 個搭配框架進行研究揭開了語料庫短語學視角下搭配框架研究的先河。他們的研究表明,僅僅由兩個語法詞構成的框架通過對中間詞的限定和后面詞的選擇就可以構建具有內涵意義的短語單位。Eeg-Olofsson & Alten-berg (1994) 對London-Lund 語料庫中的搭配框架和搭配詞進行了研究,他們把語法詞和語法詞、語法詞和詞匯詞以及詞匯詞和詞匯詞組成的搭配統(tǒng)稱為非連續(xù)的、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組合,拓展了搭配框架的范圍。Macro (2000) 把搭配框架的意義研究拓展到語類研究。Diniz (2007) 從英語教材話語和教師課堂話語語料庫中提取了12.5萬例the * of。發(fā)現(xiàn)無論是在書面語還是在口頭語語料中,最高頻的類別是表達“本質類”的抽象名詞,從而凸顯出這兩類話語中具體命題的本質性、核心性和重要性。
國內對于搭配框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the * of、a (n) * of 和 be * to等典型搭配框架上(王芳, 2006; 楊素香, 2012; 張繼東,儲靜, 2013; 張繼東,黃雅婷; 2014)。他們的研究主要是以某個典型搭配框架為例,從分析搭配框架中嵌入的共現(xiàn)詞語義入手,進而探討搭配框架所形成的語義模式和功能。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只有一個填充詞的“語法詞/語法詞”搭配框架,較多關注某一特殊語域的語料,很少關注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搭配框架使用情況,而且較少分析搭配框架與前后高頻共現(xiàn)詞語構成的類連接模式和語義序列,以及在語篇中承擔的功能。
2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語料庫短語學理論,以搭配框架中間嵌入的詞語的詞性和語義為出發(fā)點,分析在使用同一搭配框架時,中國英專學生和本族語大學生在
選擇框架中間詞上的差異。接著,統(tǒng)計分析搭配框架前后高頻共現(xiàn)詞語的詞性和語義傾向,以及搭配框架與它們構成何種語義關系。最后,從橫向上歸納搭配框架與前后高頻共現(xiàn)詞一起構成的類聯(lián)接模式和語義序列,分析中國學生所使用的搭配框架在語篇中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語用意義和功能。
本研究中的中國英語專業(yè)學生議論文的語料來自中國學生英語筆語語料庫(WECCL)中英語專業(yè)大三學生非定時議論文子庫,共計404378型符,8726類符。本族語大學生議論文語料來自LOCNESS中a-level,BRSUR和ASURG3個子庫的組合,共計457538型符,13627類符。只選擇英專大三學生的作文是因為它們的英語水平基本已經達到中高級,更接近本族語大學生。作者首先運用ConcGram 1.0分別提取兩種語料中高頻出現(xiàn)的2-word ConcGram 和 3-word ConcGram (internal span= 3)。然后選擇在兩類語料中共同高頻出現(xiàn)的“語法詞/語法詞” 搭配框架和“實義詞/語法詞”搭配框架,設定中間詞數(shù)量,檢索出搭配框架的所有語料進行分析。
3結果與分析
4.1“語法詞/語法詞”搭配框架
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間跨距為3的情況下,兩類議論文中頻數(shù)排名前十的兩詞搭配框架有6項相同,排名第一的都是of/the。從頻數(shù)來看,除in/the、of/to、a/of、is/to之外,本族語大學生和中國英專學生在使用其他高頻搭配框架時存在顯著差異。作者以最高頻的the/of為例,對比只有一個中間詞的the * of搭配框架。研究發(fā)現(xiàn),每10萬型符的議論文中,本族語學生使用該搭配框架1090次,框架中間的名詞有938種,類符/型符比是0.86;中國學生使用811次,框架中的名詞有556種,類符/型符比是0.68,兩者間存在顯著差異(p<0.01),說明本族語者使用the * of的形式更加豐富,更多的名詞可以進入這個搭配框架。
基于頻次 (最高頻的50個短語)、分布率 (去除分布不到15篇文章中的短語)和類符/型符比(短語的頻數(shù)和該短語中名詞的頻數(shù)之比)3個標準,作者檢索出兩類學生議論文中the * of 框架構成的最典型20個短語,如表1所示。
表1 兩類議論文中最典型20個the * of 短語
對比發(fā)現(xiàn),除了the development/end/rest/value of外,兩類學生的最典型短語完全不同。為了進一步探究該框架的意義,作者將這些短語中的名詞進行語義分類。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英專學生使用的中間名詞語義類別有:(1)發(fā)展變化類,占37%(development、improvement、progress);(2)本質功能類,占27% (basis、importance、essence、function、significance、meaning、content、value);(3) 過程類,占14% (process、course);(4) 行為類,占12% (preservation、pursuit);(5) 目的類,占6% (purpose、aim); (6) 度量類,占3% (rest、end);(7) 需求類,占2% (requirement)。
本族語大學生的中間名詞語義類別有:(1)度量類,占49% (number、end、rest、amount、majority、beginning、lack、cost);(2)本質功能類,占28% (root、question、risk、concept、value、idea); (3) 行為類,占16% (introduction、invention、teaching); (4) 結果類, 占4% (consequences); (5) 發(fā)展變化類,占3% (consequences、results)。
