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存琴
摘要:新課程理念倡導下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都必須以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為前提,實踐也越來越證明,學生參與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主動性、積極性,參與的深廣度,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梢赃@樣說,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地理課堂教學。那么,如何正確理解學生主動參與,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地理課堂教學呢?筆者結合自身實踐談談自己的認識。
關鍵詞:學生;主動參與;地理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6-0014
一、正確理解學生主動參與
1. 主動參與不是“一枝獨秀”,而是“萬紫千紅”
在現(xiàn)實教學中,受高考的影響,教師潛意識的課堂行為剝奪了部分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力,拉大了學生之間的差距,這與教育的初衷不相符合。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更不是淘汰教育,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根據(jù)不同學生的差異,給每一位學生平等發(fā)展的機會。
2. 主動參與不是“環(huán)節(jié)參與”,而是“過程參與”
在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參與活動,往往是其中的某個環(huán)節(jié)而不是整個過程?!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我們需要教給學生的不是問題結果,而是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只是“聽眾和看客”,應是“演員和課主”。
3. 主動參與不僅是行為參與,更是思維參與
參與是行為參與,更是思維參與。唯有實現(xiàn)思維參與,學生的潛能、個性才能得到彰顯。我國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學與做合一”的觀點。如果教師對學生的參與沒有深入的認識,只看重形式上的參與,就會熱衷于提問的數(shù)量,不惜用沒有價值、缺乏質(zhì)量的問題充斥課堂。長此以往,就會降低參與的興趣度,阻礙思維的發(fā)展。
4. 主動參與是教師引導下的積極參與
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并沒有削弱或忽略教師的教,而是要求師生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xiàn)教學相長。教師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充分發(fā)揮組織導向作用,讓學生在教師圈定的范圍和構建的框架下,按照預定目標,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
二、學生主動參與地理課堂教學的策略
1. 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
學生只有對學習產(chǎn)生濃厚興趣,才會對地理產(chǎn)生一種特殊的情感,才會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地理是一門小學科,不在大多數(shù)同學的高考科目之列,容易受到學生的冷落和忽視,這樣教師在教材的處理上要別有用心,充分挖掘教材的積極因素,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習者的興趣,如精心設計導語,巧設疑問、制造障礙、強化操作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景、巧用古詩詞、歌曲(詞)等來誘導學生的內(nèi)在需求。
2. 真誠對待學生,尊重學生
教師要得到學生的尊重,學科要得到學生的關注,教師必須真誠對待學生、尊重學生,需學生所需。一是尊重學生真實的內(nèi)心體驗和情感,重視學生的存在和需要。二是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行為特征,有效實施差異教學。三是尊重學生的奇思異想。四是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3. 教師把握好課堂提問
對于多數(shù)學生來說,相對于讀和寫,聽和說更有激發(fā)作用。恰當?shù)剡\用提問法將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喚起學生思維活力。筆者認為課堂提問要把握好五個“度”:
(1)適宜的難度
課堂提問的難度應以適合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水平為檢驗標準,以原有的知識基礎為起點,找到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縮短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與目標之間的距離。“一問三不知、三答無一對”“一呼百應”都是無效提問的表現(xiàn)。
(2)合理的坡度
所謂坡度,就是遵循“門坎效應”,在提問時做到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到雜,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入臺階?!秾W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
(3)恰當?shù)牧炼?/p>
所謂亮度是指提問時要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鮮的、能激起學生求知欲的問題境界,起到耳目一新的效果。如巧用詩詞、幽默、漫畫、成語、時事政要、典故、戰(zhàn)爭等。學生的記憶力容易集中在新鮮事物上,在問題提出前創(chuàng)設一個情景,增加了提問的新穎性,提高了學生思維遷移能力和應用能力的訓練。
(4)適中的密度
課堂提問雖無絕對的標準,但有基本的準則。隨著年級升高,教師提問密度要適中,提問要有思維深度,提問要直入重點,力戒平庸。以 “對不對”“是不是”“好不好”等問題為主,“為什么”等論述性問題少有,或是教師的自問自答,都是“低級”問答。要想密度適中,就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只有學生具備了“憤”“悱”狀態(tài),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時,才是學生“開其心,達其辭”的最佳時機。
(5)行為的效度
有效問答應以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發(fā)散思維、創(chuàng)新精神為目的?!百|(zhì)問式”問答教師幾乎控制著問答過程和方向?!皩υ捠健眴柎鸬奶卣魇墙處熖岢鰡栴}請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也可向教師提出質(zhì)疑,就某一問題共同探討,學生對問答進程和方向有較多的支配機會。因此,課堂提問要在教師充分把握學生困惑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實現(xiàn)從“質(zhì)問式”問答行為到“對話式”問答行為轉變。
4. 重視小組合作學習
近兩年,筆者采取了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具體步驟如下:個體:閱讀課本,畫出熱力環(huán)流的整個過程;同桌合作:一位同學講述,另一位同學畫圖,完成熱力環(huán)流圖;四人一組(討論):物理知識告訴我們,同一個垂直方向上,氣壓隨著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如何理解熱力環(huán)流圖中的“上高下低”;生生交流各自觀點。通過合理的“放”和“扶”,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不但獲得了知識,還體驗到了自主、合作學習帶來的快樂。
總之,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策略很多,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形神參與,是我們每位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縣第二中學 730600)