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忻 沈明霞
寫在前面
發(fā)展心理學具體關注些什么呢?怎樣運用能幫助孩子?新的一年,有著系統(tǒng)發(fā)展心理學理論研究、豐富實踐經(jīng)驗,同時也是倆娃媽媽的陳忻博士來啦!她將和大家講講孩子的心理發(fā)展特點,分享基于兒童成長普遍規(guī)律的養(yǎng)育方法。爸爸媽媽們,準備好了嗎?讓我們一起來學點發(fā)展心理學,更好地讀懂孩子,理解孩子,和孩子進行有趣有益的溝通吧!
我聽過一些爸爸媽媽抱怨孩子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比如,大人們早上急著送孩子到幼兒園,然后自己去上班??珊⒆涌傁矚g在路上東張西望,撿撿樹葉,摸摸小狗,父母有點不耐煩了,覺得孩子拖沓。又如,放學回家,孩子吃吃東西、看看電視,就是賴著不想做作業(yè),要么磨蹭很久才做完。有的父母甚至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有拖延癥?。?/p>
孩子做事拖延,有客觀原因
當我們分析孩子的某種行為時,需從他們的發(fā)展現(xiàn)狀出發(fā),而不要用成人的行為標準去要求孩子。孩子有時做事容易分心,或沒什么時間概念,這與其成長規(guī)律有關。學齡前兒童的大腦前額葉發(fā)育遠未成熟,從而影響大腦的執(zhí)行功能,而做事專注、有計劃、不拖拉等又與大腦的執(zhí)行功能息息相關。
小知識 什么是大腦的執(zhí)行功能?
這是一個涵蓋廣泛的概念,包含了對認知/學習過程的自我調控,比如注意力、推理、學習的靈活性、解決問題以及計劃和執(zhí)行能力。這些都和大腦的前額葉發(fā)展有關。它不是一兩年就能發(fā)育成熟的,而是貫穿了整個兒童期,甚至青少年期。
當我們了解了兒童前額葉的發(fā)展需要很長歲月,就不會以成人的高要求去對待兒童。所以,我覺得把兒童的某些現(xiàn)象稱為拖延癥是不合適的,也不要因此給孩子貼上“拖拉”、“懶惰”等不好的標簽。因為孩子有自己的發(fā)展特點,父母不需要過度焦慮。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父母對孩子放任自流,而是需要從小慢慢培養(yǎng)和提醒,讓孩子的大腦執(zhí)行功能在鍛煉中得到提高。
培養(yǎng)兩大能力,緩解拖延的習慣
能力① 抑制沖動
抑制自己的沖動,讓注意力集中在要做的事情上,這些能力從3歲到7歲在慢慢地穩(wěn)定增長。比方說,幼兒園老師講故事時,孩子們已經(jīng)有能力抑制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沖動,知道要先舉手示意老師。當然,要記得孩子的前額葉遠未發(fā)育成熟,所以不能指望他們任何時候都能做得到抑制沖動。我們需要幫助和提醒孩子,鍛煉這方面的能力。
1.用外部提示幫助和提醒
有些幼兒園的老師也很有經(jīng)驗,他們利用一些小道具來提醒孩子。比如上課時,需要孩子們保持安靜,可是孩子有時一高興就容易失控,這時老師會說:“安靜。”然后,她豎起食指和中指。這是老師和孩子們一開學就商量好的手勢,代表安靜。孩子們一看到這個手勢,立刻就明白了,很快安靜下來。有些孩子也會主動舉起手指,幫助自己安靜。所以,孩子們還是需要一些外部的提示來控制自己。經(jīng)常這樣做,孩子慢慢就不需要手勢提醒了,當老師一說安靜,他們就能安靜下來。
2.玩假想游戲幫助和提醒
在開篇提到有的父母抱怨送孩子去幼兒園時,孩子在路上喜歡磨蹭。這很大原因是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強。理解他們的好奇心以及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特點,樂觀地想:其實這正有助于孩子的學習,因為他們對很多事情都好奇,也能去注意,會關心成年人認為無用或者無關的事物,這正是他們學習的過程。
