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角豐產期兩種病害不容忽視
近日,有大棚種植戶反映,去年棚室種的豆角,長勢較差,葉片、莖蔓和莢角上都發(fā)生了比較嚴重的病害,打過很多藥,效果都不好。經過詳細比對分析發(fā)現,是豆角銹病和豆角斑枯病兩種病害聯合侵染危害所致。
豆角銹病是豆角生產中發(fā)生較為普遍的一種重要病害,主要危害植株的葉片,也可危害莖蔓、葉柄和莢角。葉、莖受害,初顯邊緣不明顯的黃綠色稍凹陷后漸為褐色的圓形小病斑,直徑0.5-4毫米,中問稍突起,病斑處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點,后逐漸擴大出現深黃色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發(fā)出紅褐色粉末,即夏孢子,葉片背后有銹孢子密集,呈黃褐色絨狀霉。莢角染病,出現突出表皮皰斑,表皮破裂后,散發(fā)褐色孢子粉。
豆角斑枯病則又稱豆角褐紋病,在多地都有較重發(fā)生。該病主要危害葉片,初期病斑呈多角形至不規(guī)則形,暗綠色,后漸變?yōu)樽霞t色,直徑2-5毫米。往往是多個病斑融合在一起成為斑塊,引起葉片早枯,病斑正反兩而可見針尖狀小黑點。
豆角銹病以冬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萌發(fā)時產生擔孢子,借氣流傳播,在病部產生病原進行再侵染,再致蔓延擴大。而斑枯病則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器隨病殘體遺落土中越夏和越冬。借雨水澎濺傳播蔓延,并以分生孢子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溫暖高濕條件下均利于兩病發(fā)生。
防治方法:結合兩種病害的發(fā)病機理和原因,在防治過程中,可選用80%全絡合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5%苯醚甲環(huán)唑乳油3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3000倍液以及多功能高鉀水溶肥料800倍液混合進行噴霧防治,效果立竿見影。隔5天后噴施第二遍,病癥徹底消失,長勢恢復良好,不僅能夠保證品質,而且能夠達到壯苗增收的作用。
毛木耳出耳期管理技術簡述
一、控制溫度 耳片生長的溫度范圍為16℃-35℃,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24℃-28℃,在此溫度范圍內,溫度越高,耳片生長越快,溫度低于18℃時耳片生長緩慢,溫度超過35℃時,耳片生長受到抑制。當溫度低于20℃,要減少通風,做好保溫工作。溫度超過33℃時要注意噴水降溫,加強通風。
二、調節(jié)濕度耳片生長發(fā)育階段,需要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可通過人工噴水來維持空氣的相對濕度,噴水時可用水管直接向耳片和空間噴淋,但主要向空間和地而上澆水。噴水要根據氣候、耳片的生長狀況而定,晴天、溫度高、耳片大時,噴水量要大,每口噴水3-4次;陰天,耳片小時,少噴水或不噴水。當耳片邊緣卷曲,變黑變硬時,表明環(huán)境中濕度不足,就要及時噴水。毛木耳耳片有較強的耐旱能力,即使耳片變黑變硬,干燥卷曲,噴水吸水復原后,又能恢復生長,因此在管理上應采取干濕交潛,使環(huán)境處于干干濕濕的狀態(tài),有利于提高耳片的質量和產量。
在高溫期問,特別要做好干濕交替管理,如果長期處于高溫高濕環(huán)境下,極易出現“流耳”.每次噴水后,結合通風換氣,讓耳片上過多的水散發(fā)掉。在連續(xù)陰雨天,必須加大通風換氣,防止出現“流耳”。
三、增加光線 光線的強弱對耳片的質量影響較大,在強光下,長出的耳片肉厚,顏色深、柔軟,絨毛粗而長,耳片干燥后,為黑色。在弱光或接近于黑暗的環(huán)境條件下,耳片顏色淺,為淡紅色,耳片較薄,腹而絨毛細而短,不明顯,干燥后耳片為紅褐色,呈半透明狀。因此可以通過調節(jié)出耳環(huán)境的光照強度,來生產出不同質量的耳片,滿足市場的需要。
四、保持通風在耳片生長發(fā)育過程中,要吸收大量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如果耳棚內通風不良,就會造成一個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huán)境,耳片則不能正常分化形成,而長成“手指狀”的子實體。在耳片生長后期,遇到溫度高、濕度大時,就會造成“流耳”,因此在出耳期間,要保持耳棚內空氣流暢,空氣新鮮。由于通風與保溫、保濕是相矛盾的,在通風時要根據溫度和濕度來進行。溫度低、濕度小,要減少通風;溫度高、濕度大,要加大通風;在連續(xù)陰雨天時,要一直保持通風狀態(tài),降低濕度,防止出現“流耳”。
五、二茬耳的管理毛木耳正常情況下可連收3-4茬,1-2茬量多質優(yōu),3茬以后的耳質較差。采收第一茬后,為促使迅速轉潮生長第二茬子實體,管理上要注意如下環(huán)節(jié):
1.清理耳基。第一茬子實體采收后,如耳基沒除凈,遇氣溫高時,易出現霉爛,導致雜菌污染,無法再生。為此,采收時要沿袋而整朵割下,并用利刀鏟除穴幾上的殘留耳基。
2.控濕養(yǎng)菌。采后的菌袋要停止噴水3-5天,同時加強通風,并把陰棚上的遮蓋物拉稀,增加光照,使表面水分收縮。袋內菌絲繼續(xù)吸收養(yǎng)分,由原來生殖生長轉回營養(yǎng)生長,此時溫度應掌握在24℃-26℃,促進菌體復壯,為第二茬出耳提供強壯的菌絲體條件。
3.加濕誘耳。毛木耳采收后,培養(yǎng)基水分己消耗部分。為了誘導原基形成,必須用霧化水少量噴淋料而,每天正常揭膜通風,更新棚內空氣;同時采用溫差刺激,干濕交替,促進迅速形成原基,并分化成耳芽,長成子實體。
每一茬子實體采收后,由于袋內水分、養(yǎng)分含量都相對減少,所以在噴水的次數與噴水量上,要相應依次逐增,也可以噴灑一些增產素,以增加營養(yǎng),促使耳片肥厚,提高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