對比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和本族語學生選擇和the * of框架一起共現(xiàn)的名詞的語義種類和各種類別所占比例差異很大。中國學生最頻繁使用“發(fā)展變化類”名詞,而本族語學生很少使用;本族語者最頻繁使用“度量類名詞”,中國學生卻很少使用。盡管二者選擇的本質功能類意義的名詞所占比例接近,但二者使用的具體表達該意義的高頻名詞并不相同。此外,落入該搭配框架中的“行為類”高頻名詞也不一樣。
盡管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在使用the * of時,中外學生在選擇中間共現(xiàn)詞的趨好上差異很大,但并不能說中國英專學生使用這一搭配框架時在語法和語義上犯了中式英語的錯誤。相反,中國學生使用該搭配框架構成的短語絕大多數(shù)都能被本族語者接受、理解,甚至使用。從另一角度來說,本族語者使用the * of表達不同語義的方法也完全被中國學習者習得,這進一步說明了中國學習者是用標準英語來規(guī)范自己的英語。造成不同選擇趨勢的原因很復雜,但毫無疑問,中式思維和漢語搭配是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以“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為core進行檢索,發(fā)現(xiàn)該短語右邊的共現(xiàn)詞都是表達“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知識能力”意義的名詞,如modernization、economy、science、technology、life、ability, etc.。橫向拓展檢索范圍,發(fā)現(xiàn)該短語主要出現(xiàn)在兩種類連接模式中:(1)with + 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NP + subject + predicate;(2)subject + verb + 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NP。其中第一種類聯(lián)接模式出現(xiàn)196次,占總次數(shù)的47%,第二種模式出現(xiàn)179次,占43%。進一步從語義上分析兩種類聯(lián)接模式中的“subject + verb”,發(fā)現(xiàn)在第一種類聯(lián)接模式中,subject 基本都是由泛指人稱的詞語 (we、people) 和表達“傳統(tǒng)、社會現(xiàn)象、需求、意識、產品”意義的詞語擔任(如tradition、mobile phone、demand, etc.),predicate通常是由表達“變化/需求”意義的動詞詞組擔任 (如change、become、be crave for、need)。在第二種類聯(lián)接模式中,subject 基本都是由表達“傳統(tǒng)、教育、觀念、規(guī)則、社會現(xiàn)象”的名詞充當,而verb通常是由表達“阻礙”(如hamper、impede、harmful、obstacle,共28個,占16%)和“促進”(如promote、speed、contribute、play a role、essential、in favor of, etc. 共80個,占45%)意義的動詞詞組擔任。根據(jù)Hunston(2008)的“語義序列”理論(語義序列指的是反復出現(xiàn)的、共享某種表意功能但在語言形式上并不相同的詞語序列),作者將以上兩種類聯(lián)接模式總結為兩種模式化的語義序列:
(1) “with 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society/science/economy”+ “social phenomenon/ idea/attitude/tradition”+“change”
(2)“idea/education/tradition/”+“hamper/promote”+“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society/science/economy”
在本族語者大學生的議論文中,“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右邊共現(xiàn)的都是表達“社會、科學技術、行為習慣”意義的名詞。本族語者主要使用的兩種類連接模式是:(1)subject + verb + 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 NP (占總次數(shù)的67%) ;(2)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NP + verb + object(占28%)。由此衍生的兩個語義序列是:
(1)“rules/person/phenomenon/action”+“hamper/promote/cause/responsible”+ “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society/science/behavior”
(2)“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science/behavior”+“change”+“social rules/life”
