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摘 要:教學過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反思的欲望,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是每個教師都應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有效的課堂提問,教師適時的追問,解題過后的概括,學生作業(yè)的糾錯等,是常規(guī)且有效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高中數學;反思性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10-067-01
一、有效提問的策略
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調控教學過程。實踐證明,設計開放性問題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提問方式。開放性的提問方式是一種集思廣益的做法,它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思維空間,能促使學生養(yǎng)成多角度思維的習慣,使得每個學生的思維都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這與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fā)展”相吻合。
二、適時追問的策略
新課程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指出數學學習要讓學生對于客觀事物中蘊涵的數學原理進行思考和做出判斷。然而在日常教學中,新知識一經給出,通常就會進入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對于知識的獲得過程,教師很少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在追問式教學策略下,教師會盡量的避開給出正確答案,也不直接說出結論,而是不斷設置新問題對學生進行追問,讓學生根據已有條件自行反思,得出結論。
例如:在《等差數列》一節(jié)內容中,有這樣一道題目:已知數列{an}中,an+1-an=n,a1=1,求數列{an}的通項公式。有學生嘗試列舉數列的前幾項,希望通過觀察猜想出數列的通項公式,此法究竟能否奏效,還需師生共同探討。
師:由這些有限項能猜想出數列的通項公式嗎?
生:好像不行(前幾項規(guī)律比較隱蔽,學生一時思維受阻)。
師:如果猜想出了數列的通項公式,能夠驗證數列中所有的項都滿足該式嗎?
生:驗證不完。
師:雖然該數列不是等差數列,但是它具有和等差數列類似的特征,即從第二項起,每一項與它前一項的差是一個數(該數是變化的)。那么你能說出等差數列通項公式的推導方法嗎?
生:按照等差數列的定義:a2-a1=d,a3-a2=d,a4-a3=d…an-an-1=d(n ≥2)將以上式子全部相加可得an-a1=(n-1)d.∴an=a1+(n-1)d.
師:這是什么方法?
生:累加法。
由此可見,教師在講授數學定理或推導數學公式時,不應忽視新知識的獲得過程,而應引導學生對公式、定理的獲得途徑和方式進行提煉,這可以幫助學生從中提煉解題思路,積累學習經驗,逐漸提高在解題中反思的技能。
三、解題后概括的策略
數學解題后的反思,是對所涉及的數學思想方法或解題規(guī)律技巧的反思,它是使得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形成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解題后的反思能使學生從具體的習題解答中解放出來,站在更高的角度反思自己解題步驟的合理性、解題方法的豐富性、解題結論的完備性,從而發(fā)展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優(yōu)化思維的能力以及探究的能力。
四、作業(yè)糾錯的策略
剛學完一個數學概念或定理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往往急于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對所學知識其實還沒有完全消化,僅僅知道一個大概,這是造成學生作業(yè)錯誤率較高的一個主要因素。所以,教師應抓住學生在課堂上和作業(yè)中出現的錯誤,利用這一有效的教學資源,給學生提供在糾錯中反思的機會。例如對雙曲線定義中“差的絕對值”這一關鍵點,學生容易忽略或者因審題不清而直接套用定義出錯,這時教師應及時糾正學生對概念辨析不清的錯誤;再如學生作業(yè)中數學符號書寫不規(guī)范、解題步驟不合理等錯誤,也應引起教師的重視,這些糾錯的機會都是教師給學生提供反思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