這種現(xiàn)象并不代表孩子有意拖延,但確實和他們不成熟的前額葉有關,那我們怎么辦呢?可以和孩子玩些假想游戲。如父母對孩子說:“??!我看到一個城堡(幼兒園)就在前方,騎士,你準備好了嗎?要進入城堡了哦!”孩子可能就會高興地假裝騎馬到城堡去,不再磨蹭了。又如,有陣子我家兩個孩子很迷海綿寶寶,該睡覺了,他們還沒上床。我就說:“注意啦!小蝸,現(xiàn)在是你的上床時間,趕緊去哦!”小寶立刻“小蝸”上身,叫著爬著就到床上去了。父母可按孩子的喜好和心情跟他玩些游戲,不知不覺中幫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做的事情上。
在美國,很多幼兒園的老師會使用一些辦法,引導孩子集中注意力,使其抑制沖動的能力得到鍛煉,完成馬上需要做的事。假想游戲便是其中一大法寶。比如,小朋友們把椅子排在一起,假裝是校車。然后大家商量,一個孩子是司機,其余是放學的孩子。游戲時,假裝乘客的小朋友要到了他的站才可站起來下車,而不能想起來就隨便走。通過類似游戲,讓孩子們的抑制沖動能力得到提升。
特別提示 有研究發(fā)現(xiàn),對比從未接受過幫助和提醒的孩子,經(jīng)常被老師或父母提醒和幫助的孩子,在完成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任務時能更好地完成。這些孩子在將來正式入學時更能適應,獨立解決問題、與人交往的能力都更好。
能力② 計劃和時間管理
在開頭也提到,有些父母說起孩子做作業(yè)不專心,有時先玩再做作業(yè),或做作業(yè)時人到心不到。還有的孩子干什么都拖拉,該做作業(yè)不做,該刷牙洗臉睡覺,卻慢慢騰騰。這和孩子的計劃能力也有關。
小知識 計劃的力量
計劃就是事先明白一系列的行動,并且一步步實現(xiàn)它。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幼兒來說,熟悉的事情,不太復雜的事情,他們就可以事先有計劃,然后依照計劃完成目標。如果不熟悉的事情,或者任務比較復雜,他們就容易分心,不能專心在自己的任務上。
所以,如果父母逐漸培養(yǎng)孩子有規(guī)律的生活,讓他熟悉自己的生活,多知道一些步驟,會減少拖拉的可能性。
首先,家里要建立比較有規(guī)律的生活。比如,睡覺前有哪些基本步驟。在我們家,依次是洗澡、喝牛奶、刷牙、媽媽陪讀一會兒書,然后爸爸媽媽說晚安,他們就知道要睡覺了。
其次,放學后若有特別的活動安排,最好也事先告訴孩子。比如,放學后先上游泳課,然后回家吃飯,再做作業(yè),準備洗澡、睡覺等。因為孩子還缺乏自己制定計劃的能力,需要父母慢慢讓他明白什么是計劃、時間表。這有助于孩子今后學會管理時間。對于剛上學的孩子,也可以把時間表貼在墻上,做好一件事就劃掉一項,這樣孩子會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需注意的是,不過高要求孩子,父母說話也要算數(shù)。有的父母看不得孩子閑。孩子做完作業(yè),又給他習題做。這會使孩子覺得,反正我做得再快也沒有用,干脆慢慢來好了。所以,我們要說話算數(shù),若父母之前對孩子說做完這些就可以做自己的事情,就應遵守許諾。事實上,給孩子一些自由活動甚至發(fā)呆的時間,或讓他們到戶外去玩,反而讓他們更有效地完成任務。
結語:上面提到的這些能力都不是短期能養(yǎng)成的,我們需要耐心,做好長期的準備,堅持提醒,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辦法幫助他們。越早有這個意識去做這件事,越能幫助孩子在正式入學后順利過渡到小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
作者簡介
陳忻,美國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博士,世界兒童發(fā)展研究協(xié)會會員。專注于研究嬰幼兒心理發(fā)展,著有《高效能父母的21個教子習慣》(全新修訂版)等。在教學、研究、帶倆娃的過程中,感悟和分享有趣又充滿啟迪的發(fā)展心理學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