對比發(fā)現(xiàn),“with + 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NP + subject + predicate”這個被中國英專學生最常用的類連接模式幾乎沒有出現(xiàn)在本族語學生的議論文中;而本族語常用的“the development/improvement of NP”作主語的類聯(lián)接模式總共在中國學生語料中出現(xiàn)16次,所占比例極小。盡管在類連接模式上不一致,但從語義序列上來看,中外學生在使用“the +發(fā)展變化類名詞+ of”這一搭配框架時所表達的認知意義和情感卻差異不大,即“新事物的發(fā)展改變著世界,人們渴求改變,舊的觀點和制度卻總是阻礙著事物的發(fā)展”。從語篇的角度來看,由于這兩個語義序列幾乎總是出現(xiàn)在中國學生議論文中的第一段,因此它們在語篇中起著特殊的組織功能,即“直擊文章的主題,為下一步探討如何改變舊的事物,促進新事物的發(fā)展做好鋪墊”。而在本族語者的議論文中,出現(xiàn)在作文第一段的情況只占33%。因此,對本族語學生來說,該搭配框架的語篇作用不僅僅是引出問題,還可以論證觀點,這從語義序列中包含“cause and responsible”等探討發(fā)展的“原因、責任”的語義中可以得到證實。
以上分析表明,無論是選擇中間共現(xiàn)詞,還是構成典型類聯(lián)接模式和語義序列,中國英專學生在使用搭配框架the * of時具有典型的中國特色。中國學生傾向于選擇“發(fā)展、變化類”的名詞作為中間詞,并經常使用第一種語義序列“隨著某某的發(fā)展,某某發(fā)生變化”作為文章開端。從句式上來說,它反映了漢語思維和句法模式,因為漢語的句子一般總是遵循“先舊后新,先原因和結果”的原則來安排的,而英語則相反,此外,漢語通常將狀語放在句首,尤其是伴隨狀語,而英語習慣于將狀語放在句末。從語篇結構來說,這樣開門見山地提出文章將要討論的問題又屬于英語的寫作思維。因為受西方直線型思維模式的影響,英語語篇的構成一般開門見山,直奔主題,之后再說明、解釋,而中國英語受漢語的影響,其語篇特點是講究含蓄內斂,迂回前進,屬于典型的東方“螺旋式” (司顯柱,李莉, 2008)。從教學上來看,該語義序列之所以絕大部分都是出現(xiàn)在議論文第一句的位置,可能與中學和四六級培訓機構中流行的模板作文教學有關。
3.2“語法詞/實義詞”搭配框架
研究發(fā)現(xiàn),在只有一個中間詞的條件下,兩類議論文中搭配力最強的前15個“語法詞/實義詞”搭配框架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冠詞/介詞 * 名詞”,如for * career, the * society;另一類是“代詞/數(shù)詞 *介詞/連詞/冠詞”,如 all * of, many * that。由于第一類搭配框架構成的短語很多是傳統(tǒng)語法上的固定詞組,如in many cases、 for some reason、in this case、in this aspect等,在本研究中不作為討論對象。作者從第二類中挑選中國英專學生的典型搭配框架many * to進行對比分析。
表2 中國英專學生使用many * to 的類連接模式和中間詞語義分類
如表2所示,中國學生的many * to 搭配框架與前后共現(xiàn)詞橫向組合的主要類聯(lián)接模式是“V + many * to + VP ”。分析搭配框架后面的動詞詞組,可將中間詞的意義和功能分為兩類:75%的中間詞表達的是“方法、機遇、條件”;25%的中間詞表達的是“事情、問題”。盡管從句法上講,框架后的VP都是做補語,但是第一類中的VP帶有自己的賓語,如practise English, unify thoughts,而第二類中的VP不帶賓語,它實際和搭配框架中的中間詞構成“動賓”關系,即do things, handle problems。結合搭配框架前面的謂語動詞,發(fā)現(xiàn)中國學生使用many * to時的主要語義序列模式為“存在/提供 + many +方法/機遇/條件 + to + 做事”,該語義序列旨在表達“有很多方法做某事”和“做某事有很多好處”的語義,起著“勸說”的語用功能,即“通過告知讀者做某事有很多好處/方法,勸說讀者立即采取行動去做某事”。本族語大學生在使用該框架時,框架中間共現(xiàn)詞中只有20%屬于第一類,起著勸說的功能,45%的中間詞是有靈名詞(animated noun),如people、students、opponents和框架后的動詞構成“主謂”關系,如compelled many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ir educational level, enabled many people to regain their confidence等,更多地起著陳述事實的功能。從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在使用該搭配框架時,兩類學生對中間詞的選擇傾向差異較大,由此造成盡管在類連接(語法層面)上不見差異,但在語義和功能的選擇傾向上有差異。換句話說,中國英專學生用地道的英語短語和句式實現(xiàn)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寫作方式。
4結語
從研究結果看,中國英專高年級學生使用的搭配框架,以及它構成的類連接和語義序列都無一例外地符合英語語法,都能被本族語者理解和接受。造成差異的原因是由于中國英專學生在搭配框架中間詞和周邊詞的選擇偏好上與本族語大學生不同,造成同一個搭配框架在類連接模式、語義序列或在語篇功能也不一樣。但是,這種差異并不是“誤用”,也不能簡單地用“少用”“多用”來解釋,而是由于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和漢語寫作習慣造成的,形成了中國學生自己的句式和語篇特色,具有典型的中國英語特征。
本研究不足之一是沒有找到同題作文的語料進行對比分析,之二是對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在使用搭配框架上的差異原因探討不夠深入,期待學者們結合二語習得理論對學習者的搭配框架使用進行更科學翔實的研究。
參考文獻:
Cheng W. 2009.Greaves C., Sinclair J., et al. Uncovering the Extent of the Phraseological Tendency: Towards a Systematic Analysis of Concgrams [J].AppliedLinguistics30(2):236-252.
