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銘,郭紅艷,黃巍,李穎(濟寧市氣象局,山東濟寧272037)
南四湖地區(qū)一次農業(yè)致災天氣成因分析
張澤銘,郭紅艷,黃巍,李穎
(濟寧市氣象局,山東濟寧272037)
摘要:為了提高南四湖地區(qū)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技術能力和水平,筆者對2012年9月19日發(fā)生在山東西南部南四湖地區(qū)附近的一次造成農業(yè)災害的雷雨大風、冰雹天氣過程進行了診斷分析。結果表明:上干冷、下暖濕的層結結構特點的前傾槽,對本次強對流天氣的發(fā)生十分有利。前傾槽槽后的干冷空氣入侵作用,為強對流的產生提供了激發(fā)機制。地面圖上強風向輻合中心更加容易觸發(fā)強對流天氣。K指數的大值中心移動方向與強降水的移動方向基本一致。對流層高低層存在的風向風速的垂直切變,有利于強對流性風暴發(fā)生、發(fā)展。0℃層和-20℃層高度差較小時,有利于冰雹的形成。組合反射率因子和回波頂高等雷達產品對冰雹發(fā)生的區(qū)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關鍵詞:前傾槽;強對流;垂直切變;冰雹
強對流天氣是影響山東的重要災害性天氣之一,它們具有空間尺度小、生命史短、突發(fā)性強、破壞力大的特點。張騰飛等[1-5]已經對強對流天氣下的暴雨做過研究。對于強對流天氣的預報,歷來是日常預報業(yè)務的難點。要在短期預報中準確預報出強對流天氣的發(fā)生、強度、影響時間及落區(qū)是非常困難的。當前的預報技術只能依靠雷達探測、衛(wèi)星云圖及自動站資料做出臨近預報,所以加強對此類強對流天氣的物理機制的研究就顯得十分必要。強對流天氣常伴隨雷暴、大風和局地暴雨,有時還伴有冰雹和龍卷風,是一種具有巨大破壞力的短時天氣,能給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嚴重的損失。
圖1 2012年9月19日14時—9月20日20時山東省累計降水量分布圖(單位:mm)
圖2 微山站小時降水量柱狀圖
許多氣象工作者對各類強對流天氣從天氣形勢、物理量場、衛(wèi)星云圖和雷達回波特征等方面都進行了很多分析和研究[6-15],揭示了強對流天氣發(fā)生發(fā)展的一些特點和成因。前傾槽是指在對流層中,槽線隨高度的升高向前進方向傾斜,高空槽線位于低空槽線或地面鋒之前的槽。一般表現為短波西風槽,持續(xù)時間較短。由于上下層干濕條件不同,造成不同的環(huán)境背景下,大風和強降水會有很大的差異。中國東部江淮地區(qū)由于東亞季風影響,初夏常有梅雨雨帶活躍于此,在此環(huán)境條件下江淮和黃淮流域濕環(huán)境下的對流較多,但也有干環(huán)境下的對流[16-17],這與美國中部平原地區(qū)的颮線多發(fā)生在較干環(huán)境下不同[18]。鄭淋淋等[19]指出,在干濕環(huán)境下強對流系統(tǒng)的觸發(fā)和維持機制存在明顯差異。因此,筆者利用常規(guī)天氣圖和雷達資料對2012 年9月19日出現在山東西南部的雷雨大風和冰雹等強對流天氣進行分析,以增進強對流天氣發(fā)生發(fā)展的認識,進而為今后山東省強對流天氣的預報和服務提供依據。
2012年9月19日下午至夜間,山東西南部南四湖附近地區(qū)的聊城、濟寧和棗莊地區(qū)先后出現雷雨大風等強對流天氣。聊城的冠縣出現直徑15 mm的冰雹,濟南的平陰出現直徑10 mm的冰雹,濟寧的嘉祥15時48分—16時測站出現冰雹,最大直徑為7 mm,棗莊的滕州出現瞬時風力17 m/s的大風。9月19日20日,冠縣、平陰、嘉祥和滕州的6 h降水量分別達到了40.9、52.9、29.7、43.7 mm(見圖1)。而位于南四湖最中心的濟寧微山在9月19日20時—20日00時4 h降水量達55.7 mm(見圖2)。本次強對流天氣的出現造成南四湖及附近地區(qū)果蔬、玉米倒伏,大棚不同程度損壞。
