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
一、導論
我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法律素質(zhì)已成為當代公民的一項基本素質(zhì)。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重要時期,伴隨著生理、心理上的變化,青少年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人生觀、價值觀和各種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長是非常必要的。
對青少年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掌握社會生活中必備的法律知識,培養(yǎng)守法習慣,學會應用法律,初中思想品德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如何更好的滲透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是值得我們思考和關注的。
二、當前初中課堂法制教育的現(xiàn)狀和問題
思想品德教學中把法制教育和思品教育相結(jié)合,對于貫徹黨和國家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方略,落實《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提起法律,總給人一種神秘、威嚴、崇高的感覺,其實法律與道德、習慣、法律一樣,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恰恰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又會忽視法律的存在,錯誤認為犯罪才是違法,被公安機關處理了才是違法,從而導致因不懂法最終釀成苦果而后悔莫及。這對于尚未形成固定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初中生影響更大。他們一方面面對著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劇變化而產(chǎn)生許多萌動、沖動,另一方面面對沉重的學習、升學壓力又產(chǎn)生無望和逆反的心理,尤其是開放的社會環(huán)境又會給他們帶來許多的刺激、誘惑,這就需要把法制觀念植根于學生的心中。
反映在初中政治教輔材料方面,法制建設方面的內(nèi)容也有所增加,比如初中政治第三冊有《人民當家作主的法治國家》單元,2014—2015學年初中版《時事》第2期中有《法治護航中國》單元,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就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而言,學校法治教育的內(nèi)容仍然非常單薄。在初中政治課程經(jīng)濟、政治、哲學、文化的四個板塊中,法治教育內(nèi)容并不突出。而在學校教育的微觀層面,人治管理、人情社會的特征明顯,加上部分教師師德表率的失范和不良校園文化,對青少年學生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發(fā)育,產(chǎn)生很多不利影響。
三、初中政治課堂開展法制教育的策略
我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法律素質(zhì)已成為當代公民的一項基本素質(zhì)。初中階段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重要時期,伴隨著生理、心理上的變化,青少年的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人生觀、價值觀和各種行為習慣逐漸形成。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法制教育,保障其健康成長是非常必要的。
(一)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現(xiàn)有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
教科版思想品德教材中每個年級都有關于法制方面的內(nèi)容,通過整合許多針對性很強的圖片、案例、鏈接等素材,創(chuàng)設貼近學生的情景,使學生能夠方便、直觀的接受,這樣就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便利。
例如講《家庭保護——輟學風波》時,就運用了課本中案例:某些家長只顧眼前利益沒有讓孩子去復學,最后由育法律的干預,九名學生終于回到了學校的。然后讓同學們分組討論:案例中的家長侵犯了未成年人的什么權(quán)益?結(jié)果如何?并說明理由。利用課本案例就解決了問題,同時還了解相關鏈接針對此案例在《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有關法律規(guī)定。每次上課前我都認真篩選案例,當然課本中的是首選。在教學中我們?nèi)魏螘r候都不能丟掉課本一味的尋求課外的新鮮東西,當然如果覺得不夠,可以根據(jù)教學主題的需要,選取一些時政性較強的素材來補充教學,組織學生進行分析討論,讓他們圍繞熱點問題發(fā)表個人見解,真正把課本內(nèi)容與當前的事實政治結(jié)合起來,更容易開拓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強化教學主題的作用。
(二)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學習法律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使學生通過一系列活動,使我們的思想品德課堂從枯燥乏味中解放出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我在講《法律保護我們的權(quán)利》時,為了讓學生更清楚的認識到權(quán)利和義務之間的關系,我就組織了一場辯論賽。我們的辯題時:正方:既享受權(quán)利,又要自覺履行義務;反方:多享受權(quán)利,少履行義務或不履行義務。學生辯論的熱情高,爭論激烈。通過辯論,使學生清楚了權(quán)利和義務具有一致性,我們每個人既是享受權(quán)利的主體,又是履行義務的主體。辯論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使他們的理解更深刻。
在課堂上不僅僅是辯論賽的形式,“我做小法官”、“小品表演”等形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課堂外帶領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形式多樣法制教育活動,法制圖片展、觀看法制教育光盤、法律知識競賽、等等活動,讓學生在教育實踐中體驗法律的作用,并引導學生養(yǎng)成依法自律、依法做人、依法維權(quán)的習慣。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shù)生動、直觀展示
多媒體播放音像資料生動、直觀,其作用是其他教學手段望塵莫及的。在講授《規(guī)則與秩序》時,我利用多媒體播放從網(wǎng)上下載的車禍發(fā)生的瞬間,真實、直觀的案例場景幫助學生真正理解了平時我們經(jīng)常說的一句話:交通法規(guī),生命之友。督促學生在生活中要嚴格遵守交通法規(guī),不能有半點馬虎。在講授《誰為我們護航》一課時,為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的重要性體現(xiàn)出來,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一組漫畫《我怎么這么倒霉》,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保護未成年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四、結(jié)語
法治是依法辦事的社會秩序。法治只有從社會生活中“自然而然”生成,才會真正有生命力。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要求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建設創(chuàng)建內(nèi)容。這一要求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目標與法治社會的具體生活方式統(tǒng)一了起來。建設法治中國,必須高度重視、優(yōu)先推動教育法治化進程,從娃娃抓起。
正如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先生提出的那樣,依法治國“從娃娃抓起”,就要創(chuàng)新學校法治教育課程設置,創(chuàng)新法治教育方式和模式。要從提高教師法治意識、營造學校法治文化入手,完善學校治理、優(yōu)化校園生活,讓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法治精神成為教育的重要目標,從一開始就植根于每個孩子的頭腦深處。
以上是我在政治課中如何滲透法制教育的一些探索,總之加強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不僅僅是學校和教師的責任,它需要整個社會各個層面的緊密配合。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大膽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逐步提高中學生的法律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