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紅
閱讀教學中,為了更全面、深入地感知文本內(nèi)容,教師常常會選用課外的資料,拓展課堂教學的范疇,提升文本解讀的整體效益。但這其中也不乏看似時髦前衛(wèi),實則天馬行空的無效鏈接。筆者認為,如果將課堂教學比作是一個圓,文本就是圓心,而資料的拓展就應該是圍繞著圓心形成的圓弧部分。只有遵循這樣的原則,資料拓展才能切實有效。
一、把握時機,在認知臨界處拓展
例如柳宗元的名篇《江雪》這首詩,就憑借20個字刻畫了一幅漁翁孤寂、默然垂釣的蕭條圖,整個畫面沒有飛鳥、沒有行人,展現(xiàn)了作者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學生對于詩歌畫面的認同并不很難,但由于知識儲備和人生經(jīng)驗的局限,學生只淺顯地意識到柳宗元官場失意,卻無法真正走進詩人內(nèi)心,感受到這種打擊的程度有多深;只知道其遭受了殘酷的政治壓迫,卻無法洞察詩歌究竟是在詩人怎樣的心境下寫成的。
此時,學生對作者當時的處境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這并不足以真正深入全面地理解這首古詩,學生正可謂處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的心理質(zhì)態(tài)之中,于是,教師順勢補充了這些資料:柳宗元被貶的永州可謂百廢待興、一片荒涼,隨同前去的老母就和柳宗元一起住在一座破舊的寺廟里,不久便病逝。柳宗元深陷政治斗爭、生活艱辛的雙重壓力下。學生讀完這些補充的資源,有的讀出了柳宗元的頑強不屈、樂觀向上,有的讀出了柳宗元的身處逆境、樂觀面對的品格。
有了這些資源,已經(jīng)無須教師過多的贅言,詩歌中字字是風景、語語是真情。此處的資料拓展,正是在學生認知準備燃燒的過程中再點了一把火。既沒有在學生毫無體會下的直接灌輸,也避免了滯后拓展的牽制,促進了學生認知的有效提升。
二、控制數(shù)量,在契合目標中拓展
筆者不止一次地看到,很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要進行資料拓展,就會沒完沒了,大量資源的引入不僅占用了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更是沖淡了課堂教學的主體——教材文本。如此一場“饕餮盛宴”強行介入課堂,無疑將會引發(fā)學生的消化不良。因此,教師要以課堂教學的目標為準繩,精心選擇拓展資料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在適度的拓展中助力課堂效益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夢圓飛天》一文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更多地了解楊利偉太空飛行的科學知識和背景,在課堂教學中先后進行了三次資料的拓展:先是拓展補充了為楊利偉送行的各種身份的人,以顯示國家與人民的高度重視;然后,補充了航天員刻苦訓練的方式,了解其訓練的情況;最后,還補充了天空飛船拍攝到的太空圖片和視頻資料。
課堂中,聲光電影的精彩演繹的確高效地吸引了學生的關注力,但這些資料的拓展僅從形式上就占了將近15分鐘的時間,學生除了增強了一些所謂的科學知識之外,對于語文本位下的能力提升實際上并沒有太多的效益。
這樣的資料拓展,無疑是本末倒置。事實上,作為一篇通訊報道,我們理應從作者創(chuàng)作的思路、內(nèi)容的選擇、詳略的安排、語言的斟酌等方面引領學生靜心品讀,圈點批注,并緊扣學生認知的空白點進行適度的資料拓展,讓閱讀教學“鉛華洗盡見本真”,彰顯出濃郁語文學科味道。因此,閱讀教學的資料拓展必須要做到適度:應該簡潔明了的,絕對不長篇大論;能夠靜態(tài)展示的,絕對不動畫呈現(xiàn);學生能夠交流的,教師絕不越俎代庖,只有把握好度,資料拓展才能起到畫龍點睛的精妙之用。
三、隨風入夜,在認知提升處拓展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就好像是一粒種子,他們本身擁有自己的生命力。教師只需要為他們提供生命成長必需的營養(yǎng)和水分,讓他們自己努力成長。閱讀教學中的資料拓展也是如此,只有緊扣學生的認知需要,將拓展的視角聚焦在文本的語言、情愫、主題、思想等關鍵處,在學生認知需要時候適時補充,讓學生獲取認知提升所必需的養(yǎng)分,強化學生與文本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彼此融合。
例如:在《諾貝爾》這篇課文的教學行將結(jié)束之際,教師引導學生結(jié)合課后思考題,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編撰出“諾貝爾小傳”之后,教師為學生拓展了諾貝爾自傳中對自己的評價,雖然只有寥寥數(shù)語,卻給讀者留下了震撼的印象。隨后,教師順勢而下,為學生補充拓展了《諾貝爾傳》這本書,并告誡學生:“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維度,我們能夠看到不同的諾貝爾。諾貝爾傳奇而勤奮的一生,并不是這簡短的幾句話能夠概括的。相信大家認真閱讀這本《諾貝爾傳》,一定能夠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諾貝爾。”
如此鏈接拓展,給予了學生一塊彈性的墊腳石,幫助學生站在上面跳一跳,就能摘到更成熟的“蘋果”。
成功有效的鏈接拓展,應該把握時機、控制數(shù)量、緊扣學生需要,讓學生在潤物無聲下去探究未知的世界,讓閱讀教學靜靜地行走在其正確的軌跡上。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