2.1高空環(huán)流形勢分析
9月19日8時,500 hPa形勢圖上西風槽很強,從渤海海峽一直延伸至華南地區(qū),溫度槽落后于高度槽,其后部冷中心-24℃位于貝湖附近,溫度槽在山東的上游河北南部更為明顯,冷空氣在槽后聚集,等溫線與等高線交角大于45°,冷平流明顯。700 hPa上槽位于朝鮮半島至浙江南部地區(qū),槽的位置明顯領先于500 hPa西風槽,方向基本平行。850 hPa槽線呈南北向,位于山東與河北和河南交界處(見圖3a)。9月19日08時3層槽的配置明顯的構成了典型的前傾槽結構。山東西南部為暖脊控制,高層是干冷平流,對流層中低層是西南暖濕氣流,這種上干冷,下暖濕的層結結構特點,極易誘發(fā)強對流天氣的發(fā)生。
19日下午至夜間,隨著500 hPa西風槽槽后冷空氣的南下,700 hPa槽略有東移,850 hPa上槽逐漸南壓至山東西南地區(qū)并且加強,中心氣壓148 hPa,槽前在濟寧的中部有著明顯的東西向的暖式切變線(見圖3b),切變線南側的暖濕氣流和500 hPa的冷空氣在此交匯,強對流天氣正好發(fā)生在該切變線的南北兩側,造成山東西南部分地區(qū)的雷雨大風和冰雹天氣。19日后半夜至20早晨,隨著500 hPa西風槽的東移和北收,槽后冷空氣變弱,700h Pa東移減弱消失,在魯南至長江下游又生成1個高空槽,但槽較弱,850 hPa冷渦東移減弱,渦前暖式切變線消失,無明顯的暖濕水汽的輸送,強對流天氣結束(見圖3c)。
2.2地面形勢分析
9月19日8時—14時地面圖上可以看出(圖略),08時,山東處于高壓后部,風場較弱,在上游河北的中部有1條明顯的輻合線;14時,隨著海上高壓的加強并且略有北上,對輻合線有所“擠壓”,在向東南方向移動過程中兩側“對頭風”不斷加強,并且出現了“對頭風”的強風向輻合中心,更加容易觸發(fā)強對流天氣,本次強對流發(fā)生區(qū)恰好位于地面輻合中心東南側的東南暖濕氣流區(qū)。
圖3 500 hPa、700 hPa和850 hPa槽線位置和850 hPa風場
雷雨、冰雹、龍卷等天氣現象都是大氣中垂直對流強烈發(fā)展的結果[20]。本次強對流天氣的環(huán)境場具有一定的垂直溫度梯度、低層水汽含量高、濕層較厚和明顯風向風速垂直切變的各種條件。上升運動強弱決定水汽凝結速度[21]。
3.1濕度條件
從19日08時各層的比濕場分布圖(見圖4)中可見,850 hPa以下山東西南部大部地區(qū)處于比濕大于6 g/kg的高濕區(qū)控制之下,而850 hPa以上水汽含量較?。▓D略)。將這幾層的比濕大值區(qū)疊套,氣柱水汽含量較大的區(qū)域是強對流天氣的發(fā)生區(qū),與強對流區(qū)對應較好。到20日08時,北方干冷空氣入侵,雖然925 hPa魯南南部仍大于8 g/kg,但其他各層比濕較小,不再具有比濕大值區(qū)的疊套,降水和強對流天氣結束。
從9月19日08時的相對濕度分析場中可以看出(見圖5),山東中南部自下而上850 hPa和700 hPa相對濕度為70%~80%,而中層500 hPa相對濕度小于15%。這種中層相對較干低層較濕的系統(tǒng)配置易產生強對流天氣。
圖4 9月19日8時850 hPa及以下各層比濕分布圖
3.2K指數
K指數是對大氣不穩(wěn)定層結的描述,是綜合垂直溫度梯度、低層水汽含量和濕層厚度的一個氣團屬性量。K指數是衡量大氣中潛在能量多少的一種指標,K>20℃就有出現雷暴的可能,K>35℃即具備出現大片雷雨的條件[22]。19日08時,K指數在整個華北地區(qū)有2個大值中心,一個在山西中部,一個就恰好位于濟寧上空(見圖6a),強度均為32,說明在山東的西南部有不穩(wěn)定能量的積累釋放。到了19日20時,山西的大值中心明顯減弱至28,而濟寧上空的大值中心依然維持在32(見圖6b),并且向東南方向略有移動,與實況微山站暴雨出現的時段20時至零時正好吻合??梢奒指數的大值中心移動方向與強降水的移動方向基本一致。
圖5 2012年9月19日8時相對濕度分布圖
圖6 K指數分布圖