Diniz L. 2007.Highly Frequent Function Words in the Light of the Idiom Principle : The Case of “the”[D]. Atlanta: 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Eeg-Olofsson M, Altenberg B. 1994.Discontinous Recurrent Work Combinations in the London-Lund Corpus [G] ∥ Fries U, Tottie G. Schneider P.CreatingandUsingEnglishLanguageCorpora:PapersfromtheFourteen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nglishLanguageResearchonComputerizedCorpora. Atlanta: Rodopi.
Grices S. 2008.Phraseology and Linguistics Theory: A Brief Survey [M] ∥ Granger S, Meunier F.Phraseology:AnInterdisplinaryPerspective.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He, D. & C. S. D. Li. 2009. Language Attitudes and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e China English Debate[J].WorldEnglishes28: 70-89.
Hunston S. 2008.Starting with the Small Words: Pattern, Lexis and Semantic Sequences [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rpusLinguistics, 13(3):271-295.
Jiang,Y. & D. Li. 1995.Chinglish[J].EnglishToday, 41(1):5156.
Macro M J L. 2000.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Medical Research Papers: A Center-based Study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 19(1):63-86.
Nelson M. 2006. Semantic Associations in Business English: A corpus-based analysis [J].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 25:217-234.
Renouf A. J. Sinclair J.1991.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English [M]. Harlow: Longman.
杜瑞清,姜亞軍.2001. 近二十年“中國英語”研究述評外語[J].教學與研究 (1):37-41.
葛傳椝.1980. 漫談由漢譯英問題[J].翻譯通訊(2):1-8.
何安平.2013. 語料庫的短語理念及其教學加工[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文中.1993. 中國英語與中國式英語[J]. 外語教學與研究 (4): 18-24.
潘章仙.2002. 中國英語變體的研究——回顧與展望[J].外語研究 (6):24-27.
邱立中,寧全新.2002.中國英語質疑——與杜瑞清、姜亞軍先生商榷[J]. 外語教學(6):23-27.
榕培.1991. 中國英語是客觀存在[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 (1): 1-8.
司顯柱,李莉.2008.英譯質量與中國英語[J].外語與外語教學 (7): 49-51.
王芳. 2006.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學生寫作中a * of NP 結構語法比較[J]. 新鄉(xiāng)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1):151-153.
王建國.2009. 中國英語研究存在的問題[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6):14-19.
文秋芳,俞希. 2003.英語的國際化與本土化[J].國外外語教學 (3): 6-11.
謝之君.1995. 中國英語: 跨文化語言交際中的干擾性變體[J]. 現(xiàn)代外語 (4):7-10.
楊素香.2012. 語料庫驅動的語義序列研究——以搭配框架為例[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4):28-34.
張繼東,儲靜. 2013.科技論文引言中搭配框a*of的短語學特征研究——以醫(yī)學論文引言為例[J].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
張繼東,黃雅婷.2014. 醫(yī)學學術英語搭配框架Be * to的評價功能研究 [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3):54-69.
張樂,衛(wèi)乃興. 2013.學術論文中篇章性句干的形式和功能研究 [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 (4):8-15.
責任編校:路小明
A Study of the Phraseological Features of China English from Collecational Framework
LIXiang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China English is deficient and controversial in syntax and discourse. Based on co-text, corpus phraseology probes into linguistic features in a new perspective unifying lexicon and syntax. This research adopts a bottom-up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phraseological features of China English by comparing the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in Chinese English majors’ and native college students’ arguments. Thi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llocational framework used by Chinese English major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eatures of China English although it is different from nativ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aspects of types, frequency, colligation, semantic sequence and discourse function.
Key words:China English; phraseology; collocational frameworks; features
作者簡介:李響,男,廣東警官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語料庫語言學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06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6414(2016)02-01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