3.3環(huán)境風場
由9月19日8時濟南、徐州站點的垂直剖面圖可以看出:各層風向的分布,850 hPa以下為西南風,500 hPa為西北風,對流層中低層風向隨著高度順時針旋轉;各層風速的分布,850 hPa以下為4 m/s,700 hPa 為6~10 m/s,500 hPa以上為15 m/s左右,對流層高低層存在明顯的風速切邊。這表明,在此區(qū)域內存在有利于強對流性風暴發(fā)生、發(fā)展的環(huán)境水平風向風速的垂直切變。
3.40℃層和-20℃層高度
0℃層和-20℃層的高度與高、底層的冷、暖平流和中空大氣不穩(wěn)定性密切相關,2層之間的高度差△H越小,越有利于強對流天氣的發(fā)生、發(fā)展。分析19日08時濟南、徐州站點的垂直剖面圖可以看出:在此區(qū)域內0℃層高度普遍在680 hPa左右,-20℃層的高度普遍在450 hPa左右。這表明,0℃層和-20℃層高度差較小,說明過冷水的濃度較大,有利于冰雹的形成。
4.1組合反射率因子
組合反射率因子產品可以不用對每個仰角進行尋找就可以顯示云團中最高反射率因子。分析徐州雷達站9月19日15時03分—16時08分的組合反射率因子演變圖(見圖7)可以看出,15時03分在濟寧的嘉祥上空開始出現一團降水回波,到了15時20分,強度逐漸增大,但位置無明顯變化,15時50分發(fā)展至最強,其中心最大反射率為64 dBZ,這恰好與嘉祥站實際觀測到冰雹的時間吻合,3個體掃之后,到了16時08分強回波中心強度明顯減弱,并且呈分散狀,嘉祥站的冰雹天氣也隨之結束。
圖7 組合反射率因子演變圖
4.2回波頂高(ET)
回波頂高(ET)是用來判斷回波對流強度的非常重要的參量。由徐州雷達站的回波頂高逐時演變圖(見圖8)可以看出,15時03分嘉祥上空回波頂高在15.2 km,到了15時26分回波頂高產品顯示其回波到達15.8 km,隨著對流云團的發(fā)展,15時50分對流頂高到達最高在16 km附近,此時對流發(fā)展最為旺盛,2個體掃后16時02分,回波頂高又降至了14 km以下。
(1)本次強對流天氣過程是在前傾槽的大的環(huán)流形勢下,槽后干冷空氣的入侵激發(fā)對流,地面圖上強風向輻合中心共同促進作用下發(fā)生的。
(2)利用探空資料,實際證明了0℃層和-20℃層高度差較小,說明過冷水的濃度較大,有利于冰雹的形成。
圖8 回波頂高演變
(3)以往文獻論著對于雷達資料中的回波頂高(ET)數據分析較少,本研究定性定量的分析了回波頂高數據,對流發(fā)展最為旺盛時,雷達回波頂高達16 km,對對流預報有提示作用。
(4)強對流天氣的影響因素很多,本研究僅選取其中幾個常規(guī)指標和部分雷達產品進行了分析,雖然具有普遍性的意義,但其他物理量同樣具有參考意義,如假相當位溫、水汽通量等以及雷達產品中的冰雹指數等。今后研究工作中應選取其他物理量和雷達其他產品數據進行較多分析,期待找出更多參考指標。
(5)南四湖周圍地區(qū)由于大型水體的影響,使得本來就具有較強局地性的強對流天氣預報難度增大,大型水體對于強對流天氣發(fā)生發(fā)展影響是一種創(chuàng)新,今后可以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張騰飛,魯亞斌,普貴明.低渦切變影響下云南強降水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氣象,2002,29(12):29-33.
[2]胡明寶,高太長,湯達章,等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分析與應用[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0:52-62.
[3]鄭媛媛,張小玲,朱紅芳,等.2007年7月8日特大暴雨過程的中尺度特征[J].氣象,2009,35(2):3-7.
[4]林建.2009年8月29日黃淮和西南地區(qū)不同性質暴雨特征分析[J].氣象,2011,37(3):276-284.
[5]張家國,王玨,黃治勇,等.幾類區(qū)域性暴雨雷達回波模型[J]氣象, 2011,37(3):285-290.
[6]夏麗花,馮晉勤,黃美金,等.一次強對流天氣過程的成因分析[J].氣象,2006,32(7):110-114.
[7]田軍,張楠,粟敬仁,等.2008年6月3日一次中尺度強對流天氣過程分析[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09,32(增刊):5-8.
[8]吳蓁,趙培娟,席世平,等.鄭州局地強對流天氣的形成機制與預報方法[J].氣象科技,2008,36(5):515-519.
[9]謝義明,解令運,沙維茹,等.江蘇中部一次強對流天氣的物理機制分析[J].氣象科學,2008,28(2):212-216.
[10]潘婭英,王亞云,錢吳剛,等.一次全省性強雷暴天氣的地閃特征[J].氣象科技,2010,38(4):432-436.
[11]壽紹文,勵申申,王善華,等.天氣學分析[M].北京:氣象出版社, 2002:148-174.
[12]廖玉芳,俞小鼎,郭慶.一次強對流系列風暴個例的多普勒天氣雷達資料分析[J].應用氣象學報,2003,14(6):656-662.
[13]周后福,鄭媛媛,邱明燕.基于數值模式和多普勒雷達的強對流天氣預報技術[J].氣象科技,2007,35(5):637-641.
[14]伍志方,張春良,張佩源.一次強對流天氣的多普勒特征分析[J].高原氣象,2001,20(2):202-207.
[15]李耀東,劉建文,高守亭.螺旋度在對流天氣預報中的應用研究進展[J].氣象科技,2005,33(1):7-11.
[16]孫虎林,羅亞麗,張人禾,等.2009年6月3—4日黃淮地區(qū)強颮線成熟階段特征分析[J].大氣科學,2011,35(1):105-120.
[17]于庚康,吳海英,曾明劍,等.江蘇地區(qū)兩次強颮線天氣過程的特征分析[J].大氣科學學報,2013,36(1):47-59.
[18]Parker M D, Johnson R H. Orgnizaational modes of mid latitude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J].Mon.Wea.Rev.2000,128(10):3413-3436.
[19]鄭淋淋,孫建華.干、濕環(huán)境下中尺度對流系統(tǒng)發(fā)生的環(huán)流背景和地面特征分析[J].大氣科學,2013,37(4):891-904.
[20]曹鋼鋒,張善君,朱官忠,等.山東天氣分析與預報[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8:185.
[21]王西磊,呂淑芳,趙京峰,等.2009年5月9—10日山東大暴雨天氣分析[J].暴雨災害,2009,28(2):175.
[22]朱乾根,林錦瑞,壽紹文.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 1983:345.
Analysis of an Agricultural Disaster Caused by Weather in Nansi Lake Area
Zhang Zeming, Guo Hongyan, Huang Wei, Li Ying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Jining City, Jining 272037,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aims to improve severe weather forecasting and warning technology in the Nansi Lake area. The author analyzed an agricultural disaster caused by thunderstorm winds and hail in September 19, 2012 in Nansi Lake area which located in the southwestern Shandong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the occurrence of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was the forward-tilling trough in which the dry and cold air was above the moist and warm air. The dry and cold intrusion which was behind the trough was the trigger mechanism of the strong convection. Strong wind convergence center easily triggered severe convective weather on the ground. A movement direction of the maximum center of K index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of heavy rainfall. The wind vertical shear of the direction and speed on troposphere were conducive to strong convective storm development. An appropriate height between 0℃layer and -20℃layer wa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hail. Composite reflectivity factor and echo tops had certain indication for the region of the hail.
Key words:Forward-tilling Trough; Strong Convection; Vertical Shear; Hail
中圖分類號:P458.3
文獻標志碼:A論文編號:cjas15040011
基金項目:山東省氣象局青年科研基金項目“南四湖地區(qū)秋季連陰雨研究”(2014SDQN18)。
第一作者簡介:張澤銘,男,1982年出生,山東金鄉(xiāng)人,工程師,本科,主要從事中短期天氣預報方面研究。
通信地址:272037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qū)金宇西路1號濟寧市氣象局,Tel:0537-2232343,E-mail:zmzhang2002@qq.com。
收稿日期:2015-04-16,修回日期: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